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历史的老相好:从游民史来认识今天世界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同心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王学泰先生是国内研究游民问题的权威,在游民、江湖乃至秘密会社的研究上,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初版于1999年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被学术界许以极高的评价“发现另一个中国”。后来吴思的“潜规则”研究出来时,论者将“游民文化”与“潜规则”、“士文化”(余英时)并称为中国当代三大人文发现,可见其书的功力和学术价值。
     最近由同心出版社新推出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据作者介绍,所谓增修,其实是重写,光是增写的内容就有20万字。书里颇多振聋发聩的论断:游民往往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是造反者但不是革命者;城市畸形繁荣中的下层市民很容易被抛入游民的队伍;水浒传以来的“好汉”话语体系本质上仍是强盗逻辑;天地会的荒唐的会社仪式;戏曲不是生活,生活却更像戏;游民眼里,帝王将相的历史成了一部部乱世出英雄的草莽传奇。
     闻一多曾说过,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都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周作人也说过一段关于有一个绅士鬼和一个流氓鬼的话。这里的“土匪”和“流氓”,正是游民的典型。杜亚泉对知识分子的贵族和游民的双面性,有很精粹的批评而写下过《流氓的变迁》和刻画了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鲁迅,更是对“游民意识”有着深刻的警惕。王学泰先生的这部著作,继承了前人的探索,而其所费的心力和实现的价值,却远胜过前人。
    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都斗争着一个贵族,一个游民;一个绅士,一个流氓。
    从前曾经有过一个武侠小说一统天下的时期,从那些金庸古龙们的书里,我们认识了“江湖”和“侠客”。在王学泰先生的这部巨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江湖”,不过王先生说了,此江湖才是真正的江湖,江湖上也有“侠客”,不过通常的称呼是一个不怎么褒义的词儿叫“游侠儿”,其实是些干不正经勾当的游民。这个词在一些民国时期旧上海生活的回忆录里,往往也能看到,正可以作为印证。
     但江湖上多的还不是游侠儿,而是普通的在江湖里辗转讨生活的游民:棒棒、挑山工、路边卖早餐的、摆地摊卖书补鞋的、卖菜兜售水果的……今天,有些我们总称为“小摊小贩”,有些我们笼统地归在了“农民工”的名下。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叫游民知识分子,卖唱的杂耍的算命的编故事换钱的……。游民游民,主要在一个“游”字,有没有文化并非是决定因素。比如游民知识分子,至少都是半个秀才,有些还很多才多艺,吹弹拉唱样样来得,甚至小说也写得。据王学泰先生考证,很多通俗小说如三国演义、说唐等,都有游民知识分子作者的身影在里面,只不过后来经过文人们的改造,这些小说才变成了今天这个模样。其实现在,很多写小说写影视剧本的,学习的还是古代这些游民知识分子的思路和作风,比如把历史剧写成草莽英雄传奇,把皇帝写得很有游民味,把宰相写得和游方道士一个样。
     游民处在社会的底层,生活不稳定,又饱经歧视,所以其理想总是“发迹变泰”,比如捡破烂捡出个百万富翁来(像报纸上常常报道的),做完乞丐做和尚做出了个大明天子(朱元璋),丽春院里游手好闲的韦小宝混了一顶鹿鼎公的官衔和七个如花似玉的老婆;又比如《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杀人放火受招安,虽然失败了,但毕竟也赐过御酒当过官。但理想终究是理想,现实则难免会有缺衣少食露宿街头或者挤地下室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情形,还有一种最可悲的是,游民由其生存环境逼出来的一股游民气,作者称之为“游民意识”。这种游民意识是,强烈的反社会性,破坏欲,拉帮结派,做事不择手段,狠,残忍,有奶便是娘等等。学者李零在《丧家狗:我读论语》里也有个总结,说这是“苦孩子的悲剧”。
     说游民意识,作者先从著名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说起:张飞和关羽,要跟着刘备去打天下。刘备说,我是光棍,生死就我自己,你二人家有老小,恐怕不便。关羽说,那好,我们先各自回家杀了老小;张飞说,自己杀恐怕下不了手,不如你去杀我家,我去杀你家;刘备连声说,对对。作者从古代的典籍里搜罗出这个故事,意在证明游民意识的确实存在,且这种意识和正常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故事不仅完全有悖于传统社会重家庭惜人命的儒家教导,也很不合于今天真善美的要求。所以作者有个论断,说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其主导人物实际上都是游民,烧杀抢掠,虽然痛快,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李逵的两把板斧排砍下去,砍倒的主要是老百姓。所以反抗秩序的不一定可信,造反的不一定是革命者,梁山好汉英雄豪迈,但鱼肉百姓的事也没少干。
     台湾的李敖曾在一篇文章里感叹中国传统的渊远流长,说我们今天任何一种事物,都可以在遥远的过去找到“历史上的老相好”。学者王学泰先生很欣赏李敖,不过他的这部厚重的大著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有点不同。倒并不是从现在往回溯,去追寻“历史上的老相好”,而是从过去往今天梳理,将游士、游侠、农民、流民、游民、流氓、盗匪……都放在同一个精神谱系里进行剖析。游士的实用主义价值观,给了游民以人生指导;游侠的一呼百应、不怕死,是游民仰慕的对象;游民从农民、流民中来,流氓和盗匪又正是游民中的极端分子。
     历史顺流而下,游民意识这些“老相好”,今天还或多或少地活在我们的精神血液里,只不过有时候隐藏,有时候显现。几十年前鲁迅即说过,中国确也还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水浒气的缘故。这种情形,王学泰先生称之为“社会的游民化”,这正是今天我们需要警惕的,有时又感到人类社会进化的缓慢的原因。
    原载:人民网《读书》频道2007年7月27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