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社会史》: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新境界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7:11:59 人民网-读书频道 胡艳红 龙妍洁 参加讨论
张静如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社会史》丛书日前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套丛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开拓性、全景式地展现了1949年至2008年间,我国经济、政治、教育文化、阶级阶层、社会组织(群体)、家庭、社会习俗、社会意识(心理)、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的历史变革,笔力恢弘深厚、观点精辟入里,既有整体的鸟瞰,又有纵深的求索,交织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复杂的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图景,堪称一部全面描绘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皇皇巨著。张静如先生独具慧眼,自20世纪80年代就倡导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史进行研究,以此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本套丛书与张先生此前主持编写的《中国现代社会史》一起,忠实贯彻了张静如先生的治史理念和编撰原则,共同构建了现当代中国百年社会史的基本框架。也正因为这种理念和观察视角的延续性,让我们有机会在一种统一的历史观照下,领略到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完整解读,以及不同于其他社会史著作的独特体悟,对于读者更深入地认知社会史研究对象,研究社会历史大有裨益。 一、高屋建瓴,体大虑周 本套丛书中的核心原则是通过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的梳理与考察,为党史研究提供理论、方法、资料上的借鉴。在这一原则的统领下,丛书框架的设定和资料的选取有舍有得。从纵向上看,丛书共5卷百余万字,时间跨越近60年,是目前可见关于我国当代社会史著作中时间跨度最长的作品,且并未避开“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读者可以窥见各时代的中国当代社会特色,顺畅地理解中国当代社会发展轨迹、延续变迁。从横向上看,丛书按照不同历史阶段做专题式介绍,各卷叙述虽详略不一,但均“考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考察社会组织、社会阶级和阶层、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等”,对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论述全面、完整。不同于一些社会学著述注重区域的、片段的、横截面的描述,本套丛书更像是“通史”,横向纵向交织,展开了一张透视中国当代社会的大网。如果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演进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掌握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脉络,这套丛书当是首选。 二、视角独到,问题意识 叙事详备是社会史学分内之事,但有价值、有意义的社会史研究,不会满足于叙事和史料的堆砌,而是更有问题意识和学术视野、学术眼光。张静如先生多年来潜精积思,从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历史研究”目的出发,秉承问题意识,对社会史研究有着独到而深入的思考。全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围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记录我国近六十年来探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路径,对当代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的思想和实践,从社会机制、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说明:指出问题,寻找原因,剖析影响。丛书各卷设以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阶级阶层、社会组织、社会意识等章,以政治决断,经济走势为骨,以阶级阶层、饮食起居为血肉,以社会意识、社会心理为神魂,塑造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有机体。各章有主有次,但并不各自为阵,而是内含辩证的逻辑——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生活、社会习俗、社会意识等内容融入当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过程之中,从经济和政治的深层面,挖掘社会变化背后隐藏的推动因素,探讨政治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的相互影响,最终在实现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研究与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探究有机结合的同时,回答了我们党以及现代化发展中的历史前进问题、方向问题。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了就史实论史实,也使得这种回答有根有据,符合实际,令人信服。 三、资料丰富,分析精要 本套丛书以权威数据为主,梳理了大量材料,包括统计数据、文献史料,亦参考了媒体论坛报道、既往研究著作成果等,对回忆录、个人传记著述也有所涉及。这一点从注释、参考文献和文中大量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来。如第四卷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节,开篇就引用9个表格,使读者得以对当时社会劳动者产业分工情况、收入、存款,消费、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实际状况及其变化,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史料的运用也并非单纯的罗列,徒增体量,而是借助独特的框架体例安排,依托张静如先生和各卷作者的砥志研思、深稽博考,深厚扎实的理论修养,将纷繁的社会现象和庞杂的社会史内容加以概括和提炼,从而揭示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做到了对社会生活诸方面、社会发展全过程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整体脉络清晰,行文全面系统、分述简明扼要,宏观而不空洞,具体而不琐细。不论是关系重大的政治、经济、思想问题,还是接地气的衣食住行、家庭观念等,每一句话,每一段落,都是在引用大量事例,并通过融汇各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分析、考量之后再做出的论述。比如第二卷,在充分描述1958年后,社会群体普遍存在的强求赶超、急躁冒进的心理状态的表现后,对其生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这种心理来源于中国人近百年来的屈辱,赶超先进国家一直都是国人的梦想……但是国人赶超的心理太急切了,最终走向了它的反面……实际上代表了全国民众在国家独立后给予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共同意识”——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来的精辟之论。凡此种种,由此才得以在百万字的篇幅内,尽可能地展现近六十年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全部和全部过程,且在保证分析性、理论性的同时,也确保了文本的可读性。学者看得到清晰的脉络,获得思考的启迪,普通读者也能获得一定的阅读趣味。 当代社会史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议题,不仅仅因为它是正在发生的历史,也因为它没有太多可供借鉴的成熟研究范式。本套从书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自成体系——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为基础,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角度研究社会史,既善于对规律性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炼,也擅长把控历史细节,史论与史料两相印证,见地和趣味两相兼顾,在专业性和可读性方面都有所建树。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部社会史学著作来说,它开创了一个较新的著述模式和一种新的理论探索,不仅为专史和区域的片段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参照坐标体系,也丰富、拓展了整个社会历史的综合研究。“以史鉴今”,对深化党史研究,对我们广大读者正确理解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具有积极意义。这种深化党史研究,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尝试,是本丛书的理论价值和开创意识的最佳诠释。几十年来,我国社会管理的探索有成绩、有曲折,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回溯过往,探究各种社会问题形成的根源,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在新世纪的转型期,也许可为我党和国家完善、制定下一步大政方针、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也可为解决当前出现的一些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