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王彬《丰泰庵》:传统历史小说有了新写法


    

王彬的长篇历史小说《丰泰庵》以40万字的宏篇,全景式地展现了明末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位17年的重大事件,描绘了政治巨变中皇宫内外各色人物的境况与命运,充满了文学与历史张力,令人掩卷叹息。
    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在建州铁骑与西北义军的双重夹击下土崩瓦解。崇祯皇帝为了自己的两个女儿不受凌辱,要将她们刺死,但大女儿长平公主只被砍伤了一条胳臂,顽强地活了下来。历史学者李力与意大利女友、在北京大学读博的薇妮,在做长平公主生平研究时,意外发现了她的日记,里面详细记述了她长达60余载的悲惨遭遇。小说从长平公主自述的视角,描摹了众多历史人物,也雕绘了许多虚构人物,从皇帝到百姓,各色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在明代末年的历史大潮中悉数上场,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
    创作历史小说有两条铁律,第一,要在历史背景中描绘历史人物;第二,要进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简之,要拂去时间尘埃,敲开古人窗口,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感同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悲、所乐。这是对历史小说创作者的基本要求。王彬多年致力于叙事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北京地方文化研究,在他的笔下,即使是四百多年前的历史小说,也是建立在可以考察的史料基础上的。《丰泰庵》游刃有余地将笔触伸向了其时的语境,涉及了宫廷建筑、服饰、器物、食品、官职、礼仪、风俗,将故事情节放置于纤毫毕现的生活环境中,让人物在逝去的历史画廊里“复活”起来,并将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包容在小说的叙事当中。将历史深处的典章制度与小说人物相融合,其背后需要多少研读、分析、创作的心血,只有作者自己才能知晓,但是,非如此不能创作出优秀的历史小说,这是王彬的长处,也是我为《丰泰庵》击节叹赏的原因之一。
    在叙事方法上,《丰泰庵》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致敬的作品。赓续了以李卓吾、金圣叹、脂砚斋等评点大师为代表的评点之法,将评点引入小说中,这些评点式的文字与读者的阅读同步,以原文和全文作背景,有效地起到了补充、提示、引导、启发读者的作用。当然这种继承不是简单继承,而是有机的、生动的,呈现了今人的手法与观念。《丰泰庵》十分注重小说的“人称”与“视角”的转换运用,使小说的叙事风格视角多样、结构丰富、开阔雄浑,气派不凡又不失缜密细腻,自始至终充满了张力。
    小说开篇以全知视角、对明史颇有兴趣的文学刊物编辑“我”的角度切入,将笔触伸展到南美,在那里认识了明朝长平公主的研究者李力,李力在做研究时,意外发现了长平公主的日记,引出丰泰庵,再导出丰泰庵的主人长平公主的命运。小说的主体部分以长平公主日记里第一人称“我”的角度,详细叙述了崇祯时期看到、想到、感受到的历史事件,并且辅以李力梳理性的阙文补遗式的阐述,和作为长平公主的“我”的解释,以及作为文学刊物编辑的“我”诸如评点式的注释,分别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及括号加以区别。如此,这种“全知全觉”,就不只是某个人的“全知全觉”,而是几个人(包括小说故事里的当事人和当代专家)“集思广益”的“全知全觉”。这种“套娃式”的多重视角,增加了小说的叙事角度,拓展了小说的想象疆域,也为历史事件及人物命运提供了多种可能,极大地丰富小说的内涵及主题。人称的转换、杂糅,通过旅游、研究、日记、注释、阐述、评点等各种叙事形式,从文学的不同角度自由穿梭,不但极大地打开了小说的空间,而且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明末上河图”,从中揭示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意义就更复杂、更饱满、更丰富、更深刻。
    小说名家林斤澜说过,小说第一是语言,其次是故事,语言通过故事抒发,故事通过语言表达,二者是一分为二而又合二为一的关系。王彬一向注重语言,《丰泰庵》的语言既糅合西方也吸取中国传统小说的精髓,写来花团锦簇,读来赏心悦目,在当下的小说中难得一见。比如,月光在他的笔底是丰富多彩的,皇宫的月亮犹如绮丽锦绣且变化多端,而战场上则是浓重、深沉的。王彬用清冷、绮丽、委婉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末世王朝特有的空灵、惨淡、凄凉而虚无的氛围,将景物与故事充分契合,又通过景物推动故事发展,从而暗示主题,是故事情节中不可或缺、甚至非常重要的元素。
    阅读《丰泰庵》是一件赏心悦目之事,犹如步入广阔沉稳的大地,而又历经了一场紧张残酷的风云变幻,令人感觉跌宕起伏、凄冷悲怆而又繁茂异常。《丰泰庵》以真实的想象揭示了许多新的审美原则,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作者系广西评论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