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相比,2023年的江西诗歌更加注重关注个体的内心表达,创作题材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呈现出了更加开放的新特点,将我们带入一个浪漫而深邃的诗意世界。诗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题材和形式,他们大胆尝试各种新的表现手法,使得诗歌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他们通过对社会、自然、历史、人文、生命、人生等各个方面的思考与感悟,将江西诗歌的表现推向了新的高度。社会的关怀,自然的美丽,乡愁的味道,生命的韵律,以及历史的传承,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一、时代:诗意的社会关怀 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也承载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本年度的诗歌创作,诗人们积极探索社会议题,以犀利的笔触呈现了时代的真实面貌。三子的长诗《重卡车之夜》(《诗刊》2023年第8期)抒写了卡车在夜晚中的奔驰与停驶,以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卡车在长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一种交通工具,又象征着工业与现代化的力量,这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对于诗人来说,卡车是一个永恒的存在,一直在夜晚中奔驰不息。卡车就像幽灵一样,在路上反复出现和消失。它们的内部藏着什么?诗人试图描写卡车的内部世界,但自己却无法得知其中的秘密。他与卡车之间有一种神秘的共鸣,最终却又无法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在诗人的叙述中,卡车是一种沉重的存在,它承载着无数的货物和人们的期望。诗人希望通过书写卡车与人们的生活和内心状态相联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安和迷茫。在作品中,诗人将铁与生命进行了类比,使人思考起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欲望,也让人思索起一个时代选择的是什么。卡车奔驰的道路是艰难而充满挑战的。这里的卡车又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存在,它们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碎片。通过这种诗歌艺术方式的描述,我们感受到夜晚行驶的卡车所带来的深邃和神秘。我们或许无法真正理解卡车司机的辛酸,但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与卡车一样,我们承载着自己的负担和梦想,在追求中负重前行。但我们也需要思考,是选择蜷缩在黑暗中,还是勇往直前,我们如何对待一个夜晚以及这个时代。只有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我们才能真正发现自己内心的坚韧和勇气。 在新时代里,人们对于新工业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作为沉潜在工矿企业三十多年的诗人汪峰,这几年一直把创作重点放在新工业诗歌题材上,通过抒发对新工业社会的感受和思考,致力于探索工业化对人类生活和精神世界带来的影响。其中他的组诗《铁是飞翔的水》(《诗刊》2023年第5期),通过对坚守在产业一线的劳动者的赞美,深刻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勇敢和坚定,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品质。劳动者所代表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工业生产中,更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象征。组诗中的《铁矿》将采矿场的劳动景象和父亲“眼角有灯泡里的红丝”的形象结合在一起,表达了铁石心肠与劳动精神的融合,让我们感受到铁矿的独特之美,以及父亲无私奉献的精神。类似的还有《炉前工杨疙瘩》(《星星·诗歌原创》2023年第6期),描写了炉前工大杨,虽然所从事的是最辛苦的一个工种,但一干就是十年。《废弃的矿坑》(《草堂》2023年第8期)描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椴树拄着拐杖”的老矿工,等等。这些奋斗在一线的劳动者们,都与诗人的父亲、炉前工大杨和老矿工一样,他们用汗水和力量为社会创造价值。正是因为这些琐碎而伟大的细节,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劳动的价值,敬重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不断经历着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变迁、人的迷失与回归。有些人被工业化所笼罩从而变成了机器,但又逐渐从机器中恢复人性。范剑鸣的《生产线(外二首)》(《诗刊》2023年第5期)中的水车成为象征,融合了人与机器的力量,引领人们回归自然。诗作揭示了现代生活中人们背离原本的生活轨迹。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回归到内心深处。其中《岁月的暗语》以诗人对乡村与城市之间差异的观察为切入点,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迷失与回归。从流水的水车到现代的景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美与现实张力之间的冲突,带领读者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诗歌的力量和意义。但组诗《系马桩》(《诗刊》2023年第16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于生活与创作的思考和触动。马和系马桩的形象展示了人们在不同境遇中的态度和行为,从中可以学到接纳和适应变化的智慧。而组诗中的《夜色》通过描绘夜晚的美丽、父爱的伟大和时光的珍贵,抒写了诗人对于亲情、家庭和生命的思考。夜色的温柔、父爱的伟大以及对时光的回忆成了这首诗的核心主题,也使诗歌散发出一种深沉和温暖。 二、自然:大地的诗歌 对自然的抒写,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也是一种关注和思考,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在喧嚣的当下生活中,人们渴望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让思绪得以放松,心灵得以栖息。因此,这也是本年度诗歌创作中,诗人内心对自然的回归,对心灵平衡的追求。林莉的组诗《河埠》(《诗刊》2023年第1期)、《旷野繁花》(《草堂》2023年第8期)等,以平凡的场景勾勒出丰富的情感与想象,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体验。同时,通过隐喻与象征的手法,抒写了对生活中某些细节更深入的思考,这正是文字背后的意义。比如组诗《河埠》中的《野桃树》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田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野桃树,象征着自然、朴实和纯净。它的花枝绚丽,洋溢着欢喜的气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给予的美好。与野桃树相对应的是人类,作品中的人站在桃树下,心碎却充满爱。而《小河》通过将河水、荠菜、游泳的少年、割艾草的女人等意象融入作品中,勾勒出一个美丽而宁静的乡村图景,抒写了一种回归自然、回归乡土的情怀。但《枯荷记》(《广州文艺》2023年第2期)带给读者的是对于生命脆弱性和坚韧性的思考,以及对于内心宁静和情感意义的共鸣。诗中的荷叶被镂空了,只剩下透明的茎络,它们不再完整,却仍然存在,从而引起对生命的珍惜和敬畏的共鸣。作品中描述的“一股忧郁之火在大地上/升腾着”,弥漫着一种深邃而悲伤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心中的种种纠结和矛盾。对于诗歌中提到的我们曾经在荷田里采集干枯的荷叶和莲蓬,并“把它们从千里之外带回来/小心地插在一个陶罐里”这个不经意的细节,则点燃了人们对于记忆与情感的共鸣。它们让我们感受到“已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是那么的古老而自然”的力量,也让我们思考起生命的轨迹和真正重要的事物。 林珊的组诗《空山新雪》(《百花洲》2023年第4期)以北方的雪为背景,将人与自然、岁月交织在一起。作品中的美景描绘和人物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作品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将读者带入一个幻想与现实相融合的世界。特别是在诗中引入了一个守林人的感人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情感共鸣,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组诗中的《春天》透过细微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世界多变、多姿的认识。春天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大自然,也唤醒了自己对待时间和爱情持有的坚定信念,让手牵手的温暖一直延续下去。而她的组诗《深山记》(《广西文学》2023年第11期)描写了深山的景致以及与恋人(或知心朋友或虚拟知己)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抒发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之情。诗人把山顶的落日、野柿子和破旧的矮房子作为细节书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感和形象感,也构建了一个浪漫而空灵的诗境。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依堑,平时的诗歌创作大部分都与他的学校有关,与他的学生有关。诗集《金蝶现身》(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以学校西山坡的荒芜为背景,抒写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渴望和追求,尽管环境荒凉,也有美丽和希望存在。比如《蝉声》这首只有三行的短诗,以自然景观和山坡上教室里的读书声为背景,巧妙地结合了蝉声、琴瑟、鸣叫和读书声等,营造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动氛围。而《鸟声》这首只有三十字的短诗,则以鸟声放大的场景,描绘了一个静谧而美丽的画面。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鸟声与海水中的光进行了隐喻的对应,使得诗歌更具有意境和情感上的共鸣。诗的结尾,通过描述海越往深处越幽暗的特征,给读者带来了对比和思考。这种对于未知和神秘的探索,也与诗歌中鸟声的放大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 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会感到身心疲惫、迷茫困惑;有时候,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宁静的地方,远离尘嚣,静静凝听内心思考的声音。彭戈的《山顶上》(《诗选刊》2023年第11期),用简练而富有意象的词语,抒写了诗人在山顶上看到的景象和内心世界。诗歌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将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其对自然与社会以及对城市生活的一种思考与触动。阅读此诗,不仅会唤起我们对于生活的反思,也会让我们看到自己身处的城市背后的阵痛和隐忍,从而引起大家对真相以及语言和观点的关注。当然,每个人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平衡,留出时间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只有当我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时,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美好。黄俊的组诗《坐在鸟鸣里》(《星星·诗歌原创》2023年第7期)描写了自然、人与生活的和谐共生,抒发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白沙河叙述》将自然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柑橘树的蓓蕾繁密,预示着丰收的季节即将来临;瓦墙下蜷卧的母狗,安详而悠闲;白沙河舒展腰身,宛如一个舞者在阳光下尽情舞动。这些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作品中的场景,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 三、乡愁:回忆与怀旧 故乡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本年度此题材的诗歌创作,许多江西诗人倾注情感,勾勒出了深情的乡愁图景,带领读者回到那些美好而温馨的乡村生活。周簌的《回乡记》(《当代·诗歌》2023年第2期)以独特的视角、流畅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抒发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在诗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乡愁的故乡,也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但是,在现代工业化的大背景下,许多传统村庄正在迅速发生着变化。徐琳婕的《工业村庄》(《椰城》2023年第1期)抒写了一个受到工业化浪潮冲击的村庄,表达了对家乡变迁的思考和感受;并通过对村庄原貌与现实的对比,呼唤人们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注。面对工业化带来的变革,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她的《旧物记》(《星星·诗歌原创》2023年第7期)则抒写了人与旧物之间特殊的情感。诗人通过赋予旧物情感和人性,唤起读者对于旧物的感慨和思索。在面对旧物时,可以尝试保留一些重要的回忆,同时也要学会释放那些已经过时的束缚,给自己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此外,她的《树瘤》(《椰城》2023年第1期)抒写了诗人对伤口与存在的思考。树瘤这个形象让诗人意识到,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就需要勇敢面对伤口。 故乡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特殊的意义,那里承载了童年的记忆和亲情的温暖。大枪的《葵花帖》(《黄河文学》2023年第4期)描述了自己童年生活在乡村时的一些幻想与憧憬。这首诗抒写了向日葵、太阳和自己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自我和生活的感悟。《记一条花黑狗》(《绿风》2023年第5期)则以生动的场景和情感细节,记叙了农村老家一条特殊的花黑狗,在他们家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父亲出门理发时的忠实跟班,更是他们信仰的家神,取代了神龛上供奉的神木。诗人还描写了狗对于父子感情的促进作用,以及它带来的温暖和喜悦。花黑狗虽然是生活中的一个小角色,但它起到了连接家庭成员间深厚情感的纽带作用。此外,刘绍文的《车窗翻过一页页村庄》(《中国铁路文艺》2023年第6期)描写了诗人乘坐绿皮火车穿越乡间旷野时看到的乡村美景和农人生活。在纷纷倒退的远山和村庄中,每个场景都鲜活而真实,让人感受到田园的宁静与丰盈。作品中画面与情感相结合,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范丹花的《故乡》(《满族文学》2023第3期)深情地描绘了故乡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并把自己带回了那片熟悉而温暖的土地。从日落景色到亲人的离去,再到生命的轮回,这些都抒写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故乡不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亲人的安息之地。而《老屋记》(《扬子江诗刊》2023第3期)是一首充满着浓浓乡愁与对故乡回忆的诗作。诗人以夏天的夜晚为背景,通过对老屋院落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静谧而又温馨的画面,抒写了一种情感的寄托,无论离开多久,它始终存在于诗人内心深处。尽管老屋早已消失,但它所代表的记忆与情感依然鲜活。每当吹过的风,带走了故乡的味道,也带走了那熟悉的乡音,我们的内心就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思绪。胡海荣的《风吹故乡》(《滇池》2023年第3期)和杨立春的《风从故乡来》(《青年文学家》2023年第3期上半月)这两首诗虽然简短,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在这两首均只有十行左右的小诗中,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风吹散了乡音、薄了故土的情景。 在外的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深深而沉重的,有时家乡的人和事或者熟悉的味道都可以轻松地触发这种情感,让诗人在异乡中找到归属感和温暖。丘山的诗集《交流电》(当代世界出版社,2023年)中的组诗《米粉·乡愁》,将米粉与乡愁紧密结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抒发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每一口米粉都承载着浓浓的故乡情感,每一碗米粉都是南城人生活的支撑,在舌尖上唤起满满的乡愁。它不仅是一碗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回忆的延续。同样,江训榜的《瓷器底款是我故乡的胎记》(《中国诗歌》2023年第8期)抒写了瓷器的胎记作为故乡的符号,如魂一般让每一个身处异乡的人只要见到,“餐饮时也好,休息时也罢/泪水便会蓄在门窗和梦的深处”,就能够回味起故乡的温暖和热闹。乡愁也会引发对故乡以及归属感和身份的认同。陈梓龙的《黄昏谣》(《星星·诗歌原创》2023年第9期)抒发了异乡人的感慨,因为异乡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使得他们思乡心切。而组诗《晨雾研究》(《江南诗》2023年第5期)则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迷茫时,常常会感到一种无处可归的情绪。另外,他的组诗《月亮只是旁观者》充满着诗意和想象力,多处采用隐喻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释放内心的困扰,并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给人以比较深刻的印象。 四、生命:探索内心世界 这一年来,江西诗人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心灵的慰藉。他们将生命的韵律装进诗行,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用独特的视角和鲜活的语言,抒写内心深处的追求与哲思。牧斯的组诗《野地里的荞麦》(《诗歌月刊》2023年第8期)表达了生命的坚韧与选择的艰难。诗人以一种戏谑的语气,描述了春天的胖野鸡和荞麦的角逐。诗人通过荞麦的生长过程,寄托了一种成长与困境的哲理。荞麦或许感觉自己成了被命运安排的一群,但实际上,它们只是上一年迟迟不肯发芽的种子而已。诗歌中的荞麦的生长之路,也寓意了我们的成长与奋斗之道。组诗中还有两首亲情诗,其中的《和母亲一起摘茶果》,诗人把茶果的摘取过程比喻为寻找词句的过程,抒发了对母亲劳作的敬意和感激之情;《父亲的樱桃树》通过对樱桃树的描写,激发了诗人对生命和文化的思考。诗中的象征和比喻增强了诗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内心的感受。此外,另一组诗中的《陪妻子去陈山林场补记》(《江南诗》2023年第5期)抒写了一个山林场的美丽景色和曾经的房子的破败与生机同时存在的场景,勾勒出妻子的情感与回忆,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和这个地方的关爱与敬重。这些情感抒发,让我们既能感受到自然景观的美丽,也能共鸣于人生的起伏曲折。特别是在破败的房屋与生命的力量的对比中,抒发了生活中充满希望和坚韧的情感。而在《去恒湖农场看妻叔补记》(《江南诗》2023年第5期)这首作品中,诗人深入思考了亲情、死亡和家庭关系等重要主题。 由于生命的意义来源于与万物共存,与人共情,雁西在组诗《与万物一起心跳》(《绿风》2023年第6期)中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抒写了生命的无限力量和真正的爱的价值。诗人在阅读中体味着世界的脉搏跳动,从房间里掩埋的文字中,透过字里行间的流淌和歌唱,感受到了世界的心在跳动。作品中的光在夜中闪烁,沿着这些光,寻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诗人将阴阳、生死、爱情等融入诗行,抒写了生命的封闭与释放,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看护与陪伴的重要。阅读曾纪虎的组诗《松涛与飞鸟》(《诗歌月刊》2023年第12期),我们不仅被诗人的情感所触动,同时也能够反思自己的成长和改变。因为生活中的琐碎常常掩盖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我以及周围的环境。组诗中的《记忆与悼亡,与侄女小梅》,诗人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了记忆的必要性,以及对个体命运和人生轨迹的塑造,并通过描写侄女小梅幼年时的欢乐、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和痛苦,表达了对生命脆弱和短暂性的感叹。诗歌开篇就探讨了记忆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在叙述侄女小梅癌晚期的这段中,诗人通过看到侄女遗容时的感受,抒写了记忆与悼亡的复杂关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簌的《时间集》共二十二首,分成三组诗陆续发表在《作品》2023年第4期、《鹿鸣》2023年第7期、《诗潮》2023年第11期。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描述了时间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作品通过鲜明的形象描绘和抽象的隐喻,将时间抽象为一种折磨人的存在,表达了对时间不可控制、不可逆转的无奈之情。这些作品均是以时间为主题,书写了时间对于我们生活的冲击。而她的组诗《借来的欢愉》(《长江文艺》2023年第4期)又让我们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不屈与顽强、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另外,刘志明的《喊出父亲雪地里的身姿和力量》(《星星·诗歌原创》2023年第8期)描绘了一个平凡的父亲在严寒的大雪天里拔萝卜的情景。这首诗以深情的笔触抒写出了父爱的伟大,并通过红萝卜与雪地的对比、父亲与雪地的交融以及父爱的坚守,表达了父爱在艰难环境中的伟大。他的《蜘蛛人(外一首)》(《草堂》2023年第8期)则以绳子悬挂在半空中为视角,描写了蜘蛛人在阳光下晃动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激发了我们对生存的思考。 当然,每个人都有过一段属于自己的孤独时刻,比如那种站在山间小屋中,身处深夜时分,和大自然对话的感觉。范丹花在组诗《当孤独在降临》(《十月》2023年第3期)中探讨了人与世界、内心的孤寂以及对未知的担忧,同时又表达了在孤立与探索的过程中,接受并欣赏孤独状态的观点。同样,宋冰霞也是将探索内心世界置于大自然中。比如她的组诗《彼岸》(《星星·诗歌原创》2023年第8期)表达了对大自然和生命的赞美,作品中的场景与情感相互交织,给人以较大的思考空间。组诗中的《世界的尽头》对时间的变迁和人们对内心世界感知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童年回忆和现实迷茫的情感。而《苍穹》(《诗潮》2023年第3期)却深深触动了我们对内心世界的探讨。在依凡的组诗《可是我两手空空》(《朔方》2023年11期)中,探索内心世界的方式,则是采用以时间和永恒之间的联系被提出的,并巧妙地表达了时间的沧桑和人生的短暂。在这组作品中,诗人试图通过对时间的思考,激发读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索。 五、古典:历史与现代交融 在诗歌创作中,将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相融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这是本年度江西诗歌呈现出的一个新的多样化风格。与往年不同的是,一些诗人在保留古典韵味的同时,以现代意识融入当代元素,通过对当下社会、科技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创作出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富有现代感的作品。三子的长诗《王维》(《当代·诗歌》2023年第1期)截取了十六个历史画面,也是王维一生中的十六个重要生活瞬间,用一根超越时空和距离的历史与现代相互交织的线串在一起。这十六个画面,又可以割裂开来单独成为一首首短诗。长诗以《异乡》开篇,不仅抒发了在陌生之地的情感与思绪,而且勾勒出了一个迷离而真实的世界。《玉壶》抒写了诗人对历史、时间和情感的思考,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情感的共鸣。虽然《驿途》是以王维在路上随口吟成的诗为切入点,并站在历史追索的角度进行抒写的,但带给我们的是对于时间与生活的反思。从《流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情感体验。而在《出塞》中,诗人从历史回到当下,将旅行者的心与列车的速度相比,抒发了对时间和人生意义以及生命流逝的感悟。《嗟别》则以梦回唐朝的穿越方式,将离别的痛楚和时光的无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居士》却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智慧和修行之道,传递了一种对于超脱尘世以及纯净心灵的追求和向往,表达了信仰对于个体心灵的重要性。《管弦》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创伤和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对当下困境的痛心。最后,诗人在《有归》中书写了王维对生命、人生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当然,无论是王维的隐士人生,还是我们日常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类似的还有万建平,他与熊加平、何香兰、丘子四人的诗歌合集《与谁同坐》(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3年)中收录的五十八首诗作,全部都是借传统文化中的某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意象,用新诗创作并体现其当代性的。比如他阅读杜甫《春望》后创作的《我的家国,曾经也是你的家国》,抒发了家国情怀,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触动了我们心灵的柔软处。我们的家国曾经也是彼时的家国。在时间和空间的背后,我们有着相似的记忆和情感。而万建平阅读李白《将进酒》后创作的《某些时候,我也用虚名沽酒》,抒写了某些时候我们也用虚名沽酒,展现出自己的热爱和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金樽”,或许并不是实实在在的酒杯,而是一种内心的追求和对真正的自己的坚信。应该说,万建平的这些诗作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我们情感的触动。另外三位诗人,熊加平的《大观塔》抒写了塔作为古代先贤智慧与汗水的结晶,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兴盛与荣耀。塔背后隐藏着厚重的人文底蕴,每一段风声都在无声地圈养着这段历史。何香兰的《乾隆古井》描写的是一口被石头盖着的古井,简单的场景透出一种历史的沉重之感。古井作为东庄村的特殊存在,因为“乾隆”这个名字而被铭记,留给我们的是独特的联想和历史的追忆。丘子的《一片汉瓦》作为一种象征,向我们传递出了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情怀和对未来的期望。而《屈原祭》抒发了一种历史和现代交融的情感,并通过对屈原内心的挣扎与救赎的书写,表达了诗人对内心深处真实和自由的渴望。 揭示历史的残酷和风云变幻,展现人们的坚韧和信念,是林莉考察盐津巴布后的创作成果。她的《在盐津巴布写诗》(《猛犸象诗刊》第94期,2023年10月27日)共三十首,以一种深入现场的真情实感,透过古典的笔触,娓娓道来西部边疆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其中《哈香日:汉长城遗址》将长城与历史人物、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长城的历史和精神内涵。《古离别》借助具象的场景及描写,将离别的哀愁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激发了读者的共鸣。《河西、河西》抒发了河西大地人文历史的厚重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和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现代人命运和我们当下所处环境的反思。刘绍文的《过梅岭古道》(《中国铁路文艺》2023年第6期)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联系在一起,抒写了梅岭古道的壮丽和独特之处,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文的底蕴。在诗人的描写中,无论是历史留存的雄奇景象,还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都使得这条古道更加令人向往和神秘。在阅读张新冬的组诗《古典日志》(《芒种》2023年第3期)时,又能够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比如组诗中的《流淌》抒写了对历史与现代以及流动不息的生命感悟。同样,在他的《订阅(外一首)》(《诗歌月刊》2023年第6期)中,当我们走进寂寞的诗词尽头,就会发现那独立着一帘疏影的历史景象。在古典的枝桠间,有着不愿倾诉的暗香,如同守护着一份隽永而深沉的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情感。这是一种静静绽放的美丽,正如外一首《念梅花》所抒写,始终藏于笔端之中。 2023年的江西诗歌,展现出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诗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向读者传递出对时代、生活、情感和生命的思考。无论是社会关怀与个体情感并重,还是历史与现代的融合,都展示出了新江西诗歌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当然,新江西诗歌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作内容比较单一。当前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和主题上相对来说还显得比较单一,多数作品集中在表达个人情感和描写自然景物上,从而使得读者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二是大部分作品缺乏代入感。虽然三子、林莉、林珊、牧斯、曾纪虎、大枪、范丹花等诗人的作品代入感比较强,但大部分江西诗人依然多以抽象、含蓄和隐喻等方式来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诗歌创作需要更加注重与读者的共鸣,加强代入感的营造。三是缺乏理论与批评研究。诗歌创作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和批评研究支持,这使得江西诗人难以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反馈。需要加强对诗歌创作的理论研究和批评工作,建立起专业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机制,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等诗歌活动,为诗人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和创作指导。 (作者单位: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