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人文 >

《自然法则》:大自然的隐喻和象征


    乔姆斯基曾说,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无数个鲜活的隐喻和象征。我想,在这之中,最神秘隐晦的,或许就是我们所生存其中的自然界。然而,对于它,未知多过已知,神秘高于理智,值得发问和深思的部分实在太多太多。不幸的是,当今世界,多数人(尤其孩子)住在城市,与真正的自然几近隔绝,既不能享受到自然带来的生存优待,又难以沉醉于自然赐予的心灵给养。也许,你已经意识到现状中的矛盾和冲突,并努力寻求都市与自然二者之间的平衡。那么,不妨阅读《自然法则》一书,试着解开自然中隐含的灵魂密码。
    文化传统:人为万物之灵
    西方文化有着深厚的基督教传统,《圣经》中说,上帝创造亚当,并将对自然万物的统治权交予亚当,也即“人为万物之灵”论。这几乎奠定了后来的西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基础。宗教文化影响的思维下,人与自然处于完全对立的两级,人的发展始终受到源于自然的阻碍,反过来亦然。因此,“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口号和实践便获得了完全正当性。
    “蒸汽时代”以降,以自然资源的发现、使用来换取经济效益的提高,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来取得所谓单一直线式进步,已经让人类尝到浅薄无知的恶果:无处不在的噪音和污染,人类精神的疲劳和衰弱,自然感悟力的下降和缺失。在种种情形下,《自然法则》作者理查德·洛夫大声问道,自然对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人类与自然断交、排斥、隔离之后,人类究竟该往何处去?
    改变之道:让心回归自然
    针对以上问题,洛夫认为,人类应首先放下姿态,忘却“人为万物之灵”的高贵地位,主动向大自然寻求答案。这里所说的大自然,既包括个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也指代更广阔的生机勃勃的自然界。诸多科学实验表明,自然界存在物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的持续性具有积极作用。例如,绿色植物有助于缓解压力,林中空气有利于减少疲劳,适当的日照有益于抗击抑郁。在洛夫笔下,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互利共赢的双方,平等地位的你我。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心理层面上也能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对自然与率真有着极强的感悟力与鉴赏力,思想意识上也能避免萎缩的困境,懂得发现生活的意义和情趣。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人类进入所谓的“现代”式生活,占人口多数的、居住在都市中的人们,整天被钢筋水泥包裹、“围攻”,失去了与山川河流、森林原野“沟通”“交流”的机会。单一扁平的人际关系取代了人与自然万物多样性的神遇;职业化、专业化的市场机制把人限定在极小的圈子内,原先丰富的个体被规训为“单向度的人”,精神世界愈发贫瘠荒凉。
    有鉴于此,洛夫提出:人应该走到户外,“补充自然界的维生素N”,向自然寻求滋补剂,增强个人的自然免疫力,感受我们和自然万物间的种种联系,“让心灵回归自然”,耕耘“心灵深处的自然之地”,“获得持久的幸福感”。同时,在身份认同上,不妨学习东方智慧,勿将个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慢慢学会树立多样化的目标。
    知行合一:林间自有生气
    洛夫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出生、成长、生育、衰老和死亡,也是自然规律的一个表现,同花开花落、草木荣枯有着内在一致性。个体的人应该向社区寻求个人价值的展开和延伸,而非局限于个人社交的小圈子。
    洛夫并非书斋里的作家,面对现代社会中人群疏离自然的状况,他积极发起“新自然运动”,主张人类应该亲近自然,而非单纯地向科技要答案和未来的方向。他也鼓励儿童做“林间的孩子”,广泛参与户外运动,感受自然与人的亲密关系。
    我们如何对待自然,其实也暗示了我们如何对待自己。自然从未脱离我们,它与我们二而一。一树一木皆有心,一花一草总关情,只要你走向自然,你总能体味到自然的伟力和神奇。(孙伟)
    《自然法则》〔美〕理查德·洛夫著 新世界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