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世界华文媒体二百年(7)


    世界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者是两名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早期还有其他海外华文报刊都由西方传教士创办。如: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H.Medhurst)、纪德(Samuel Kidd)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在马六甲创办《天下新闻》,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在新加坡、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等。
    传教士早期在海外及中国内地办报问题比较复杂。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马礼逊和米怜都是英国人,由伦敦布道会指派来到中国传教。他们办中文报刊是为了传教,《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号序文中说:“既然万处万人皆由神而原被造化,自然学者不可止察一所地方之名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乃需勤问及万世万处万种人,方可比较辩明是非真假矣。……所以学者要勤考察世俗人道, 致可能分是非善恶也。”这就是“察世俗”刊名的由来。他们也公开声称办报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唯一急务”。可见他们办刊目的是为了传教。马礼逊的公开身份是传教士,但他当时在中国华南一带很活跃,他还担任当时英国最大的贩卖鸦片公司东印度公司的翻译,参与鸦片贩卖活动。他的儿子约翰·马礼逊作为英国全权大臣查理·义律(Elliot Charles)的翻译,参与过查理·义律强迫向两广总督琦善签订不平等《穿鼻条约》的全部活动。总之,办报、传教、贩毒和直接参加侵华的外交活动,在他们一些人身上是四位一体,并行不悖的。他们当时在海外办报,最终目标也是瞄准中国国内的读者群。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西方国家撞开中国的大门,“开发这骄傲的地方,闭关的门户”。(《马礼逊小传》)
    因此,早期在南洋、港澳地区,由西方教会办中文报刊是一个时期的风尚。据新闻史家方汉奇统计,1822年至1853年,由外籍传教士担任主编的中英文报纸有十来种。1860年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香港和广州、宁波、上海等地创办的报刊达32家,比鸦片战争以前增加了一倍,1890年又发展到76家,比1860年又大增了一倍。中国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时认为,1815年到19世纪末,外国人所办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某种文化侵略的性质”。
    传教士创办中文报刊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基督教。如放在当时西方殖民者在世界各地寻找殖民地的历史大背景下考察,他们的办报动机很清楚,教会积极配合西方扩张战略,在世界各地传播西方宗教文明,这也是他们的文化自觉。在今天看来,不必为他们当年创办中文报刊的行为进行赞颂,但他们无意间点燃了中国近现代报刊的一把星火,引起燎原之势。也正由于是近代报刊的兴起才促使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些都是基本的事实。
    传教士在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史上点燃几处星火,此后的发展却是来自另外的动力。第二批办报人在几十年后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的各种政治团体或政党,由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和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在海外创办的各种政论性报刊,开启了政党办刊的大幕。政党拥有许多政治资源,可以吸收许多财力支持,他们所办的报刊起点很高,将华文媒体办报质量迅速提升到一个空前的水平。早期政党在海外办报,目标读者仍锁定国内的民众。比如,当时有的海外报刊在国内设几十个办事处,从它的机构设置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办报目的,但在客观效果上,这些政党在海外所办高质量的报纸,推动海外华文媒体高水平发展也是基本事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办有不少报刊。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仍在香港、美洲等地都办有报刊。国民党在海外办报的历史,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陆续退出。国民党在香港创办的《香港时报》于1993年停印,宣告国民党在海外办报历史的终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