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与古籍的数字化
http://www.newdu.com 2025/01/26 04:01:12 中国文学网 郑永晓 参加讨论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古籍整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就巨大,成绩喜人。无论是大型古籍丛书抑或中小作家的文集,都出现了数量可观的影印、校点、笺注整理本,为人文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笔者以为美中不足的是古籍整理部门对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置若罔闻,古籍的数字化进程尚未纳入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的视野。或许在部分专家看来,对于古籍整理这个学科来说,关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不务正业,甚至是误入旁门左道。但笔者以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实在关系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死存亡问题,关系到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是一个极为严肃并且十分重大的文化战略问题。 众所周知,在近年来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计算机和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正在演变成一种文化。它们早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即使从工具层面观察,网络技术也应该被引入到古籍整理中来。因为传播媒体的的发展史即是文明的发展史。人类自结绳记事以来,先后经历了以甲骨文、钟鼎铭文、石刻、竹简等为载体的传播工具,而后发明了纸张、活字印刷。伴随每一次传播媒体的进步都带来文明的飞跃。互联网正是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而迅速崛起的新一代传播媒体,它的开放和宜于传播等特性注定了它将在文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试想如果没有造纸技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我们的古籍整理将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如果没有近年来激光照排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否出版如此众多的古籍整理著作。而互联网的重要性则远远超过了上述任何一种发明。它在古籍整理方面至少能够发挥如下功能: 一、经过数字化的古籍易于传播和销售。笔者在这里并非谈论网上售书,而是指在网站上通过有偿服务提供古籍的数字化版本。其优越性在于出版商将大型古籍化整为零,读者按需索取。比如个人用户很少有能力购买整套《四库全书》影印本,即使是所谓光盘版也价格不菲,且有数百张之多,不但检索繁复,且难以保管。如是网络版,则读者尽可随时购买其中任何一部分内容,即需即买。同时出版社则是按需出书,彻底改变了以往图书经销中的绝版和库存观念。不但方便读者,而且也极大地降低了经营成本。 二、有利于古籍整理的行业管理和信息交流。目前的古籍整理行业是计划经济的行政指令和无序竞争的混合体。例如笔记和小说类作品因为卖点较好,各出版社一哄而上,极易造成库存积压和资源浪费现象。而某些具有更高学术价值的作家文集和史料至今没有出版过铅印本。所以,加强行业管理和信息沟通已刻不容缓。古籍整理的领导部门应首先建立古籍图书出版资讯网站。不仅方便出版部门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科学地制订出版规划,也使出版和读者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三、有利于彻底普查全国各图书馆中的古籍品种和数量。以往虽然有不少学者耗费大量精力从事这一工作,结果或者因工程巨大半途而废,或者只是局限于某一种类或时期的古籍普查。如果使用网络数据库的形式,则容量巨大,制作方便。读者不仅能了解所需要的版本藏在何处,而且也可以看到该版本的版式。省却许多奔波之苦。 四、有利于减少古籍校勘、笺注过程中的失误。古籍整理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即使是工作严谨的学者也难免出现失误。而网络的交互性则可以在其正式推出之前极为方便地征求世界各地学者的意见。从而避免失误,提高质量。 五、古籍数字化还有利于提高科研和教育工资者在使用这些书籍时的效率。由于电脑的日渐普及和数据库软件的简单易用,读者完全可以在数字图书的基础上组建自己的小型数据库,以快速完成各种查询、统计、索引、笺注等工作。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古籍数字化也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光大。目前互联网百分之九十五的信息是用英文写作的。几十年来,美英等国利用经济优势在全球推广其文化,而互联网的出现更使他们将其文化触角伸到全球每一个角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加强中国语言和文化在互联网上的地位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文化战略的需要。关系到我国传统文化在未来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问题。因此,笔者以为古籍的数字化工作绝不仅仅是个别图书馆的事情,而应引起广大古籍整理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原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0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大唐太宗入冥记》校补
- 下一篇:簡繁字對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