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理论的锐意创新 ——《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荐读
http://www.newdu.com 2025/07/07 03:07:02 中国文学网 赵发国 参加讨论
王志清教授的《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以下简称为《德本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作者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更具理性化特征和深度了。 王志清先生是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已出版专著七八部,而笔者以为,其在古代文学研究的征程上走了三个大步,或者叫做“三级跳”:《纵横论王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为第一步,《盛唐生态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为第二步,此著《德本研究》则为第三步。读王先生的著述就会发现,他创新颇多,在《盛唐生态诗学》中提出了“生态诗学”的新话题,在《德本研究》中提出了“德本批评”的新理念。 《德本研究》既有鲜明的传统性,又有突出的现代性;既有框架空间的系统性,又有自圆个体的独立性;既有纯理论性的开展,又重在从具体文本个案来解读。《德本研究》此著,实际上是偏于文艺学的古代文学研究,或者说,是以古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文艺学研究。此著的篇章很重视纯理论性的开展,而大多阐释的内容则是笔者尝试德本批评的实验。也就是说,主要是通过批评的实践来实现批评形态的构想的。 此著作者十分看重研究者自身能够提出什么,而不是拘泥于读懂了什么,读对了什么。因此,王志清在此书的导论中这样明确指出:“我们提出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虽然是在中国哲学的价值理性和道德理性中获得的启发,甚至也是以价值理性和道德理性为建构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但是,其意义并不是想以古人、前人的视阈来提出问题,更不是以一种现成的观点来取代另一种现成的观点,而是试图为中国诗学发掘和寻找一个新的增长点,并存有建构一种新的诗学批评的奢望,这是我们要借导论来重点强调的。另外,我们也意在解决长期以来文学批评中‘教化’与‘审美’非此即彼的‘对立’、‘对抗’的状态。”正因为如此,厦门大学博导吴在庆教授在书序中充分肯定了作者张扬的努力和贡献,吴先生认为:“志清提出了‘德本精神’的批评方法,这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颇能揭出诗学批评真髓的符合诗学批评发展演进方向的新的重要方法……表现出独具只眼的意愿和实验。” 《德本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文艺学研究结合的一项新成果。作者努力贯通古今,着眼于传统批评的现代化,以现代文学批评的建设为研究目的。全书25万字,共十二章,从“诗学德本精神的现代诠释”入手,着重解析“何为德本诗学”?阐释诗学德本精神的现代传承、诗学德本精神与美学精神、诗学德本精神与人文批评理性,并且认真从诗学德本批评的哲学依据和功利意义上,探讨“诗学德本批评的本体意义”。作者考察了“诗学德本批评与批评主体的自由精神”。此著的中间部分属于个案研究性质的,而这些内容的安排,也见出了作者的匠心,“选其一人而牵动一片或一批,既梳理出渊源而抵达源头,阐释其间的互为关系,又避免选材的重复和平庸”。王志清在导论里强调说:“特别要敬告读者的是,我们即便是读诗论人,也努力依据德本精神的向度而寻找一个独特视角。”因此,《德本研究》一书呈辐射性的开放框架,涉及自先秦以来各时期的诗学形态,突出德本精神在中国诗学和文学接受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实际意义,全书高扬人文精神,推崇价值理性,建构民族特色的批评话语模式。 此著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王志清著述的共同点,就是以崭新的审美视角阐释,以诗性的激情写作,以独创的笔墨解析和阐释,故时常可见激情四射的动人文字。首都师范大学博导吴相洲教授在评论其《纵横论王维》的时候就已经强调了这一点,他对《德本研究》的评价也是:“志清教授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他十分注重自身当下的参与,强调主体审美激情、悟性和灵视的积极介入……其解读和描述也就有了鲜明的个人体悟色彩而呈现出与传统研究所不同的景观。”读罢此著,与吴教授同感,很愿意写作此文而向读者推荐。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文学的演义 诗外的生活
- 下一篇:《海派文化十大经典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