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网络表情符号为何惹人爱?


    看到一个人对我们微笑,我们也会报以微笑,但看到电脑、手机上的笑脸符号,你是否还会报以微笑呢?
    在吃饭、挤车、上卫生间都要拿着手机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钟情于对着屏幕交流。但是“你好”、“你吃了吗”这些文字很难表现聊天者的心情,即使是“我爱你”、“我恨你”这样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文字,在屏幕上也显得很无力。
    于是,不满足的人们想到了表情符号。这还要感谢32年前的美国教授斯科特·法尔曼,是他第一次在电子公告板上输入了“:-)”这个符号。还好人们没有把它当作输入时拼写错误产生的乱码,以至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看懂“(╯-╰)/ ..@_@|||||.. (~ o ~)~zZ”这些更为神奇的表情符号。怎么?你也没看懂吗?哦,这代表很无聊,头晕眼花,想睡觉了。
    当然,这些东东在表情符号的世界里已经太小儿科了,阿狸、悠嘻猴、炮炮兵等,这些曾经在网络上掀起过高潮的呆萌表情早已成为过去式,以可妮兔、布朗熊、馒头人为代表的新一代原创网络表情,已经在即时通讯软件的表情商店中大肆“吸金”。
    这些“假”表情何以对人们产生这般吸引呢?原来,这些“假”表情不但让我们的网络聊天更顺畅、更有语境,而且还让我们更有感觉,让我们的身体产生了反应。
    这反应来自于大脑,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无聊的试验中突然发现大脑对“假”表情和真表情同样兴奋。
    这些研究人员比较偷懒,并没有用核磁共振等复杂的科技,也没有兴师动众用上千人来当小白鼠。他们只是记录大脑电流传递的变化,并只用了20名志愿者。在试验中,志愿者的大脑对真表情与“假”表情都产生了几乎相同的电波反应,而对其他文字则视而不见。
    这么看,表情符号的流行并不仅是文化的传播,如果没有身体的反应,人们聊天时也不会如此频繁地使用它。
    但,虚拟毕竟是虚拟,人的表情千变万化,比如“笑”这个表情,就有“微笑”“大笑”“苦笑”“冷笑”“奸笑”“傻笑”“皮笑肉不笑”等很多种细微表情,全用“假”表情来模仿,现在还做不到。除非摄像头实时捕捉屏幕前人脸的面部表情特征,最终映射到网络虚拟人物身上。
    不管怎样,一些原本无意义的符号,经过组合和文化传播,不但被社会所接受,也被人类大脑所认同,确实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