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数字化的几点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25/05/15 02:05:52 中国文学网 安晓东,房向莉 参加讨论
古籍数字化,简言之,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并以电子数据的方式提供使用。数字化的古籍再配合一定的检索软件,使古籍的阅读、翻检都大为便利,扩展了囿于时间、精力的个人有限的阅读能力,正如古人梦想的神笔,顷刻间可以将万卷诗书尽控于掌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 首先,古籍数字化是延续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生存下去的理由和灵魂,对传统的扬弃,决定着这个民族文化精神的统一性、传承性和创新性。而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入乎其内,方可出乎其外。通过数字化工程,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整理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再学习。 伴随数字化古籍的日趋普及和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在不远的将来大部分有价值古籍都能有数字化版本已经不是梦想。而这一趋势的发展,将使上述学者们所遭遇的难题自然迎刃而解。学者们可以在像电子版《四库全书》这样的大容量数据库中迅速地查询到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有价值的信息,而略去对研究课题关联不大的资料。在计算机快速定位的帮助下下,辅以必要的人工阅读,不仅可以省却翻检之劳,而且可以保证绝无遗漏。以前从未被人提及的学术资料有可能在计算机的协助下重见天日,并被赋予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使得文史研究工作者的视野因此而得到极大的扩展,学术研究的缜密性和科学性得到大幅提高,其对学术研究的推动显然具有重要意义。伴随古籍数字化的深入和普及,网络数据库标准化程度的加强,以及数据共享程度的提高,数字化古籍由于其便利的可检索功能,在查询某种书籍或关键词时,连带出现一系列有价值的其他信息便会成为司空见惯的事。也就是说,我们在从事某个专题研究时,不仅能够通过查询、检索技术穷尽该领域内的所有资源,而且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信息以几何级增长的特性,使得学者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地发现大量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相关信息,这使得学者的眼界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易于得到拓展。学者眼界的扩大、学术视野的拓展、网络数据库群的广泛应用,毫无疑问将极大地推动学术研究水准的提高。 二 古籍数字化大约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仅限于电子文本阅读,也因为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低,参与的此项工作的范围极其有限。目前,各类学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乃至个人都纷纷加入到古籍数字化的队伍中来,致使这一新兴领域在短短十年中,迅速发展,目前大约有40亿字的古籍被数字化,出现了《四库全书》、《国学宝典》等大型数据库,国家也倡导了大型的古籍数字化工程。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在线的网络古籍电子资源也如雨后春笋,让人极大地感受到信息时代的便利。 具体说来现存的古籍数字化手段有:一、中文古籍数据库 古籍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以数据库的形式储存古籍文献的相关资料,作为古籍研究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利用计算机在资料的储存、整理、检索、数据统计以及索引编制等方面的优越性,改进古籍文献检索方式,对古籍资源的研究和开发非常有利。古籍文献书籍库主要包括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古籍书目数据库为开发利用古籍提供了最便捷、最准确的途径,并简化了查阅古籍的方法,打破了传统借阅古籍的限制,提高了古籍利用效率和质量。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为例,它是是综合性大型古籍数据库,共收录先秦至民国历代经典名著及各学科基本文献1万种,选用宋、元、明、清及民国各级善本12000个,皆制成数码全文,另附原版影像。总计全文17亿字,影像1千万页,数据总量320G,相当于3部四库全书。同时配备可从多条路径和可用多种方法进行快速海量检索的检索系统,以及可以轻松实现古籍整理作业的功能平台,堪称中国古籍数字化的里程碑式巨擘。二、光盘版古籍。所谓光盘版古籍,其实就是以光盘为载体的古籍文献或古籍数据库。前期的古籍数据库往往只是某些单位或个人出于辅助研究工作或方便用户考虑,自行开发设计且仅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随着古籍数据库优越性的逐步展现和影响扩大,出于保存、推广古籍的愿望或者商业目的,光盘版古籍纷纷推出,成为当前古籍数字化的主导方向。三、古籍网络化,实现古籍资源共享。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古籍资源的网络化也成为一种趋势。它主要是将数字化的古籍资源在网络上有偿或无偿发布,供互联网用户使用。例如,国学网就拥有《十三经》《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人间词话》《文心雕龙》《韩非子》《淮南子》等大量古籍的电子版。古籍的全文检索是网络文史应用最为直接和最为有效的手段。就目前状况而言,网络文史资源分布不太均衡,最主要的古籍全文检索系统相对集中在台湾。网络化是古籍数字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全国各主要图书馆实现古籍数字化以后,就可以建立以网络为纽带的古籍数字化地区联合数据库和全国性数据库,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共享。网络化也能够使更多人方便地阅读和使用古籍,为古籍资源的研究和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一条崭新的渠道。 参考文献: 1 童顺荣. 古籍数字化相关问题的开放思考[J] .数字兰台 .2009、9 2 陈阳.中文古籍数字化的成果与存在问题[J]出版科学. 2003、4 3 尹小林.古籍数字化的使命与前景[OL] .2008、5 4 郑永晓.古籍数字化对学术的影响及其发展方向[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6、4
作者简介: 安晓东,西北大学文艺学硕士 房向莉,中国图书馆协会会员,西北大学文学院古籍资料室 |
- 上一篇:现存清江三孔集版本源流略考[1]
- 下一篇:浅谈古书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