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生命化语文观的教学追求


    在40年的语文教学中,我经历了一个从知识课堂到生命化语文飞跃的过程。进入21世纪,我进入了以思考语文学习心理为主线的“生命化课堂”追求期。十多年来,通过相关课题,生命化语文团队以扎实、生动、活泼的语言训练,促进中学生语言素质和心理素质和谐发展,培养能够实现超越式“个性发展”的新人。
    为什么把教学主张定为“生命化语文”而不是“生命语文”?我认为,两者都认同生命是人的根本,都是从生命的层次提出的语文教学主张,注重把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但“生命化语文”强调一个“化”字,就是“以语文化育生命”,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这句话包含着四个要素:语文课程的动态性、语文教育的化育性、语文教学的生成性和语文实施的目的性。
    “生命化语文”有独特的教学追求。
    坚持“文本性”的语文观。每个汉字都有着事物和事理的背景,都与人的生命、生活有关。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第三十一》中说:“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这里所谓“形文”“声文”“情文”尽管体现了汉字音形义之间的不同关系,但都具备了“文”的特点,体现了汉民族深层的视觉思维精神,具有“重意会默想、重气韵生动、重感性形象”的美学特征。以《乐府诗集·江南》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为例, “何田田”一词在形象和音韵中流露出感叹和赞美的语气,有着情感的力量。以字象构成了语象,引发了读者联想,让读者在联想过程中浮现出形体之象,感悟出意义之象。
    抓住汉字表意的特质教学。古人说,“文者,物象之本”,因此“以形表意”是汉字的生命和本质特征。汉字反映了汉民族的生命活动,有着想象空间和情感、文化记忆功能。
    每一个汉字都负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和“字”本身就是汉民族的精神产品,也是文化形态。生命化语文课堂要充分认识汉语言文字的原生态,把握前人文化思考的基本方式,重视文化传承,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把寓于师生自身的主体文化,即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经验、精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化为以语文和文字为载体的客体文化,通过激活、选择和加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文化,从而形成学习主体的文化理解和文化判断。
    以整体性意义建构学习为基础。“字学”是中国一切传统学问的基础,正如学者杨自俭所说,“中国传统式的学者,无论治经、治史、治诗,总要在‘字学’上下一番工夫,才能真正站得住脚。”同样,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字学”也是基本功,否则就形成不了“字思维”,也就不可能理解“汉字的象的精神”“汉字性的诗化特征”在各种文体中的体现,不可能理解“一字为褒贬”的“春秋笔法”,不可能理解汉语言文学“言此意彼”“意象并置”“意象叠加”的特征,不可能理解“整体性思维”在汉字中的体现、在汉语言文本中的体现。杜甫《客至》中有这样一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表面上看“前言不搭后语”,实则不是。理解时必须前后联系,进行“整体性思维”,补足各句意义:“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我们常说的互文见义,就需要整体性思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