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靠什么来净化网络语言环境?


    在日前举办的净化网络语言主题座谈会上,人民网舆情研究室发布的网络低俗粗鄙语言的报告显示,“尼玛”“屌丝”和“逗比”位列前三。有关方面表示,净化网络语言环境,不是防民之口,而是为我所用,改变堵的办法,用疏的措施营造文明理性的网络空间。此事当即引起媒体的关注,而靠什么来净化网络语言环境,也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把语言比作一条流动的大河,网络语言就使得这条河流变得生动而丰富,网络语言高度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和心理,所以其中不乏生动形象、新鲜活泼、富有创意的词汇。比如,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发表2015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点赞”“蛮拼的”这些语言因为接近地气,语态活泼,让大家听得懂、记得住,让民众感觉到了总书记的平易近人。类似的一些网络语言,因为表达上形象,接近社会心态而受到热捧。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网络语言的河流中也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一些粗鄙低俗的网络语言,比如“尼玛”“屌丝”和“逗比”等位列低俗粗鄙语言前三名,也频频成为使用广泛的流行语,甚至成为一些青少年的口头禅,就显得格调不高,对整个社会的语言环境也会造成污染。此次,国家网信办召开座谈会,指出要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可谓正当其时,值得肯定。
    那么,靠什么来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呢?笔者以为,三个方面的努力不容忽视。
    一方面,从国家层面讲,要从规范语言文字使用的角度,认真研究网络语言的生成机制和对现实语言的影响,高度关注网络语言的发展,定期对网络语言来一次大扫除,把生动形象、词义明确的网络词汇比如流行甚广的“给力”“点赞”等收录到词典、教科书中,把那些低俗粗鄙的网络语言,不但不准列入汉语词汇表,更不准其在公文、教科书、报刊、广播电视、主流网站等语言载体中使用。同时,要引导广大网民树立科学文明的语言观,正确处理传统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关系,把“对立面”变成“结合体”,淘沙取宝,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网络语言真正成为汉语的新鲜血液,让它更好地为传统语言服务。
    另一方面,从网络媒体的角度讲,在对待网络语言上也不应全盘吸收,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而要加强自律,借助自身传播优势,进一步明确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职业道德,担当社会道义,千万不可迷失方向、“当市场的奴隶”。具体地说,媒体应明确自身位置,承担其传播文化的职责,充分展现中华语言文化的精神魅力,对网络语言设置常态化的审核、过滤、屏蔽等措施,坚决地向低俗的网络语言说“不”,推进网络文化和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
    当然,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面对粗鄙语言的风行,也应提高文化素养,提升审美趣味,谨言慎学,完善自我,做一个文明的、健康的现代公民。一个和谐、民主的社会是由合格公民组成的。没有现代公民,就不可能有现代社会。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是富有文化底蕴、格调清新高雅的,即便是在互联网上也不可能突然变得粗鄙不堪。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粗鄙恶俗,开口闭口皆言“你妹”,在难以监督的虚拟网络里,又怎么可能突然变得文明健康、精致风雅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