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听音识人”能发展成一门学科吗川大副教授王英梅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展示的“绝技”引发争论(2)


    
    他举了个例子,基因使得黄种人毛发细、皮肤细腻,这是因为黄种人所处的环境比较潮湿,必然会使得皮肤变薄、变细腻,这就是基因的表型受到了影响。同时环境对基因表型的影响,又间接地使得这一基因表型对黄种人的其它影响也显现出来,比如黄种人毛发基因的表型改变使得黄种人出现了铲形门齿,这就是环境造成的“链式反应”。“同样,语言也是影响基因表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发音确实会影响到人的长相。”李辉说。不过他表示,语言的发音习惯等对人的长相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影响,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张麒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声音确实可以判断出一个人是否有抑郁症,是否长期抑郁。因为声音本身与情绪确实息息相关,长期抑郁的人声音的频率和音高都与常人不一样,不过要识别需要一定的经验。
    而且,声音与长相确实有某种程度的联系,这在心理学研究看来,是因为性格和情绪影响了声音———一个人的情绪不同,声音的音频、音高、节奏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性格和情绪也影响了长相,不同的情绪下激活的脑区完全不同,这些都可以反映在人的表情和面部。因此根据声音,可以推测出一个人的长相。
    从某种程度上,对有些问题的回答,往往也代表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或者是描述。张麒说,比如挑战开始后,王英梅向3位指定发声者分别提出了3个不同的问题,比如“用一种动物代表自己,并说出你们之间的共同点”“描绘一下10年后的自己”“看过的电视剧中印象最深的情节”等,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与自我认知相关。
    从直觉和经验到成为一门学科还为时尚早
    目前王英梅的团队正在研究“听音识人”这个技术,探索是否可能发展成一个学科,或者可以通过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继续得到发展,但不少接受采访的学者认为,从直觉和经验要发展成一个学科现在还很难断言。
    张麒在接受采访时称,根据声音判断一个人的长相虽然有可行性,但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依赖于直觉。王英梅做到这一点虽然有她的理论依据所在,但是直觉好的人往往会成功率高一些,而直觉往往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如何将这些转变为学科,还是令人存疑。
    上海纽约大学从事脑科学研究的助理教授田兴说,声音感知和面部表情感知的信息处理,在大脑中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脑区,这一脑区的功能研究目前还处于黑箱状态,虽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王英梅的研究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很难解释王英梅的这一识别能力是如何运作的。因此,王英梅的这一能力背后有什么理论支撑,以及大脑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是如何运作的,目前还有待研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