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红楼梦研究 >

红学的三大失误(二)


    (二)、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及"梦幻"之谜为何这样难解
    二百多年来,读者没有真正读懂曹雪芹《红楼梦》开始写的那段重要的导语。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的开始就写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这段话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这段话简直就是读懂《红楼梦》的导语。曹雪芹在这段寓意极深的导语中,浓缩地隐涵了非常丰富和关键的信息,对读者读懂《红楼梦》起着至关重要的提示作用。曹雪芹的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鬚眉,诚不若彼裙衩;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故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已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第一回)"
    曹雪芹在这段话中明确提出了几个重大问题,非常值得读者探究:
    1、曹雪芹自己作为《红楼梦》的作者,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了。那么,曹雪芹所"历过"的"一番梦幻"究竟是什么?"隐去"的是什么"真事"?他又为什么要"隐去""真事"?
    2、曹雪芹"说此石头记一书,""借"的"通灵"是什么?
    3、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敷演出来",所"用"的"假语村言"指的是什么?
    4、在"梦幻等字" 中隐涵的"本旨"即梦幻的内容里,隐涵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5、"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和"兼寓提醒阅者之意。"指的又究竟是什么?
    以上这些都是关系到对曹雪芹创作意图及《红楼梦》主题全面理解的重大问题。
    首先,《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家族经"历过"的"一番梦幻","隐去"的"真事"是什么呢?曹雪芹描写贾宝玉在"太虚幻境"所经历的遭遇:"迷津内响声如雷,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吓得宝玉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第五回)!'"刘心武先生提出曹雪芹家族中有人因为参与了清朝康熙末年那场帝位世袭、众皇子夺嫡之争而相互倾轧的腥风血雨,曹家遭受了残酷的打击。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的一番恶梦,将曹家遭受打击的事实艺术地呈现给读者。
    曹雪芹的家族与清帝王康熙及皇族关系密切,也由于他的家族与废太子的非同一般的关系,雍正继位后受到冷落和惩处,后又因在皇位争夺中"党附诸王"事发,而受到"虎兔相逢"式的残酷打击。曹雪芹再三强调的"箕裘颓堕皆从敬","造衅开端实在宁","家事消亡首罪宁"即暗指了这一事件。至于清宫档案中的关曹雪芹家族的"豪纵"、"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巨额亏空",不过是雍正、乾隆对其进行惩处的一个借口。
    曹雪芹生活在清朝君主专制"文字狱"的残酷环境下,他是不可能在《红楼梦》中作直接描述的。曹雪芹只能"将真事隐去"以梦幻的方式进行暗示曹雪芹家族确实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残酷打击。
    第二、曹雪芹"说此石头记一书,""借"的"通灵"即是经过"锻炼"后产生的民主主义的思想。
    惨痛的经历使曹雪芹洞悉了君主专制这个封建制度的总根子给人、家庭、社会、国家造成的巨大和惨痛的危害。在经历了清朝君主专制"文字狱"的残酷"锻炼"后,"借"得了"通灵"即"世法平等"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假"宝玉"真顽石这个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创作了《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
    第三、既然曹雪芹明确"提醒阅者":"本旨"即主题隐涵在"'梦幻'等字"里,而读懂"梦""幻"的内容,正是破解《红楼梦》主题的关键。因此,"梦""幻"的内容,理应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但是,由于曹雪芹生活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在"文字狱"盛行的残酷社会环境的压迫下,他又不得不使用非常隐晦的"假语村言"式的笔法。因此,很多信息又令人难以解读。多少年来,尽管人们对这段文字进行了很多研究,做了各种解释。但似乎并没有真读懂,更没有弄清楚这段文字的真正含义。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哪些"梦幻"的内容呢?重点包括:第一回中,描写《红楼梦》"缘起"; 描写一僧一道、空空道人、顽石等;第五回中,描写"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第八回中,描写顽石的幻相;二十五回中,描写"一僧一道"叹通灵宝玉;五十六回中,描写贾宝玉与甄宝玉相会的梦中梦等。
    第四、在这段重要的导语中,曹雪芹还"提醒阅者":要用"梦""幻"式的"假语村言",打"破一时之闷"。曹雪芹要用一部"使闺阁昭传的"《红楼梦》打破清王朝君主专制及其"文字狱"造成的"万马齐喑"的沉闷社会政治空气,这正是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和《红楼梦》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雪芹是很有政治远见的,他预见到清王朝康雍乾三代君主为维护专制统治而大兴"文字狱",造成"万马齐喑"的社会政治空气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时之闷"。曹雪芹也的确实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虽几经清庭禁毁,但在知识分子中已经形成了"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局面。《红楼梦》终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征服了人心,打"破"了清王朝制造的"一时之闷",在知识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这段重要的导语中要告诉读者的是:
    1、作者曹雪芹"历过"的"一番梦幻"----自己家族因有人参与夺嫡之争,
    而遭受清廷残酷打击彻底败落的恶梦;
    2、"隐去"的"真事"、"'真事隐'云云"----寓义双关。一是隐去了曹雪芹家族中有人参与的康熙末年那场夺嫡之争;二是隐去了甄士隐经历打击的真实经历;
    3、"而借"的"通灵"----通过贾(假)宝玉"真"顽石之口,暗示作者曹雪芹历经磨难而产生的民主主义思想;
    4、"假语村言"、"'贾雨村'云云"----寓义双关。一是作者曹雪芹也使用了"假语村言"式的笔法,即一种写作方法,包括"梦幻"的写法;二是提示贾雨村说的是"假语村言",即"正邪两赋";
    5、"破一时之闷"----作者曹雪芹要用《红楼梦》打破清朝君主专制"文字狱"造成的万马齐喑的沉闷社会政治空气;
    6、"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作者曹雪芹暗示:在"梦幻"的内容里隐涵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二百多年来,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和他设计的"梦幻"之谜之所以难以破解?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清朝封建专制"文字狱"太残酷了。极端残酷的"文字狱"迫使曹雪芹不得不将他亲身经历的"真事"和《红楼梦》的"本旨" "其中味"即主题深深地隐涵在只有"片言"的"梦""幻"的"假语村言"里。这种隐晦的笔法虽然蒙住了当时的统治者,却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后人破解的难度。这正是那个专制时代造成的悲剧。与贾雨村的"假语村言"有着本质不同的是曹雪芹在"梦""幻"的"假语村言"中隐涵的正是真实的历史和自己的"辛酸泪""无限情"。 隐涵了对封建专制的否定和经过类似大观园自由空气滋养及残酷"文字狱"磨炼而成熟的民主思想。曹雪芹甚至以"凭诗祝舜尧"的诗句,朦胧地表达了祈盼建立禅让权力这样一种政治制度的愿望。
    二是曹雪芹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太精彩了。《红楼梦》的独特艺术魅力,极大地吸引了读者和研究者,从而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真实意图和主题的探究。对这一点,曹雪芹自己也十分清楚,他在"通灵玉蒙蔽遇双真""癞和尚叹通灵宝玉""(二)脂痕粉渍污宝光,绮栊日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二十五回)中隐晦地暗示:"我深知浓重的脂粉痕渍会影响作品中隐涵的真实主题的光芒,人们会被困在男女爱情的窠臼里而不能自拔。但我又坚信,人们终究会从我设计的深沉的爱情梦幻之中清醒过来,家族败落,欠下的孽债得到清偿之日,才是《红楼梦》人散曲终之时。"曹雪芹在诗中向读者暗示了自己创作《红楼梦》的真实意图。遗憾的是,多少年来,人们却没能读懂曹雪芹在这首诗中隐涵的真正意义和曹雪芹的良苦用心。
    (三)曹雪芹的《红楼梦》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那首著名的五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中,明确表示:人们都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痴写爱情。然而,我在其中隐涵的意味----主题,谁又能解读呢?曹雪芹又在"菊花诗"中,借林黛玉之口,反复发问:"孤标傲世携谁隐"、"片言谁解诉秋心","解语何妨话片时"。曹雪芹的《红楼梦》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曹雪芹要通过《红楼梦》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抒发怎样的感情?这确实是《红楼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而又众说纷纭的问题。
    多少年来,在《红楼梦》的主题研究方面,产生了诸多的论点,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比较一致的,认为《红楼梦》首先是一部描写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主张爱情自由的小说。《中国大百科全书<红楼梦>》是这样评介《红楼梦》的主题和主要人物形象的:"《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悲剧发生和发展的复杂现实内容,揭示了造成悲剧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围绕着爱情婚姻悲剧,同时铺开一个由许多有关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展示了渐趋崩溃的社会真实内幕。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闪烁着初步民主主义精神。它与封建主义冲突所造成的悲剧,生动地表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使读者预感到这个社会已经日暮途穷,走向灭亡。"
    曹雪芹料到人们会这样认识《红楼梦》的主题,他在描述《红楼梦》的"缘起"时,就以"空空道人"之笔,对此作了概括:"空空道人……将这《石头记》再捡阅一遍,因见上面大旨不过谈情,亦只是实录其事,绝无伤时诲淫之病,方从头抄写回来,闻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然而,这样认识《红楼梦》的主题究竟对不对呢?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初衷是否吻合呢?这是很值得深入探究的。
    过去的一些研究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否定封建主义、封建秩序的倾向,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封建制度的高度。他还不可能否定封建专制的统治,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不可能与封建统治彻底决裂。这样的判断对曹雪芹是不公正的,也不符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表达的思想主题。甚至有人认为:如果说曹雪芹有否定封建制度的思想意识,就是拔高了曹雪芹。人们这样的认识是不符合实际的。究其原因,其实还是没有反复、认真、细致地阅读《红楼梦》,没有读懂《红楼梦》,没有读懂曹雪芹!曹雪芹经过了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系列打击和落魄生活的磨炼。惨痛的经历,加上他深受庄子思想的深刻影响,给他进行思想反思创造了条件,使他产生否定封建主义,反对专制制度的思想意识是完全顺理成章的事情。
    1、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要表达的的主题应当是对清王朝及其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全面和彻底的否定和主张"而民始可与论议"的民主主义思想
    曹雪芹虽然在《红楼梦》中只用了"片言"表达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主题。在曹雪芹所处的清朝君主专制极其残酷的社会环境下曹雪芹只能将主题隐在《红楼梦》中,只能用片言只语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主题。事实上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专制制度的否定确实只是星星点点的片言只语,如"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曹雪芹认为专制制度就象一棵不能成材的臭椿树一样,实在不是一种好的制度,制造出这样的制度实在是万古蒙羞的事;如"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曹雪芹甚至蔑视封建的"朝纲"连个女人都不如;曹雪芹蔑视的的封建官场不过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台,在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大的框架下,"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他人"正是封建帝王;曹雪芹甚至借庄子的论述酒后吐真言,要"殚残天下之圣法"了,曹雪芹已经把否定的目标直指清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他在《红楼梦》中,虽然只有三次明确表示对君主专制制度憎恶的态度和表达要毁灭这种专制制度的主张。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怎么能说如果认为曹雪芹有否定和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意识,就是拔高了曹雪芹呢?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主题就是"绝圣弃智"!就是要破除几千年孔孟的"圣人"的思想观念,而"圣人"的思想观念正是几千年君证专制制度的思想理论基础。
    得出《红楼梦》的主题是否定和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结论,在《红楼梦》中,是能够找出充分依据的。请注意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中,细致描述了贾宝玉酒后看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庄子《胠箧》中的一大段经典论述;然后,又偃贾宝玉之笔续了一段话;最后,又让林黛玉出场写了一首诗。曹雪芹这样设计是大有深意的。曹雪芹说是宝玉"自己看了一回《南华经》至外篇<胠箧>一则,"实际是曹雪芹自己亲自在《红楼梦》中把庄子的话抄录了下来并呈现在读者面前:"……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垂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二十一回)"
    庄子的这段话的意思是:所以,断绝毁灭圣人的思想和制度,抛弃智谋,窍国大盗就停止出现了;扔掉玉器,毁掉珠宝,小的盗贼也就不会再有了,烧掉符,毁掉印,百姓就纯朴单纯;打破斗斛,折断枰杆,百姓就不会相互争夺了;尽毁制定的世上尊崇圣人的封建制度,百姓才可以参与议论是非和曲直。搅乱音乐的六律,毁尽乐器,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的人才能具有灵敏的听力;消灭文饰,拆散五彩,粘住朱离的眼睛,天下的人才能具有明亮的视觉;毁坏尺和绳子,扔掉规矩,折断倕的手指,天下的人才能具有技巧。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在庄子这段话的后面"意趣洋洋趁着酒兴,不禁提笔续曰: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黛、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惑缠陷天下者也。"
    好一个:"彼钗、黛、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惑缠陷天下者也。"令人惊心动魄的是,曹雪芹借宝玉之笔在庄子文章后面续的这段有关钗、黛、花、麝的文字的目的是暗示:我在《红楼梦》中,对钗、黛、花、麝等女儿广泛而深入的浓描重写,不过是施放迷惑世人的烟幕。
    曹雪芹又让林黛玉看到"宝玉所续之处"以后,在后面"提笔续了一绝云: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反将丑语诋他人!"(二十一回)曹雪芹还惟恐人们不明白自己的用意,通过黛玉的诗进一步暗示:贾宝玉"无见识""剿袭"的只是"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而曹雪芹自己真正的用意是借庄子的文章表达"……绝圣弃智,……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民主主义的政治主张。在曹雪芹所处的"文字狱"盛行的恶劣环境下,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将借庄子的论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非常隐晦地作了提示。他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明明白白、清楚无误地宣传"绝圣弃智"和"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以论议"的民主思想。
    生活在清朝初期的曹雪芹主张"而民始可与论议"的思想意识与西方伟大文艺复兴的民主思想是异曲同工的。遗憾的是,清王朝在中国大兴"文字狱",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极大的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而与此同时在西方,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人们思想解放,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形成了巨大的社会进步的民主思潮,从而为暴发新兴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社会基础,西方国家因此逐步强大起来。清朝统治者的倒行逆施,严重地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人们思想愚昧,社会倒退,国势日渐衰微。而曹雪芹的清醒无疑是个例外。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这样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是与他受庄子反对封建儒学思想的影响分不开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非常活跃并产生了诸子百家的光辉时代。庄子是针锋相对地反对封建儒家学说的。自汉代以来,儒学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集权专制社会的理论基础。封建帝王是神圣的天子。宋代的朱熹对《论语》、《孟子》等儒家著作进行了注解和歪曲,形成了程朱理学,更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到了封建社会末世的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歪曲,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更加走了形,成为封建君主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而曹雪芹深受庄子反对封建儒学思想的影响,他要用庄子的思想大胆否定统治中国两千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圣人"的意识形态,进而否定封建君主推行的"圣法"----专制制度,曹雪芹敢于在《红楼梦》中大胆抄录《庄子。胠箧》中的经典论述"……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曹雪芹主张"绝圣弃智,……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的思想。在清朝"文字狱"的残酷形势下,以这样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政治见解,表达了破除以儒学为思想基础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主张。是非常了不起和具有超常远见的。这绝不是贾宝玉借着酒劲信笔随意涂写,这是曹雪芹在酒后吐真言!
    读者如果再认真地读一读《庄子。胠箧》的原文,其中还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论述,指出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自己精辟的见解,如:"彼窍钩者诛,窍国者为诸候;诸候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窍仁义圣智邪?……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天下不僻矣。……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以善者,是以天下大乱。"
    庄子这段论述的意思是:"那些窃衣带钩的人受到了杀戮,而盗窃国家的人却成为诸候;只有诸候的门里才存在着仁义,那么难道不是诸候把仁义偷窃来而独自占有的吗?……那么人人胸怀光明磊落,天下就不会毁灭了;人人头脑充满聪慧,天下就不会有忧患了;人人知识广博,天下就不会让人困惑了;人人拥有高尚的品德,天下就不会有邪恶了。……所以天下的人都知道探求还不了解的事物,而不知道深入理解已经掌握的知识;都知道非议那些窃国者的残暴,而不知道反对产生窃国大盗的圣人之法,所以天下才开始大乱了。"
    曹雪芹之所以要引用《庄子。胠箧》一文,很可能是要引导读者仔细认真阅读庄子的文章。认识庄子针锋相对地提出要毁灭孔孟的所谓"圣人"的思想,毁灭皇帝是天之子的思想,进而否定以帝王为神圣天子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几千年中国的社会,由于历代统治者灌输儒家鼓吹的"圣人"思想意识,毒化了人们的思想并已经深入到人们的骨髓。贾元春省亲时,曹雪芹用贾政向自己的亲生女儿元妃启奏的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臣草芥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上眷顾隆恩也。(十八回)"贾政不惜自贬为:"草芥寒门鸠群鸦属。"自己的女儿成为贵妃,那是:"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在自己的亲生女儿面前,贾政都不能自称"父母",而只能自称"政夫妇。"封建"圣人"的思想意识对人们的毒害到了何种程度?
    2、曹雪芹运用古歌行体创作了“姽婳词”,曹雪芹在这首诗的结尾画龙点睛般地大胆和彻底否定了清王朝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绡。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腥风吹折陇中麦,日照旌旗虎帐空。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昏鬼守尸。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不期忠义明闺阁,奋起恒王得意人。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号令秦军驱赵女,秾桃艳李临疆场。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胜负自难亲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贼势猖狂不可敌,柳折花残血凝碧。马践胭脂骨髓香,魂归城廓家乡隔。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天子惊慌愁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彷徨。(七十八回)”
    曹雪芹这首诗的意思是:恒王喜欢习武又喜欢美女,于是就教美女们学习骑马射箭。不喜欢秾歌艳舞,最得意的是让美女列阵执戈进行操练。在她们的眼里还没有战场的沙尘,红色的灯光里是女将军的娇俏的身影。从她们发出的叱咤的声音里,还能闻到她们口舌的香味,她们娇小的身躯很难举起象霜和雪一样洁白的茅和剑。绣着丁香和芙蓉花的带子没有系着明珠,却系在宝刀之上。演练完以后已经是深夜,她们的身体心力都感到非常的疲惫,脂粉的痕渍已经弄脏了她们的衣裳。第二年一群流寇出现在山的东面,他们的势力如蜂群一般,能吞掉虎豹。恒王率领军队去剿灭,一战再战都没有成功。带血的腥风吹折了田陇中的麦子,阳光映照在旌旗上,恒王的虎帐已经不见了恒王的身影。寂寞的青山和澌澌的流水,恒王战死了。大雨淋在将士的白骨上,血已经染红了荒草,黄昏的冷月下,恒王和将士们的魂象鬼一样守着自己的尸体。这时有的将军和士兵为了保命,纷纷逃跑,眼看着青州都是贼寇的引起的沙尘。不料忠和义的光芒却照亮在闺阁之中,恒王最得意的美女们奋身起来。恒王得意的美女数谁第一,就是那位被称为姽婳将军的林四娘。她号令她的军队和女兵们,这些如同秾桃艳李一样的女兵去到了战场。绣鞍上有着她们泪水,她们在这个春天的愁苦非常深重,在静悄悄冰凉的夜晚,她们的铁甲没有发出声响。她们知道胜败自然难以预见,但发誓以死报答死去的恒王。她们没有敌过猖狂的贼寇,她们象柳枝一样被折断,象花一样被弄残,她们的血凝结在一起就象美玉。马蹄践踏在这些抹着胭脂的娇小身躯上,还能闻到她们骨髓的香气,她们的魂魄回到了城边和家乡,却与自己的亲人阴阳两隔。象流星一样快的军报已经到了京城,谁家的儿女不伤悲自己的亲人。天子惊慌失措,担忧城池的失守,这时文臣武将们都低下了头。文武大臣们定立的朝纲是些什么玩意儿呀!怎么还不如闺房中的林四娘?我为四娘长久地叹息,诗歌完成了,我的思想还迷惑彷徨着哪。
    曹雪芹在“姽婳词”的点睛之笔“天子惊慌愁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中,借题发挥对清王朝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明确的否定并把否定的目标指向君主专制制度的制造者:你们这些文武大臣们制定的政治制度----朝纲是些什么玩意儿呀?字面上曹雪芹似乎在质问和嘲笑“文武”,而实际上他在质问和嘲笑“天子”,因为制定和执行专制制度----朝纲的最后决策者正是清王朝的帝王。曹雪芹生活在那个“文字狱”盛行的年代,敢于对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和君主专制制度提出这样的质问和嘲笑,这需要有多么大的政治勇气呀!
    在最后两句诗“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彷徨。”中,曹雪芹又进一步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我为四娘长久地叹息,她为一个封建藩王尽忠赴义甚至殉死值得吗?”曹雪芹甚至问自己,“我这样应父制写出这样的古体的歌行来赞颂她们的行为,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连我自己也迷惑彷徨了”。曹雪芹的彷徨是假,清醒是真。如果说“姽婳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还是停留在语言上。而“老太妃已甍”,“有爵之家,一年之内不得筵宴音乐(五十八回)。”贾宝玉竟然与大观园的众女儿“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六十三回),表明他对这种带有浓厚封建皇权色彩的国家法律的蔑视,并公然与之对着干了。
    3、正确理解曹雪芹具有反对清王朝君主专制思想的历史根源
    要正确和全面理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表达的思想主题,首先要了解曹雪芹生活的年代。明朝末年,清朝的统治者趁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立足未稳,打着为明朝复仇的旗号,勾结吴三桂由东北攻进北京并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初期的最高统治者顺治、康熙为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面对满族入关不久,民族、阶级矛盾尖锐复杂的现实,采取了一系列缓解民族、阶级矛盾的策略:一是礼葬明帝崇祯,收罗人心;二是取消明朝的苛税,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是崇尚孔子和儒家文化,开科取仕,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培养了一大批甘心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汉族奴才,实行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就非常巧妙地借用“天塌西北”,“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把清朝即“女真族”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比作 “女娲氏”。为维护专制统治,“娲皇”一方面逐步废黜明朝遗老,铲除危胁其统治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开科考,着手组建和训练忠于自己的庞大官吏队伍(三万六千五百块)“炼石补天”。然而,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为了自身的利益也推行了一系列极其野蛮的掠夺政策。
    一是清朝统治者颁布了“剃发令”。顺治元年(1644)5月,清朝入都北京后,根据满族男人头发剃去前额及两边,将留存的头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的习俗,以及清朝在关外时,对掳去或投降的各族官员和老百姓强迫剃发以示归顺的定制。规定京城内外官员百姓人等都得按照清朝的发式剃发,衣冠服饰都得按照清朝的样式以示归顺。“剃发令”的发布,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久就被迫停止。顺治二年5月,清军攻占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6月,清廷再次颁布“剃发令”。规定京城及各省接到命令后以十日为限,文武官员百姓尽行剃发易服,违者杀无赦。“剃发令”的颁布及强制执行,加剧了清朝初年的民族矛盾,遭到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反对,触发了江南地区的苏州、嘉定、江阴等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二是清朝统治者颁发了“圈地令”。在京畿大规模地强行圈占土地。顺治元年12月,清朝颁发“圈地令”,规定近京各州县汉人无主荒地和明朝皇亲附马、公、候、伯、太监的遗留土地,除留存的人口给予外,其余全部予以圈占,分配给八旗诸王、兵丁人等。后来由于八旗兵的增加,遂于近京的州县内,不分有主无主土地一律圈占。康熙8年,又圈占了张家口、东虎口、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山海关以外的大量土地。旗人携绳骑马,大规模圈量占夺汉人土地。有的地主为求得政治上的庇护,带地投充。近京三五百里的顺天、保定、承德、永年、河间等府圈地总数达19万公顷。驻防外地的八旗在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宁夏等地也进行了圈地。清朝“圈地令”的颁布实施,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原田主被逐出家门,离乡背井,流离失所。于是群众纷纷起来反抗,社会秩序持续动荡不安。
    三是清朝统治者颁布了带有浓厚农奴制色彩的“逃人法”。清朝为严禁八旗奴仆逃亡及其他八旗人员逃亡而颁布了“逃人法”。清入关后,在所占领的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强迫汉人投充。沦为农奴的汉人不但遭受残酷的剥削,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引起大量逃亡。清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进一步制定了极其残酷的逃人法,规定凡旗下男妇逃者,一次黥其右颊,鞭一百归主;二次黥左颊,鞭与归主如初;三次则论死归刑部。还规定窝逃正犯,照例拟绞,妻子家产籍没。窝家邻居流徙边远,有司以上各官分别处分。以后又设兵部督捕衙门专掌缉拿逃人。逃人法的严厉执行,不仅对逃亡者是一个沉重打击,同时也妨碍了汉族地主的利益,造成社会长期动荡不安,而在满汉统治者内部引起激烈争论。一部分汉族官吏反对严惩窝主的刑律,认为对窝主的处罚比逃人还重,很不公平,要求对逃人法进行修改。清统治者最初态度顽固,康熙中期后,随着旗中农奴制经营逐步被封建租佃关系取代,逃人法已不适应新的情况。于是,清统治者才逐步对逃人法进行修改,放宽处罚。
    四是清朝统治者制造了政治事件“奏销案”。打击了江南的地主阶级。清朝顺治18年(1661),清廷将上年奏销未完钱粮的江南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并溧阳一县的官绅士子全部废黜。史称“奏销案。”清朝入关后,为了支持统一全国的战争,在富庶的江南地区实行了比明朝更为沉重和严厉的赋税。经征之官皆以十分为考成,不足额者往往要被参罚。但江南的缙绅豪强却依然凭借昔日的权势交结官府,贿买书吏,隐混和拖欠钱粮,致使积逋常达数十万。而江南的缙绅豪强在政治上还怀念朱明王朝。清政府为了裁抑缙绅特权,在政治上压服江南地主,便借口“抗粮”制造了“奏销案”。此案开始只限于无锡、嘉定两县,至18年夏,乃通行于四府一县。据江宁巡抚朱国治的造册上报,清廷将欠粮者不问是否大僚,亦不分欠粮多寡,在籍缙绅按名黜革,秀才、举人、进士,凡未完钱粮者,皆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概行降两级调用。总计黜降13517人,其中不少人被逮捕,械送刑部议处。甚至某探花仅欠银一钱亦被黜。吴伟业、徐乾学、徐元文、韩炎、汪宛等江南缙绅著名人物几乎全部罗织在内,一时“士籍学校为之一空。”继之,又乘大创之后十年并征,“押吏势同狼虎,士子不异俘囚。”使江南缙绅豪强受到沉重打击。直至“三藩”叛乱时,为了争取江南地主的支持,清廷才放松禁令,允许在奏销案中被废黜的官绅士子分别纳粮开复。
    五是清朝统治者在官绅士子中大兴残酷的“文字狱。”从康熙开始,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继承和发展了朱明王朝发明的“文字狱”的卑劣手段,并利用这一极端残暴的铁血政策,对那些怀念朱明王朝的汉族乡绅士子进行残酷镇压。从康熙二年的庄廷鑨《明史》案,至乾隆五十三年的贺世盛的《笃国策》案。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间有记载的文字狱就数以百计。而且,愈演愈烈。很多人惨遭凌迟处死,被株连的更是不计其数。清朝的文字狱大致有三种情况:1、清先世曾臣服于明朝,受官袭爵,年年进贡,闻命即从。清太祖努尔哈赤早年丧母,自立为生。后因生活所迫,离家从戎,投到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下,屡立战功。他勤奋好学,粗通汉文。努尔哈赤的先祖许多人受明朝册封,担任指挥使、都督等职。其祖父觉昌安是是明朝建州左卫都指挥,父亲塔克世是建州左卫指挥。明朝万历十一年,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图伦城王尼堪外兰引导明军镇压阿台,觉昌安、塔克世随军前往。在攻打埒城时,明军在尼堪外兰的唆使下,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后来,明朝发现冤杀了他们,就让努尔哈赤袭了父亲塔克世的指挥之职。于是,努尔哈赤打起为祖父、父亲报仇的旗号,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开始了征服建州、海西、野人女真的战争。打败了仇敌尼堪外兰。建立了八旗军事组织制度。然后,努尔哈赤用近三十年时间统一了女真各部落,结束了元明以来女真社会长期分裂动荡不安的局面。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公开称汗并打出“大金”国号(史称后金),开始了进攻明朝的战争。清军入主中原后,清廷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不仅将旧有史籍刊削、禁毁,而且对凡继续编写、收藏者,以“大逆”罪滥加杀戮。庄廷鑨《明史》案,死七十余人。案中十五岁以上者被处斩首,有十八人被处凌迟。庄廷鑨死于案发前,也被剖棺戮尸。2、清朝初年,反清思想久久不能消除。尤其是汉族士大夫眷恋故明,宣扬“夷夏之防”的思想,对清廷极为不利。清廷以暴力进行打击。康熙五十年的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六年的吕留良、曾静案,被牵连者数百人,吕留良被剖棺戮尸。3、康熙末年,由于在皇位的继承上“忽立忽废”,康熙的儿子们群起结党,相互争斗,夺嫡之争愈演愈烈,在皇族中形成了政治风云瞬息变化的复杂局面。雍正继位后,清王朝更加疯狂地(青埂峰)以无稽之事(无稽崖),制造荒唐的“文字狱”(大荒山)来残酷打击那些存有异心的乡绅士子和在皇位之争中“党附诸王”的势力。清康雍乾三朝历经百年的极其残酷的“文字狱”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后果,造成了“万马齐喑”的沉闷的社会政治空气。助长了阿谀诬陷之风的盛行。
    清王朝推行的一系列残暴政策,激起了中原民众的强烈反抗。先是南明弘光、隆武、鲁王监国、绍武、永历政权先后与清进行了十八年的抗争;康熙八年,又暴发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的“三藩之乱”; 清朝康熙年间,更是频繁发生了“朱三太子案”等抗清斗争。清朝初年,盛传明崇祯皇帝第三太子尚在民间,一些人即以“朱三太子”为号召,举兵反清。清廷大力镇压。清康熙十二年冬,北京杨起隆称朱三太子,组织密谋起事,因事机泄漏,为清廷镇压,起隆逃走。康熙十九年,在陕西汉中捕获自称朱三太子者即为起隆。然清廷指其假冒,在京磔死。“三藩之乱”时,福建蔡寅亦称朱三太子,拥兵数万,与郑经勾通反清,被清兵击败于天宝山。康熙四十年后,江苏太仓、淅江太岚山等处反清力量均称拥立朱三太子。康熙四十七年正月,清廷捕获太岚山起兵反清的张念一(念一和尚),四月,根据他的口供,清廷在山东汶上县捕获张姓父子,指为起兵拥立的朱三太子,押至淅江审问。张供出本名叫朱慈焕,是崇祯帝第四子,长期流落河南、淅江等地,先后改姓王、张,以课读为生,时年七十五岁,与江南的反清力量并无关系,但清廷指其假冒明裔,以“通贼”的罪名将朱姓父子解京处死。 清朝统治时期,民间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抗清斗争规模虽然有大有小,但从来都没有停止。
    要正确和全面理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表达的思想主题,还要了解曹雪芹的生活经历。曹雪芹是康熙末年出生的,从出生到去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正是清王朝最高统治者为巩固其专制统治而残暴地大兴“文字狱”的极端黑暗时期。曹雪芹出生在得到康熙宠幸的亲信贵族家庭里。他的先祖曹振彦是明朝的军官,在与反叛明朝的后金王朝(后改国号清)作战中被俘归附,沦为包衣(家奴)。归入多尔衮属下的正白旗。后来,由于入关时与明朝作战及在参与平息叛乱的战争中立有战功,当了佐领。任过山西吉州知州、阳和知府、淅江盐法道等职务。划归康熙后,曹振彦的儿媳也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清康熙帝玄烨的乳母。于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做了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接替他父亲曹玺继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的宠信。由于他的先祖与康熙有了这样特殊的主仆关系,曹家受到特别的宠信,随清军入关后,被委以金陵织造的肥缺。同时,充当了康熙皇帝在江南的政治耳目。
    曹雪芹出生在受到封建帝王宠信的贵族家庭里,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康熙皇帝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家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后,其子曹颙曹頫先后接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曹雪芹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在“秦淮风月”的繁华之地,过的是“锦衣纨裤”、“饫甘厌肥”的公子哥生活。
    然而,由于家族中有人参与了康熙末年的那场夺嫡之争,雍正六年,继位不久的封建帝王雍正对曹家开始了一系列的打击,以曹頫“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巨额亏空”的罪名将其革职下狱,抄没家产,调取进京治罪。曹氏家族从此开始败落了并一蹶不振。曹雪芹也就由一个贵族公子哥落魄成了“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的罪臣之后,流落到社会的底层。
    曹雪芹的家族虽然是八旗贵族,但他们毕竟具有汉族的血统,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在受到宠幸的时候为清统治者服务,向康熙密报江南的社情民意、官僚言行。甚至有可能在政治、军事上为康熙出谋划策,被康熙视为亲信。但他们对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压抑汉人的种种残暴的政策内心有所腹诽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曹雪芹是极聪明的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是有可能受到潜移默化影响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看到的贾宝玉:“却是一位青年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縧,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縧,系着一块美玉……再来时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绿撒花绫裤,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曹雪芹对贾宝玉的这一大段外貌描写,其实正是反映了曹雪芹自己少年时,他的家族遭受打击之前,自己作为一个贵族公子的形象写真。
    而曹雪芹紧接着借后人之口,给贾宝玉下的批语:“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乘张,那管世人诽谤!(二)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第三回)
    曹雪芹不愧是曹雪芹,他把自己经历的这么巨大反差的生活状况以及世人的评价几乎是同时而又巧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两首西江月难道不是描写了落魄后曹雪芹的准生存状态吗?
    雍正、乾隆对贾府等一批在皇位争斗中“党附诸王”的贵族官僚采取了罢官、封产、抄家、入狱、流放、杀戮的处罚,使曹雪芹的家族在这场内杠中由“烈烈轰轰”“白玉为床金作马”的贵族败到“家业雕零,金银散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经过一番获罪的“风雨”,曹家败落了,曹雪芹也由封建贵族家庭“大观园”中的“怡红公子”,落魄成了“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流落”社会底层的平民。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本来真面目,幻来新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第八回)从曹雪芹假托后人之口对顽石的嘲讽诗中,可以看出曹雪芹对清康雍乾三朝封建专制及残酷地大兴“文字狱”的揭露。其寓意是:“清朝封建君主“女娲炼石补天”维护专制统治是十分荒唐的,而进一步大兴“文字狱”就更荒唐了。在严酷的高压之下,人们不得不把自己的真实思想隐藏起来,包装上那种酸臭的迎和的虚幻外衣,(即使是曹雪芹也不得不为《红楼梦》裹上“梦幻”的“假语村言”。)那些运败时乖的皇族贵胄失去了往日金玉其表的光彩,遭受株连被镇压,白骨堆积如山的是那些官绅士子,他们的后代不得不隐名埋姓,有的因年龄幼小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姓氏了。”曹雪芹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在清统治者残酷镇压下“白骨如山”的真实历史!
    要正确和全面理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表达的思想主题,更要了解曹雪芹是怎样一个人。曹雪芹开卷就自嘲是“被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灵性已通’、‘自来自去’、‘ 可大可小’的“一块顽石。”曹雪芹暗示自己是经过君主专制狂风暴雨般残酷压迫磨炼得“顽劣异常”的假“宝玉”,真“顽石”。贾宝玉的诞生又极不寻常,是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尘世的。而且,“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就是被娲皇弃在青埂峰下,经过锻炼“灵性已通”的那块顽石,曹雪芹对贾宝玉作出“衔玉而诞”的设计,正如他在《红楼梦》的导语中说的,是“也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的。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衔玉而诞”是十分荒谬的事,是违反科学的,但是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他不得不这样做,这样既增加了小说的“梦”“幻”色彩,又为自己涂上了一层保护色。同时,也似乎在暗示,自己叛逆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
    曹雪芹借主要人物贾宝玉表达了很多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贾宝玉身上确实有曹雪芹的影子。从小接受的不是正统的封建主义的启蒙教育,祖母的溺爱,那类似“大观园”的相对自由的空气,滋养了他与生俱来的叛逆性格。曹雪芹在家族遭受封建君主专制的残酷打击,被迫走出贵族公子哥安乐窝生活的过程中,接触到清朝残酷的民族和阶级压迫下黑暗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在大观园中不可能见到的大量的封建专制“文字狱”制造的思想禁锢的社会阴暗面,曹雪芹从当时社会上有关雍正继位的种种传言中,推测出自己家族遭遇灭顶之灾的真正原因。
    曹雪芹落魄时的朋友如敦诚、敦敏、张宜泉等是与他有着类似遭遇的皇族贵胄或官宦的后代,每个人身上都有着辛酸的血泪经历。不然,与雍正同父同母的胞弟胤褆因为与雍正争皇位被圈禁,胤褆的孙子永忠怎么会边哭边看《红楼梦》并写道:“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候。”甄士隐们由于“文字狱”株连而遭遇悲惨命运的残酷的社会现实,引起曹雪芹强烈的同情和思想共鸣。特别是自己的家族,遭受打击,生活在他周围的那些清纯的女儿遭遇的悲惨结局,给他的思想和灵魂以剧烈的刺激。尽管镇压是血腥的、惨烈的,生活是残酷的。但曹雪芹毕竟是曹雪芹,他没有被严酷的镇压吓倒,严酷的现实却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落魄的经历引起了他深邃的反思,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叛逆的性格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激活了他强烈的反抗意识,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既要纪念那些“裙衩”,为她们立传,“使闺阁昭传”。又要千方百计地打“破一时之闷。”
    于是,曹雪芹这位有思想、受压抑、极富见解和才华的奇人拿起笔来进行抗争了,他要宣泄自己的“无限情”。要“记去作奇传。”但面对思想禁锢的社会现实,他又无法直抒胸臆,只能隐晦地借用庄子式的“梦幻等字”“破一时之闷”, 用曲笔抗争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打破由“文字狱”造成的“万马齐喑”的沉闷社会政治空气。一部饱含曹雪芹半生“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朽巨著终于诞生了。
    而他反复说的:“朝代年纪,失落无考”,“无朝代年纪可考。”以及对《红楼梦》的“缘起”进行那样荒诞离奇的描述,正是为避开“文字狱”的罗网,为使自己这“十年心血”而成的巨著流传,而不得不使用的隐晦笔法。试想曹雪芹如果生活在一个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的时代,在进行文学创作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还会绕这么大弯子吗?曹雪芹的伟大和可贵之处在于面对残酷的专制没有退缩、逃避、沉沦。更没有成为贾雨村蠡测的历史上消极避世、看破红尘、放荡不羁、游戏人生的风流才子,而是以积极严肃的态度创造性地将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思想感情及理想寄予当时较新鲜时尚的文学形式---小说之中,以浪漫的“梦”“幻”式的“假语村言”和现实的“按迹循踪”相结合的笔法血写了真实的历史。
    4、曹雪芹对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圈地令”也作出了否定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中,曹雪芹对黑山村的乌庄头给宁府交租的“禀贴和帐目”做了这样的描述:“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野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免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杏穰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梁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外卖梁谷、牲口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两。门外下孝敬哥儿姐儿顽意:活鹿两对,活白免四对,黑免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五十三回)”
    以往人们研究《红楼梦》仅仅从这张黑山村的庄头乌进孝给宁国府交纳年租的帐目中看到宁府对农民盘剥之剧,但是却忽略了更重要的细节,曹雪芹给村子和庄头设计了黑和乌姓,其中隐涵了更深层的用意,他用这种隐晦的方式从根本上否定了清王朝的“圈地”的合法性。
    5、曹雪芹不放过任何能够宣示《红楼梦》主题的机会
    “癞和尚叹通灵宝玉”:“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二十五回)。”正是曹雪芹对自己的咏叹并表达了自己执着的性格和认真的人生态度:“自己的思维本来是不受任何思想束缚而自由驰骋的,喜怒哀乐也不能影响自己心灵的基本感受。但自从经历了家族败落痛苦生活的“锻炼”,感受到专制制度的残酷,受到庄子“……绝圣弃智……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民主思想的启迪,执着地要寻觅分辨探究出人类社会中的对错曲直。”这正是他创作《红楼梦》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曹雪芹与贾雨村的是非不分,对错不辨“成则公候败则贼”的本质区别也就在这里。
    曹雪芹在落魄后,历经磨难,生活困苦,精神苦闷。也确实一度研究佛教并成为居士。有他落魄时的朋友张宜泉的诗为证。现存张宜泉的两首诗,一首题目为:“题芹溪居士,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另一首题目为:“伤芹溪居士”。从《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的描述看,也证明曹雪芹确实对佛教的禅宗有过研究并通过禅宗的思想达到减轻痛苦,自我安慰的目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二十二回中让宝钗为宝玉念了戏剧《山门》中鲁智深的唱段《寄生草》“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紧接着又让宝玉道:“我只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接着“细想这一句的意味,不禁大哭起来,提笔立占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接着又填一只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后来黛玉看了问宝玉:“宝玉,我问你: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不能答。黛玉道:“这样愚钝还参禅呢!”我还续两句云:“无立足增,是方干净。”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
    最后,又让宝钗讲了佛教禅宗五祖弘忍传衣钵给六祖慧能之事。当日慧能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作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慧能在厨房舂米,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念一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
    黛玉道:“连我们两个人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参什么禅呢?”(二十二回)
    不要以为这是宝玉在参禅,这是曹雪芹在表达自己的苦痛无法排解,试图通过用佛教禅宗思想达到减轻痛苦的 目的 。
    落魄的曹雪芹现在确实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了。
    如何理解黛玉说的:“宝玉,我问你: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曹雪芹以这种方式暗示:不是宝玉在参禅!而是曹雪芹自己在参禅!
    如何理解黛玉说的:“这样愚钝,还参禅呢!”以宝玉生活在富贵的贾府,又是小小十二三岁的年纪,确实不可能参禅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这反映了年近五十,历经磨难,亲爱的人生离死别,生活困窘,精神苦闷的曹雪芹寻求精神安慰,减轻痛苦的精神状态。
    这也是曹雪芹落魄后,在知道了众女儿的悲剧结局,已经了无牵挂,开始一心著书心路历程的写照。
    曹雪芹假托后人之口给贾宝玉批的“西江月”二词:(一)“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乘张,那管世人诽谤!(二)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第三回)这看似是后人在嘲笑贾宝玉,更是曹雪芹对自己落魄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创作环境的形象描述。曹家败落后,曹雪芹生活在清朝君主专制黑暗的大的社会环境下,而生活周围的小环境也十分恶劣。“雁归蛩病可相思?”、“惊迴故故恼蛩鸣。”可以印证曹雪芹生活在来自市井人们不理解的冷嘲热讽加“诽谤”的创作环境之中,在世俗有人看来,他是一个:“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乘张……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废人。这世俗之人的诟病令他烦恼。但为了完成《红楼梦》这部巨著,他“那管世人诽谤!”以曹雪芹的思想和才华,如果生活在当今的时代,还会有他曾经历过的这种遭遇吗?!也可把这两首词看成是曹雪芹对自己亦恢亦谐的自嘲。
    至于曹雪芹晚年迁居到北京西山一带,则有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他要创作专心《红楼梦》,就必须有一个比较安静的、利于创作的环境。必须躲开世俗和市井小人对自己的干扰。而那时的北京西山尽管比较偏僻,生活不便。却是个躲避尘世干扰的理想之地。曹雪芹为了《红楼梦》的创作,不能不进行这样的选择。
    “无才可去补苍天,”曹雪芹自知不具备建立理想中的美好社会的才能。“枉入红尘若许年”表达了他既痛苦又无奈的心情。“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他能做到的是记下自己的痛苦经历、复杂的心情、美好愿望,创作《红楼梦》留给后人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