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信息化时代的汉字


    【字林新话】
    汉字跟世界上其他文字一样,经历了手写、机械化和信息化三个时代。
    手写时代,重视字形规范。例如强秦的“书同文”,盛唐的《干禄字书》,新中国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都是这种意念的典型映现。
    19世纪70年代,打字机进入市场,开启了文字的机械化时代。使用拉丁字母的欧美人打起字来轻松快捷,西文印制步入家庭。而笨重的汉字打字机无法入户,拼音文字之便独领风骚。与此同时,方块字备受诟病,汉字改革呼声甚高。
    “忽如一夜春风来”,倏忽降临的文字信息化时代,彻底改换了汉字的呈现方式、阅读形态和存储、传输路径。
    几千年的右手运笔勾勒字形,换代为双手连续敲击编码(汉语拼音也可看作一种编码),且呈现即信息化。轻击键盘的操作使修改、删节易如反掌,再也不用涂成“花脸”誊清,省去烦琐劳动。但同时,随心所欲的改易,使作者往往填充过多句意,致使句子冗长滞涩,尤以议论文多见,宜加留意。
    汉字一千七百年的单一纸质文本阅读,在当代画上句号。“两种文本阅读”于今发轫。电子文本阅读量扶摇直上,强劲推动了流畅文风的盛行,势必在今后岁月中,牵动新闻、文学乃至公文语言的衍变。
    汉字文本不再仅存于抽屉箱柜,而是更多地储藏于电脑、U盘,节省了大量材质与空间。轻点鼠标,即可将汉字瞬间传至千里之外,比起昔日跑邮局,不知节约了多少时光。
    对汉字运用中的若干变化,当正面审视。譬如,年复一年的手指击键,导致对汉字的“详细记忆”嬗变为“轮廓记忆”。不宜将这种变化看作“问题”或“退步”。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诉诸视觉的,是“目治”的,它使汉语摆脱了“口耳相传”的原始状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供人用眼睛识别并读取信息,是汉字的根本功能。信息化时代可迅速显现、打印出清晰工整的字迹,极便视读、贮存、传输,是巨大进步,汉字功能顿获升华。再如,有人因“手写”变“打写”而忧虑汉字前途。一种文字的兴衰,取决于使用者的多寡。除十几亿中国人外,世界各地学习汉语汉字的,愈来愈多,汉字前程一片光明。
    信息化时代,人们由关注字形正误转为重视词形规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乃此种观念之具象。辨析近义词、选择异形词已成编辑关注热点。
    汉字跟两种文化密切相关:一是汉字文化,二是中华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