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3)


    (二)范畴三论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19],后经美国心理学家罗丝等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原型范畴论”(Prototype Theory of Category)[20-24],挑战了由亚里士多德建立并流行了两千多年的“经典范畴论”(Classical Theory of Category)[25],为哲学第四转向(后现代论)中的“建设性后现代论”奠定了理论基础[26],从而为多元论、多视角、多维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CL将原型范畴论运用于分析语言各层面,如语音、音位、词汇、词法、句法、构式等,这比起经典范畴论所倡导的二值逻辑明显更具解释力[9,27]。兰艾克[27]、泰勒[28]等深入思考了prototype的含义,发现其有两解:(1)典型样本;(2)抽象典型,因而提出了“图式范畴论”(图1)。 
    在图1中,A、B、C都是同一范畴中的三要素,A为抽象性图式结构,B是 A范畴中的“原型样本”,C是基于A和B的“扩展成员”。一方面,B和C都受制于A,同时C还要参照B,但相对于 A来说影响较小,故两者间用虚线表示。泰勒主张将图1中单向箭头换成双向箭头,以表示同一范畴中三要素之间具有互动性影响关系,但他将prototype视为schema的同义语。我们基于他们的观点做了修改,拟构了图2,保留哲学界常将“原型”视为典型样本的习惯,且还可在右边继续扩展出同一范畴中更多的成员。 
    
    
    我们认为,图式范畴论比原型范畴论更为优越,因为后者对“原型”论述不明确,未能明确表明它是“图式性”的还是“样本性”的;而图式范畴论明确规定:“原型”为典型样本,“图式”为一个抽象的、概括的结构,这对于一个理论来说十分重要,更符合“哲学须在抽象层面思考问题”的要求。正因为图式范畴论是基于抽象图式建立起来的理论,且具有一定的调变性,因此它更具解释力,例略,详见兰艾克[29]、王寅[30]。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