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常用却没觉察到的隐语行话(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4:11:48 今晚报 谭汝为 参加讨论
听着神秘其实很熟悉 为什么在天津方言词语中,源于旧时的隐语行话数量比较多呢?首先,天津方言是追求精准的语言,有些隐语行话,特别是行话所表达的精确度高。其次,天津人说话俏皮,对于内容新颖、表现力强的新鲜词语,具备很强的接受能力,并乐于将其“拿来”改造成自家词语。再次,有些行业从业人员的改行和行业的变迁,一些隐语行话,便渗透进了日常交流的语言里。 打个比方,天津方言里有个词“叠了”,这个词人们都懂,现在也经常用,大致意思是我失败了,或以前的事做不成了。这句行话的来源是旧时“锅伙儿”“脚行”有人想入伙,拿一份份子钱,来到这要和“瓢把子”说明来意:“我想在这拿一份。”这边的头,上下打量后撇着嘴问道:“你凭嘛!”这时来者二话不说,往门口的门槛一卧,这卧法儿是有讲究的,面向门槛,双手护头,俩腿护裆蜷好,这叫上护头下护裆,这就叫“叠这了”。这边“瓢把子”一看来人就知道这个人的分量,一声招呼一顿揍,打得腿折胳膊耷拉,用笸箩抬走治病,这过程中若没有一句求饶和半声呻吟,算这人迈入“入伙”的门槛了。当然不会把人打死,那年月人如果实在没别的能耐赚钱了,就凭这股“咬劲儿”,骨头硬也有饭吃。当然遇上敌众我寡的时候,也可以用“叠了”这一招。 天津方言中的隐语行话,大多源于相声界、梨园界和江湖诸行。比如源于青楼的隐语行话,咱们现在已经用得很多了,像“倒贴”“跳槽”“叉杆儿”“小白脸儿”“开方子”“拉皮条”“回头客”等,其实这些词在目前看来早就已经跟青楼没什么关系,也没有贬义了,这些本来是小范围的行话,后来渐渐融入了日常语言交流中。 源于梨园行和江湖诸行的行话,如“刨活”“走穴”“大拿”“挎刀”“叫板”“下海”“现挂”“帽儿戏”“打下手”“挑帘儿红”“立蔓儿”“保裉”“单挑儿”“死签儿”等,这些词汇现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如,虽然多数人已经不知道原词的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