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沈亦伶 “中国赢了(China won)”!11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以这样的中英文命名杂志封面。“Xing Lai”!11月11日,德国《明镜》周刊的封面印上了“醒来”的汉语拼音。 世界目光聚焦“中国故事”,似乎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风景。越来越多的文化形象,成为传播“中国故事”的名片,越来越多的中国符号,被世界目光打量。在这当中有解读也有误读,有兼收并蓄促生的文化创新,也有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折扣,文化焦虑造成的文化休克。 如何认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当代中国文化的内生动力在哪里?新时代我们如何推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11月24日至25日,60余位海内外专家汇聚北京师范大学,探讨“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这一命题,求解新时代如何讲好传播好“中国故事”。 当代文化应成为一张亮丽名片 “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位置,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全都发生了改变。”撰写《大趋势》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评价说。奈斯比特所说的这种改变,涵盖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文化艺术是国家形象的名片,站在与世界对话的前沿,它的影响力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如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法国汉学家白乐桑在此次论坛上所说,“我们所说的‘中国’,是经济的中国、政治的中国、文化的中国”。三者合一才是完整的“中国故事”。 提起美国文化,很多人会想到电影、篮球、流行音乐,对于我们的邻邦日本、韩国,动漫、韩剧这样的当代文化符号也是共识。什么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呢?2015年度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海外受访者眼中,中医、武术和饮食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三张名片,而在日本、韩国,“孔子、儒家思想”则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出海”状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甚至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地位仍然存在差距。以影视产业为例,中国已是全世界拥有银幕数最多的国家,截至11月20日,今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突破500亿元大关;中国电视剧的制作量、播出量和收视人群也多年蝉联世界第一。这些年,中国影视剧走进了非洲、走进了欧美,但与国内如火如荼的产业发展,以及世界影视强国相比,国际市场依然是一片需要深度开发的“蓝海”。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副教授赵晖引用了一组数据:2013年,韩国电视剧出口额达到1.5亿美元;同年中国电视剧的出口额为1.05亿元人民币。另据《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收入38.257亿元人民币,当年进口片的中国市场票房为205.36亿元人民币。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对世界文化发展有过巨大的贡献和影响;但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当代文化的影响力却相对滞后。这就像一个演讲者登上了舞台,却不发声一样。这意味着,加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说。 原因何在?黄会林认为主要在于“三个缺少”。一是,缺少可与世界接轨的文化成果,所以要对内促生具有世界性的当代中国文化;二是,缺少合适的传播渠道,需要摸索更容易被海外接受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机制;三是,缺少当代中国文化国际交流的共同话题和话语表达方式。 精准传播让“中国故事”落地有声 “国际传播说到底还是内容为王,即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说。 目前,全世界有20家左右具有国际影响的24小时新闻电视媒体,基本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CNN、CBS、ABC,英国的BBC,日本NHK等。BBC、CNN这些老牌媒体采用新闻立台的战略,依靠强大的新闻采编能力和独家观点评论取胜。中国电视的国际传播靠什么取胜呢?胡占凡认为,应该综合各家所长形成中国自己的风格。“在话语上,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创新话语体系;定位要代表中国立场,特别是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声音;内容上要增强自己的议题设置能力;表达上要追求中国化视角国际化表达;选题要尽量着眼于人类共有的文化情感。” 纪录片是目前在海外最走俏的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纪录片被称为国家软实力中的硬通货,是展现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重要媒介。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影视节目海外销售总额中纪录片的比重达17%。《舌尖上的中国》发行到东南亚、欧美等27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最好成绩。中澳合拍、讲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改变世界的战争》,在澳大利亚历史频道Foxtel黄金时段播出,中英合拍的《孔子》在欧洲纪录片收视频道法国Arte播出,医疗题材的《人间世》在美国中文电视中英文频道播出……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全球题材、东方视角,成了中国纪录片与国际沟通最有效的途径。 渠道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要素。根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通过电视了解中国,这个比例在所有传播媒介里位居最高。中国广播电视已经覆盖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到2017年初,中央电视台在尼泊尔、牙买加、新西兰等国电视台都开设了中国剧场;中国电视剧正从过去输出单部剧走向开设专属时段,从散兵式输出转变为规模化输出。 中国资本也在布局。华人文化入股好莱坞知名影视制作公司,其制作播出了60多部影片,包括《美丽心灵》《达芬奇密码》《24小时》等诸多斩获奥斯卡奖项、艾美奖项的佳片。“中国资本委托境外内容生产商或者联合制造,在全球影视中展示了强势的资本力量。这是文化合作还是资本嫁接?真正的文化影响尚未发挥出来。” 赵晖提醒说。 不少专家还提到了塑造当代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和代表品牌。舞蹈家林怀民、沈伟、陶冶被视为中国当代舞蹈的代表人物;谭盾、郎朗、吴蛮在国际音乐舞台为“中国故事”发声;蔡国强、吴彤展示了中国跨界艺术的生机;张艺谋、贾樟柯、章子怡代表了世界影坛的中国面孔……国际舞台需要更多“中国故事”的代言人。 “我们在战略层面谈了很多,‘中国故事’真正要落地、见实效,需要做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特别是,通过数据性的调查找到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真正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实现精准化传播,才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说。 讲述人类共通的情感共同的故事 今年秋,讲述中国当代生活的电视剧《生活启示录》,在蒙古国国家电视台连续20天收视率第一,“打败”同期播出的俄剧和韩剧;在国内斩获超过56亿票房的电影《战狼Ⅱ》引发外媒集体关注,影片主角冷锋被西方媒体解读为爱国主义的中国军人,也被有的西方媒体冠之以“民族主义”……后全球化时代,文化差异依然会带来文化交流中的摩擦和折扣,文化焦虑依然是造成文化休克的重要因素。 “影响力的生成需要换位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石嵩解读近年中国送展奥斯卡影片后认为,进入对方语境中的文化产品、艺术表达,尤其要了解对方的文化禁忌和受众诉求,“东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要谨防文化符号在异域文化中被误读。” 故事被读懂,根本在于人心相通。文化有交互和共鸣,才可能有效传递信息、传递价值。我们习惯在文化产品、艺术作品中加入一些中国符号,比如,京剧、长城、城墙或者红色,未来可以着重选取共通的人性元素来表达,比如恐惧、爱、期待。 “国际传播不仅是语言内容的国际化,更需要视野和观念的国际化。不能自说自话,要树立全球视野,梳理国际传播规律,采用共通的叙事手段。这是专业素质,也是传播策略。”胡占凡说。 相同的是,各领域专家都看好“一带一路”的新机遇。“‘一带一路’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建立世界电影新秩序的战略性机遇。”饶曙光说,我国已与一些“一带一路”国家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将与这些国家在电影美学、艺术呈现、市场格局方面交流合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一个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艺术是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艺术作品蕴含的历史文化情感及审美,往往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价值所在。艺术作品的美及其创造智慧则常常超越国家民族,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通过国际交流对话,获得彼此理解,中国文化影响力才会深入持久。” “既不要西化也不要化西,吸纳包容、平等共赢,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而不同的大道。”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黄式宪的话语值得深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