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新建的城为什么叫“成都”?不光显示秦人作为征服者的满足感 还暗藏秦国一统天下的雄心


    成字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著名巴蜀文化学者李殿元教授在9月25日晚报《成都故事》版阐述了他对“成都”地名由来的见解:“成都”不是古蜀人流传下来的,而是由秦人征服蜀地后新建并命名的。本期,李教授继续对秦人为何将新城命名为“成都”,并对一些相关疑问提出自己的解读。
    成都原本低洼潮湿,土质松软,不适合建城。这个状况应该是在李冰修都江堰,开辟“成都二江”之后,使低洼处之水得以排泄,经过几十年后才得到改变的。而秦人用兵古蜀,不辞劳苦,新建设立“成都”,除了觊觎巴蜀之地的富饶外,更多是从军事考虑的大战略。
    出土文物中的
    “成都”得名证据
    正因为“成都”得名是在秦征服古蜀后,所以,“成都”这个名称在战国后期也就是在秦征服古蜀国后就大量出现并在兵器、竹简上留下了实物证据。
    1985年,在四川雅安的荥经县古城村发现战国晚期船棺葬,一号墓内出土了一件铜矛,其蛟部錾刻有“成都”二字铭文,被称为“成都矛”(右图)。1987年在青川县沙洲云盘乡征集到一战国铜戈,上有“九年相邦吕不韦造……成都”铭文,被称为“吕不韦戟”(上图)。这两件文物都已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分别珍藏在雅安市博物馆和青川县文物管理所。
    另外,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亦有关于“成都”的记载:“以县次传诣成都,成都上恒书太守处。”这足以说明:“成都”之名是在战国晚期,也就是秦征服古蜀后才出现的。
    征服者洋洋命名“成都”
    显摆军事上的胜利 也意味着古蜀文化的消失
    古蜀国的历史和文化很悠久也很发达,三星堆、金沙遗址将古蜀文明超绝尘寰的瑰丽光芒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样发达的文化是不可能没有文字的!可是,为什么历史上没有古蜀国的这类记载呢?而出生于古蜀文明腹心地带的西汉大学者扬雄,竟然在《蜀王本纪》中下了这样的断言:“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民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原因很简单——曾经发达的古蜀文化在当时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古蜀文化的泯然,与秦人的征服密切相关。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若干措施统一思想,其中之一就是统一文字。其实,秦始皇的这个措施不是他在统一六国后才采取的。秦在商鞅用法家思想变法后,就大力统一思想,奖励耕战,在国力大增后开始了对其他国家的征服和建立大一统国家的行动。而蜀和巴就是其首先征服的国家。统一文字、统一思想行动也首先在巴蜀地区展开,古蜀文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湮灭的。
    作为征服者的秦国在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灭亡了蜀文化和蜀文字,又怎么可能让带有若干古蜀文化因素的“成”字作为他们新设立的“县”和新建立的“城”的名称呢?所以,作为征服者的秦国为他们新设立的“县”和新建立的“城”取名“成都”,这个名称就一定没有古蜀文化的因素而只有秦文化的因素。
    “成都”这个名称的“都”字很好理解,就是大的邑,即城市,而“成”字则是这个名称的关键,它体现的是秦文化也就是后来的中原文化,是征服者的心理认识和心理满足。
    “成”字的含义较多,权威的《辞源》对此有详细的解释,其中就有“平服、平定”之义。根据《甲骨文字典》《象形字典》,“成”字的来源和含义是:甲骨文“成”字是由戌、大刀、战具和囗、城邑所组成,戌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古代的“成”字不是六划而是七划,是由“丁”和“戈”组成的,表示军事的意思很明显。“成”字作为动词的本义,一是武力征服,称霸一方;二是停战和解,媾和;三是调和,调解;四是结束,实现,达到。这样看来,“成都”这个名称的得来就是因为“成”字的军事内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