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来獾》:文学是心中柔软的部分
http://www.newdu.com 2025/01/23 11:01:22 光明日报 何志钧 参加讨论
在著名作家张炜的诸多大作中,《午夜来獾》很有特色,这部十七万字的文集是张炜先生2010年海外演讲的汇集。表现的是专题性的感悟、思考,围绕一个个彼此相关但又相对独立的问题、现象生发议论。 文集中的第一篇是作者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文章的名字“午夜来獾”本身就颇可玩味,那只午夜中一次次越过栅栏,重温故土的獾正是现代人的象征,凸显了现代人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的悲剧性。演讲从午夜来獾生发出浓浓的生态意识、家园之思,引领听众诠释和感悟生命与自然的应然关系。在香港浸会大学“文学空间”座谈会上的发言中,他更提醒人们当人的心理空间大大缩小之后,文学形态也会发生质的蜕变。 《午夜来獾》是张炜多年对文学思考的一次集中梳理。展示了张炜对文学的诸多独到心得,时有灵光闪现。张炜视文学为生命的本能,他深信文学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否走入和揭示人性中最曲折隐秘的那些部分。“诗”与“真”合成的力量才能抵达人性的深处。文学也离不开万千生命簇拥的自然和大地,他对出于可持续攫取的功利考虑和资源忧虑而生的所谓的“环保文学”提出了质疑,对中国当代文学蜕变成了当前物欲世界最庞大的一支伴奏队伍进行了尖锐批判。他更推崇的是像孙犁和汪曾祺那样对现实功利性有所超越的作家。在他看来,写诗更多的借助想象,而散文更多的假道描述,这两者一旦很好地结合起来,就成就了好的小说。和诗文相比,小说更能涵盖复杂难言的生活经历,使作家的诗思和情感最大限度地得到释放。《午夜来獾》里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聚焦于小说与动物,回顾了蒲松龄、杰克·伦敦等作家对动物传神刻绘,在他看来,这些作家最值得推崇的地方恰恰是他们对人性理解的深度、对社会牵挂的深度,恰恰于他们的善良和博爱,这使他们的文学面貌为之一变。这次演讲对大自然、城市和文学的关系展开畅想,强调文学不是远离日常生活的专业工作,而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心中相对来说比较柔软的那一部分。哪里有心灵对完美和善良的追求,哪里就充满文学的光辉。 《午夜来獾》展现的是作者对往古来今、天地人生、人心物欲的感悟、洞察和畅想,对全球与本土、现代与传统的深沉思索。海边丛林里长大的作者始终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无限推崇,他主张现代人仍应以一种自然舒展的方式与自然相处,倾听天籁,读书静思,回应灵魂深处的召唤。(何志钧) 《午夜来獾》 张炜著 作家出版社 |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我的阅读史》:作为生命体验的阅读
- 下一篇:《庄子的奔腾》:王蒙对庄子的第三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