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役”字解(2)


      
    战国竹简:
    (郭店·五行45)
    我们可以看到楚简“役”字除了“彳”、“殳”形外,底部又多出一个形体,这个形体为“止”,“止”为“脚趾”之“趾”的初文,后用为“停止”之类的意义而与“趾”分化为两个字。“止”用为意符,表字的行动类之义。“彳”是“行”的左半偏旁,用为意符,也表示字的行动类之义,“彳”与“止”可构成“辵”这一形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辶”,表示的亦为字的行动类义。那么楚简中“役”字可隶定为“”。
     
    小篆:
    (说文·殳部)
    许慎对“役”字的构形及意义说解如下:
    戍边也。从殳,从彳。古文役。从人。
    许慎对“役”字的训释稍嫌狭隘,戍边仅是“驱使”义之一,其他诸如“劳作”、“贡赋”等亦可包含在“驱使”义之中。其实不唯“戍边”、“劳作”、“贡赋”等这种具体动作,某些抽象义也可用“役”字来表达,比如上文所列的郭店楚简《五行》45号简,其辞例为“心之(役)也”,表示的就是一种抽象的意义。
    综上所述,“役”字曾有“伇”、“”、“役”以及从“彳”从“人”从“、从“彳”从“人”从“又”等几种形体。现在看来似乎“役”所从的“彳”为“人”行的讹变,实则不然,古文字阶段“彳”、“人”二字的形体有明显的区别,无从讹混。既然“役”字的“驱使”意也含有行动类意义,上文已经说过“彳”、“辵(辶)”也表示字的行动类义,那么“”、“役”的构形就可以解释为手持一物作出某类行动,与手持一物驱使某人的“伇”构形有别,但所表示的意义却没有什么差别。则“伇”、“”、“役”三字为异体关系,后“伇”、“”随着文字的发展废弃不用而只剩“役”字通行了。另外,均可表示行动义的“彳”、“辵”二形在古文字中经常可互作。
    (吉林大学文学院 白显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