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应用 >

完善语料库 提升中华文化外译质量


    伴随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的科技成果、文学作品和人文社科类经典著作陆续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同时,对于外译的质量问题也存在着质疑之声。如何客观评估外译成果?如何不断提高翻译质量?我们认为,对外译成果的质量评估需要统一的范式,而语料库翻译学致力于大规模翻译文本的研究,能够直接、客观地对大量的外译文本进行统一的考察,可作为外译质量评估范式之一,而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则为外译质量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多角度揭示原文和译文的关系
    参考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主要应从三个方面评估翻译质量:译文与原文的关系;翻译文本与原创文本的关系;翻译文本与译入语社会文化规范的关系。
    译文与原文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翻译质量评估的原则,根据传统译论,好的译文应该从话语材料、意义到风格与原文实现最大限度的一致和对等。翻译文本与原创文本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外译文本的丰富度和复杂性方面,这一问题须在译文和原文的对比中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的外译存在这样的现状,即译者的母语多为汉语,中华文化经典外译对于他们来说是外语翻译,如果说母语翻译是“正向翻译”,是“译入”,那么中华文化外译就是“逆向翻译”,即“译出”,这类译文可能在词汇、句式、篇章衔接等问题上表现出与原文即以母语写作的文本的差异。外译文本与原创文本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越小,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就越容易,翻译的质量就越高。另外,翻译文本的词汇丰富度和难度越接近原创文本,翻译质量也就越高。外译文本的社会文化期待,在描写译学框架下主要表现为文本的期待规范问题。翻译规范是内化了的规则,是某一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对行为的制约,可分为内部规范和外部规范,内部规范又可分为期待规范和选择规范。期待规范指读者和社会机构制定的翻译政策和对翻译总体性质的期待,分为“陌生化”和“传统化”期待。前者是指译文更多保留原文的规范,为译文读者带来异质性的材料。后者是指期待译文更加贴近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更多融入目的语语境。作为国家工程,外译项目的根本立足点是弘扬中华文化和精神文明成果,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准确、深入地诠释中华文化内核理应是当今外译活动的主旋律,即应该更多体现“陌生化”期待规范的要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