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孔子学院 一个全球文化的感叹号


    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设立,今天,这个在全世界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已经12岁了。如果按照中国的生肖来算,孔子学院已经走过了一个“轮回”。在这个“轮回”里,全球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各类学员210万人,举办的文化活动受众1300万人。
    每一年,有着不同文化背景、肤色的大学校长、孔子学院院长都会汇集中国,这一次他们来到了云南昆明。见一见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说一说一年的经历与心得,谈一谈未来的打算。更重要的是,人们带着故事而来,倾听这些故事,也许能帮我们解答12年来被最常问起却也最难回答的疑问,那就是孔子学院到底是什么?为什么?
    让“纽约客”听到六朝之声
    每一家孔子学院在开设之初,都会面对一个古老的问题:什么是中国?对事物的理解是需要载体的,在很多地方,中国是“左宗棠鸡”这样本土化的中国菜,厉害的功夫或者面相凶恶的龙……也许再也没有一家机构比华美协进社对这个问题有着更深的理解了。
    华美协进社的现任社长何志明是一个快乐的正宗“纽约客”,见到满屋的记者,他面带微笑,还是不忍心放下手里的半块披萨。说起中国,他一半中文一半英文说得飞快。华美协进社成立于1926年,创始人包括了杜威、胡适这样的著名学者。早在90年前,解释中国是什么,推动美国与中国教育、文化交流,就是华美协进社最初的使命。
    2006年,华美协进社成立80周年,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建立。在何志明看来,这像是一种使命的传承,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的使命同样是为介绍中国提供一个载体。
    何志明本人的经历就与中国有诸多交集。他告诉记者,他的爷爷在二战期间曾经每周驾驶飞机从昆明这座城市出发飞往缅甸曼德勒,他本人曾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并长期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在中国的经历让他确定文化交流绝对是“百闻不如一见”。
    “我们不要找人谈论和介绍中国,而是通过艺术、语言让人看到中国。” 何志明说,他格外强调载体的作用,就像早期的美国人通过“左宗棠鸡”留下了对中国的最初印象一样,只是华美协进社和孔子学院提供的“菜肴”真正来自中国。
    源自庚子赔款,今年90岁的华美协进社经历了二战、新中国的成立、世界冷战、中国改革开放、世界金融危机……后来者孔子学院也走过了10年的历程,而他们共同的使命始终未变。1929年, 华美协进社引荐京剧大师梅兰芳来到美国,他的表演惊艳纽约;这个冬天,华美协进社美术馆正在举办《乱世绝响:六朝艺术》文物展,一些文物甚至从来没有在中国展示过,“纽约客”们静静地走进展厅,倾听来自遥远中国千年前的低语。
    中文教到寺庙里
    李祖清是一个和善的人,为了参加这次会议他特意穿了西装,但黝黑的皮肤还是透露出他的来历。李祖清是缅甸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缅方负责人,这所孔子课堂是2008年由曼德勒福庆语言电脑学校与云南大学共同创办的。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需求,每一所孔子学院、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搞清楚当地的需求是什么,李祖清显然是一个具有丰富本地知识的教育者。
    李祖清是缅籍华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语言都是这些散落海外的中国人与祖籍国为数不多的联系纽带。“我一直都在想如果有学校能为年轻人提供学习中文的机会就好了。” 李祖清说。因此,语言教育就成了这一所孔子课堂的重点。课堂针对不同需要的学员开设课程,缅甸学校的假期是福庆孔子课堂最热闹的时候。对于缅甸华人来说,孔子课堂最重要的作用是“留根”。
    缅甸是中国的邻国,中国投资数量巨大,企业需要精通中、缅文的人才,而在两国边境两侧,还蕴含着更多的机会。李祖清的本行是职业教育,他把自己的经验引入了孔子课堂的运行。他的课堂设置了花艺、导游、珠宝鉴定等职业培训班,还面向缅甸医疗机构开设短期培训班,这些初通中文的医护人员在中国“光明行”医疗队赴缅期间,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还有两件事让李祖清非常自豪,“一是我们基本都雇佣本地老师,这样本地的孩子们更容易听得懂。”另一件事更有缅甸特色:福清孔子课堂在缅甸200多个寺庙开设了教学点,“需求在哪里,课堂就在哪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