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女性文学研究 >

对 20 世纪女性文学的审美流向分析


    中国的女性文学,经历了这百年的风风雨雨,与其它文学一样,经历了新生的欢悦和成长的艰辛,擅变中的困惑与兴奋。也正是这些不懈的努力求索,使女性文学从结构上和内容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中一抹靓丽的色彩。本文从审美的思维、取向、风格等方面对女性文学创作及其流变作简要探讨分析。
    一、女性文学审美思维的出现
    女性文学,严格的说,应该是在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思潮下出现的产物。这里又不得不提到这位奏响中国女性文学序曲的人,她就是秋瑾女士,这位以女性意识从事创作的“第一人”,第一次以女性身份和思维角度,发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的反抗之声,并呼唤女性觉醒。从这个意义上,秋瑾一直被誉为“中国妇女文学划时代蜕变的佼佼者和铺路人”。从古代乃至近代,虽不时有女作家和女性作品出现,可事实上却并未形成任何一个朝代的女性文学。直到“五四”以后,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人文思想的抬头和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才真正诞生了女性文学。 在“五四”时期,女性文学总体上看还是呈现阴柔之美的。无论是描摹自然或是剖析社会,表现婚姻爱情,感叹妇女的命运时都时时透露着女性的温情。这些女性作品都不免带着点凄婉哀叹的色调,著名的作家冰心就以“深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抒情文体形象打动无数读者,而庐隐的“无所作则已,有所作必凄苦哀凉之音“,冯沉君作品被评为是“在沙漠似的人生中枯燥得连眼泪都没有了的人的泪泉”。这种带着凄婉的情调,兼具诗意的韵味,同时文笔娟秀清丽,描摹精致,从而也奠定了“五四”女性文学的情感基调和美学特点。
    二、战争年代的女性文学审美观
    悲剧性作品的出现开始了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审美时代。20 年代的感伤主义文学,将悲风苦雨遍泼于中国女性文学之林,而在 30 年代,悲剧的审美形态又融入了更多的社会性,悲剧性就更为凝重了。在战争的背景下,女性文学也一样将选择的命题投向了民族性的悲剧,使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性并未减弱,反而更深层化了。这中间的微妙变化,即主要表现在悲剧美为主要特征的女性文学中加入了喜剧性成分。著名的作家例如萧红、杨绛,这些喜剧性作品一般采取宽容,轻松的态度,用幽默喜剧来揶揄微讽生活中的丑,这些作品中充满了机智、诙谐,大大的丰富了女性文学之美。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的美,女性文学还开拓了一个新的审美范畴,即变态美。影响几代女性作者的女作家张爱玲,通过对生活中的人性恶审美化,将环境所造成的恶的和谐形式,以及恶向善阪依的、庸俗企求升华的和谐形式,运用一种无法挣脱连环套的审美模式,掘进了变态美领域,这一创举是以往女性文学乃至整个现代文学所罕见的,它所散发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的魅力深深影响着无数的那个时期以及其后的女性。
    三、新时期女性文学审美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国后,一批女作家从追求精神上的理想爱情,回归到对女性自身价值的探索上。张洁的《方舟》、《祖母绿》,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等作品,都向社会展示着现代女性的思想和要求。这也表明了新时期的女性文学更是一种女性意识的深层次的觉醒,同时,随着这种意识的逐渐加深,女性文学作品中越来越体现出一种“雄性化”和“无性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对女性的传统审美意识进行了挑衅。在这些作品里,美丽、 温柔、无私的传统理想女性特征已相当模糊,传统女性的纯洁、娇弱、纤细变成了男子般的刚硬、强悍和粗犷,呈现出可贵的阳刚之气。高昂的主调、对女性形象类型的反叛、运用“巨型语言”,也成为这一阶段女性写作的审美风格。跟以往的阴柔女性之风相比,这种追寻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阳刚之美,无疑是女性文学美学风貌的一种时代拓展。
    四、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文学审美观
    进入 90 年代,女性文学呈现更加缤纷的色彩。对个人生活命运以及内心世界的关注,使她们把目光投注到更加自我隐秘的角落,从女性内心生活中发掘出真实的自我,作品的内容也重新由精神之恋转换为躯体欲望,在叙述方式上则兼具自传与独白式的。如果说前期女作家的创作多是由两个世界组成,即女性的外部世界和自我世界,那么九十年代以后的女作家们在作品中则表现出更为浓烈的个性色彩。这种“个性化”文学从反映外部世界进入到人的内部世界,也是文学演变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结语
    从 20 世纪女性文学审美流向变化的轨迹中,可以看出,从 20 年代女性自我价值寻找至 90 年代对女性自身生命经验及潜意识的书写,女性文学的审美风格及其进程发展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不仅有温婉细腻、典雅清丽,还有奔放直率、深沉冷峻,不仅有壮美刚直的,还有以张爱玲为代表的奇诡荒诞的病态美。从这些风格的变换发展中,我们既可以看出时代变化发展的洪流,也可以看出女作家们在时代变换中对自身的不断探索和对文学的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乔以钢. 秋瑾的自我艺术形象与中国古代妇女文学 [J]. 天津学,2002(01)
    [2] 张萌萌,张振宇. 女性、爱情、婚姻——对张洁女性文学作品的解读 [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
    [3] 熊秋云. 池莉笔下的女性意识 [J].中国科技博览,2010 (13)
    [4] 尹旦萍. 论五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J]. 文学教育,2010(07)
    [5] 李旭琴. 女性意识在女性创作中的流变与深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2)作者简介:高鹏,洛阳广播电视大学。文 学 评论
    原载:《文学教育》2010.1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