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永远的《鹿回头》——忆著名雕塑家林毓豪


    
    去年九月,林毓豪的女儿林菁来看我,请我谈谈她父亲当年创作大型艺术石雕《鹿回头》的情况。我把记忆中的经历都告诉了她,她很满意。临别时一再希望我把所讲的内容写下来,为后人留下一份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今年九月,是鹿回头公园建成三十周年。当年参加建设的几位老人又邀请我旧地重游。我们都已是七八十岁的人了,不知道下一个十年还在不在,因此都非常珍惜这次聚会。我们一起去大型艺术石雕《鹿回头》前,反复抚摸雕塑,望南海,看三亚,感叹海南建省、三亚建市后的巨大变化,回忆当年鹿回头公园建设的每一个历史片段,感到非常亲切。
    一
    一九七九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央在第一时间把海南的开放与开发摆上了位置。一九八○年七月国务院下发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一九八三年四月中央和国务院又下发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两个《纪要》拉开了海南开发的序幕。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党委和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在三亚兴建鹿回头公园。
    “鹿回头”是黎族的千年神话传说,也是黎族文化的经典。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广东省委的支持下(当时的海南归广东管辖),海南行政区党委和自治州党委在鹿回头山下兴建了鹿回头招待所(后称鹿回头宾馆),接待来崖县(三亚)的中央领导人和外宾。其中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叶剑英、郭沫若等人,还有许多中外名人和文化人。他们写下了许多诗篇,歌咏“鹿回头”,使鹿回头传说和鹿回头文化的影响更大,成为三亚文化的经典、海南文化的经典。
    一九八○年,自治州州长王越丰首先想到在三亚兴建一座鹿回头公园。他的想法得到自治州党委书记张日和的支持和海南军区领导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后,一九八三年,自治州党委书记张日和、州长王越丰,崖县县委书记孙家浩、县长黄文忠和海南籍雕塑家林毓豪等人在海南军区的帮助下,乘坐直升机为兴建鹿回头公园选址。他们还爬上鹿岭和火岭(火岭在鹿岭后面),经过多次空中和实地考察比较,最后把公园定址在鹿岭。
    为了把雕塑大型艺术石雕《鹿回头》的大块石料和各种建筑材料运上山顶,让创作人员、施工人员好上山下山,自治州党委和自治州政府请海南军区帮忙,派部队从山下往山顶修一条盘山公路,并将驻鹿岭的部队撤除。海南军区经请示广州军区并报中央军委批准,撤除了驻鹿岭的部队,先后派守备十二师八团一、二营的官兵参加施工。由于当时部队和地方都比较穷,只能修沙石路、碎石路,不能修柏油路、水泥路。盘山公路的勘测、设计、施工全部由部队负责,连施工部队的伙食、工具、所用材料也都是部队自费。鹿回头山的土质比较松软,山下又有三亚港的渔船和村庄,施工不能用炸药。官兵便手握铁镐、铁铲,一镐一铲地挖刨,然后肩挑手扛,一米一米地掘进。三亚长夏无冬,室外温度常在三十度以上,加上鹿回头山坡草木多、蚊虫小咬多、飞蚂蟥多,尽往人身上出汗的地方钻咬。每天施工回来,官兵的内衣都浸透了被小咬和飞蚂蟥咬的血迹,手上、脚上、肩上打满了血泡。但没人叫苦叫累,没有影响施工的进度和质量。那些年三亚的台风多,不是正面登陆就是擦边而过,台风带来大风大雨,把刚刚修好的路多次冲坏,官兵又再修再建。而且在重要地段和危险地段用钢筋和水泥的混凝土修建路面、涵洞,在路两边用水泥修排水沟。就这样,终于建好长一千九百八十米、宽九米的盘山公路,把大块石料和各种建筑材料运上了山顶。
    为了保证这条盘山公路不因台风等原因临时中断,海南军区还责成守备十二师(后改编为榆林军分区)成立了一支几十人的护路队。一有情况就随时出动修路护路,保证了鹿回头公园的施工自始至终顺利进行。这条盘山公路在一九八八年三亚升为地级市后,又多次扩建维修,绿化美化,成为汽车、游人上下鹿回头公园的主要通道。二十一世纪后,又在这条通道两旁新建了不少配套景点,安装了声光电等设施,使鹿回头公园更加壮观。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从陆上看还是从海上看,从地面看还是从山顶看,这条盘山公路都成了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二
    在部队兴建盘山公路的同时,林毓豪已在设计大型艺术石雕《鹿回头》。林毓豪祖籍是黄流人,黄流历史上长期归崖县管辖,是崖县西部的一个文化大镇,出过不少有名的文化人。黄流中学至今是海南有名的中学。林毓豪的父亲后来从黄流迁居三亚,林毓豪在三亚长大,从三亚中学毕业后,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后留在广州工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林毓豪因创作《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等大型艺术石雕已很有成就,被王越丰看中,亲自到广州把他请回来主持鹿回头公园的设计和创作。林毓豪对我讲,他是海南人,对鹿回头这个神话传说很熟悉,对自治州请他做这件事很高兴,但感到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他非常清楚,这是一件万众瞩目的大事,要长期经受历史的检验,因此不能有任何的失误和遗憾。所以,他下决心倾注全部心血和才华,为家乡创作一件传世之作。为了达到这个高标准,他在设计和创作《鹿回头》的过程中,先后解决了四个方面的难题。
    一、如何表现好《鹿回头》这个神话传说故事。
    这个神话传说只有一百多字,情节非常简单。要素只有三个:黎族青年猎手、美丽的坡鹿、由坡鹿变成的黎族少女鹿姑娘。特定的动作也只有三个:坡鹿在跑、青年猎手在追、坡鹿回头变成了美女。虽然这个故事非常简单,但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给再创作留下的空间很大。林毓豪反复品味这个神话故事后,认为这个故事最大的特点是一直处在动感之中:坡鹿跑也好,猎手追也好,坡鹿回头也好,变成少女也好,这跑、追、回、变都在动,都在传情传神。因此,林毓豪认为,这座雕塑一定要雕活。要紧紧围绕爱这个主题,紧紧抓住坡鹿回头这个最重要的动作,把坡鹿、猎手、鹿女活化。林毓豪获得这个创作灵感后,开始设计草图。他画了许多设计稿,最后一稿就是目前看到的这一构思,即三位一体(坡鹿、猎手、鹿女在一起)的构思,使大型艺术石雕《鹿回头》的创作从此有了灵魂。
    二、如何展现好坡鹿、猎手、鹿女的理想神态。
    林毓豪到海南几个坡鹿养殖场去观察坡鹿行走、奔跑、回头等动作,特别仔细观察坡鹿回头时的颈部和眼神,画了许多写生和特写。满意后,又到五指山多个黎村去寻访青年猎手和黎族少女。为了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防止误会,他多次请当地武装部干部和黎族老人陪同他一起坐在村口、路边和田头观察正在生活、劳动的黎族青年男女。还陪同黎族青年上山打猎,边劳动边与黎族女青年交谈,从中捕捉他所需要的人物形象、动作和表情。他还参加黎族的“三月三”节,现场观看和写生黎族青年男女对歌、约会、交谈的情景。在获得大量素材和实际感受后,他设计了多幅坡鹿与猎手、鹿女在一起的草图。坡鹿回头的颈部动作和眼神他改动了十几次,猎手的面部表情和手握弓箭的动作,也改动了十几次。他仔细分析猎手的心理,猎手追坡鹿,从五指山追到南海边,一直舍不得放箭,他觉得这只坡鹿太美太可爱了,不忍伤害它。当坡鹿回头变成鹿女后,他更喜更爱,不仅惊喜,而且有点害羞。因此,他手上的弓是没有箭的,面部是一种又喜又爱还有点害羞的复杂表情。这正是林毓豪创作这一大型艺术石雕的高明之处,充分体现了人的情操和人与动物之间、猎手与鹿女之间心灵的沟通。鹿女,那额头、鼻眉、眼眶、眼神、嘴唇以及腰身、手臂、腿部曲线和服饰,都处处展现着黎族少女美丽动人的神韵。整件作品传递的是大和、大美、大爱的主题,而且把《鹿回头》神话活化了,从文字、口头传说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大和、大美、大爱的享受。
    三、雕塑建多大效果最好。
    开始州县领导人的想法是建得越大越好,希望从三亚港进出的船只和人员都能看得见,坐船在《鹿回头》前面的大海上也能看得见。林毓豪坐船到海上和三亚港多次观察后,又到三亚河两岸观察,认为这座石雕要成为三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既要顾及在海上、三亚港的观感,又要顾及三亚市民的观感。把《鹿回头》所在的天、地、空、海、人、神等各种元素都调动起来,并凝聚到这座雕塑身上,那才是完美。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向王越丰等州县领导汇报,大家都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一致同意他的意见,最后确定雕塑的体量是高十二米、宽四点九米、长九米,占地一百多平方米。
    一九八七年上半年建好后,我曾爬上脚手架,从鹿的后面往前看,看到的效果确实好,我脱口而出,大声念道:山回头,海回头;鹿回头,人回头。回头尽风流,回头看不够……
    我把这种感受告诉林毓豪。林毓豪对我讲:“知我者,老陈也!”
    由此可见,这是林毓豪想要的艺术效果。
    他后来对我说:你讲的这种感受,就是一首诗,您应该把这首诗写完整,诗名就叫《鹿回头之歌》。
    四、如何保证施工质量。
    就是在放大、制作、施工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林毓豪所设计的艺术效果。
    他从福建请来二十多名雕刻技术娴熟的工匠,按照他制作的模型,按比例放大雕刻。重要部位,即坡鹿的头部、颈部和猎手的头部、鹿女的头部都由他亲手雕刻。我常常看到他在石料前凝神很久,思索半天,才拿着工具敲打几下。我远远地看他认真创作的神情,不忍去打搅他。他当时已确诊患结肠癌,经治疗后有好转,但他从来不讲,谁也不知道。每天,他骑着一辆摩托车,在刚修好的盘山路上来回奔跑,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忙得满头大汗。由于经费少,当时整个雕刻经费只有五十万元人民币,他把大部分经费用于购买石料、工具和付给工匠工资,而他的伙食很差,经常吃方便面。我几次请他和部队一起吃饭,他都婉言谢绝。最后吊装时,三亚找不到能用的吊车,他才又找我帮忙,从部队调来一辆大吊车,用技术最好的操作手,在他的亲自指挥下,把一块块雕好的石料吊装到基座上。为了保证雕塑结实、安全、经得起百年风雨,他对石块与石块之间的接缝认真把关,每一条石缝都亲自检查、填补。石雕安装好之后,他又把四周搭起脚手架,和他的助手林尤壮一起,不停地上上下下、来来回回地做最后修整。
    为了烘托大型石雕《鹿回头》的艺术效果,林毓豪在石雕下方不远处的山坡上设计修建了一组蘑菇亭。这组蘑菇亭的外形呈伞状,取材于黎族“三月三”节青年男女约会时用的纸伞,让黎族风情和爱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彰显。这些蘑菇亭既可以让游人在烈日和风雨中站在亭内观赏《鹿回头》,又可以远眺山下的三亚湾、三亚港、三亚河和三亚城。蘑菇亭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与大型石雕《鹿回头》融为一体,使鹿回头公园大和、大美、大爱的主题更加鲜明和突出,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
    林毓豪还摈弃了在鹿回头山顶建宾馆、商店的建议,在石雕周边种植有三亚特色的树木、花草,在林间小道与花木之间装饰可供休息、观赏的长凳、长椅及奇石、书法雕刻,与《鹿回头》石雕的艺术氛围一致起来。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大诗人赵朴初几次游《鹿回头》,每次都称赞这些配套设施设计建设得用心、精细,并题词歌咏《鹿回头》。如今,赵朴老的这首词已铭刻在《鹿回头》石雕前,成为这一美景的历史佐证。
    三
    一九八七年八月,鹿回头公园主体建筑和配套建筑基本完工。在石雕的基座上,王越丰题写了“鹿回头”三字,林毓豪题写了创作者的签名,三亚市委、市政府刻了碑记,有意把公园竣工时间写成“一九八七年八月一日”,意含感谢部队为公园建设所做的贡献。
    一九八七年九月十三日,三亚市委、市政府在大型石雕《鹿回头》前举行了公园落成仪式,宣布鹿回头公园从此开放游览。当天,上山观看石雕的人近万余。人人都赞赏石雕雕得美、雕得好,为三亚鹿城有了这一标志性的艺术建筑感到自豪。
    一九八八年四月海南建省、三亚升格为地级市之后,市委、市政府多次扩建维修鹿回头公园,使这里成为AAA级景区(后来又成为AAAA级景区)。到三亚的游人,几乎都会到鹿回头公园观赏石雕,鸟瞰南海和三亚。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来过,国内外不少名人也来过。一九九一年,我陪日本德间康快先生游《鹿回头》。他是日本的大企业家、文化巨头,还是中国通,汉语说得好,长期致力于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德间先生绕着石雕一边看一边用手摸,从各个角度观赏这座石雕。他对我说:“没想到三亚有这么美的雕塑!”并问我是谁雕的,我向他介绍了王越丰和林毓豪。他又仔细看了他们的题字和签名,说:“一名黎族领导人有这种艺术头脑,作出这种决策,不简单。林毓豪先生真了不起,艺术表现力很强,把“鹿回头”神话雕活了。”
    在我的印象中,还有三件事足以说明大型艺术石雕《鹿回头》的影响之大。
    第一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个房地产商想把《鹿回头》雕塑下面山坡上的那一组蘑菇亭拆掉,改建成其他文化娱乐设施。此事遭到时任三亚市委副书记、三亚市政协主席陈人忠等人的坚决反对。陈书记是土生土长的三亚人,曾任自治州党委常委、乐东县委书记、陵水县委书记,一九七九年任三亚市委(县级)书记,对兴建鹿回头公园的全过程非常了解,亲自参加了公园的收尾工作和后来的扩建维修工作。他认为拆掉蘑菇亭就破坏了《鹿回头》周边的整体艺术效果,房地产商给政府再多钱,也不能干这种事。他的意见得到市委、市政府多数领导的支持,从而保住了这一组艺术建筑,使林毓豪的设计效果没有受到破坏和影响。
    第二件是,受大型艺术石雕《鹿回头》的影响,我任海南省文体厅副厅长期间,和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团长孙凯等同志一起,把“鹿回头”传说改编创作成了大型人偶剧《鹿回头》,在全省公演,得到省领导和各方面人士的支持和肯定,好评如潮。后被文化部作为优秀剧目调北京,进京演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庆祝活动。该剧二○○○年荣获文华大奖、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为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至今,海南还没有其他作品超越这个奖项。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后任文化部副部长)特意到三亚来考察鹿回头文化,我陪同他看《鹿回头》石雕,王院长看得很仔细,认为这座大型艺术石雕《鹿回头》无论从创意、设计到制作,都达到很高水平,应该属于大美之作。
    第三件是,二○一二年至二○一五年,我应三亚市领导之邀,参加编写《三亚史》。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在审稿时,一致认为,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七年兴建鹿回头公园这件事,应该作为三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载入史册。《三亚史》一定要把王越丰、林毓豪的名字写上,让三亚人民世世代代怀念他们所做的好事。
    十分可惜的是,王越丰和林毓豪在二十世纪末先后病逝。二○一二年,鹿回头公园落成二十五周年时,我曾去给他们扫墓。这次撰文再作纪念,我仍然是当年给他们扫墓时讲的那句话:祈愿他们的英灵永远与《鹿回头》同在。林毓豪带着重病,用生命去创作,这种舍生取“艺”的巨匠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他和王越丰在改革开放起始阶段创作的这一经典作品,为新的历史时期深度开发海南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起了引领作用,其意义是多方面的。鹿回头文化所弘扬的大和、大美、大爱理念,与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文化理念,与“一带一路”的文化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理念高度契合。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意义将越来越大,越来越凸现。三亚人民、海南人民将永远为有这样杰出的艺术家和优秀的文化艺术而骄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