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红楼梦研究 >

红学的三大失误(四)

(11)"薛小妹新编怀古诗"是曹雪芹在怀念"往事",评价"往事"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薛宝琴作了十首怀古诗谜,借宝琴之口说:我从小儿走过的地方的古迹不少。我今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怀古的诗,。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姐妹们猜一猜。(五十回)""结果都没有猜中(五十一回)。
    十首怀古诗谜有"赤壁怀古、 交趾怀古、 钟山怀古、淮阴怀古、广陵怀古、桃叶渡怀古。青冢怀古、马嵬怀古、蒲东寺怀古、梅花观怀古。"曹雪芹让"众人看了,都称奇妙。"但"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的。"
    曹雪芹为什么作了诗谜又不让大家猜出来?多少年来,围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布下的十首怀古诗谜,人们众说纷纭,有些研究者猜测是:喇叭、枇杷、团扇之类的东西。有的研究者猜测是王熙凤等众女儿。
    聪明的读者应当对曹雪芹的话作出正确的判断。"暗隐俗物十件"是假,"诗虽粗鄙,却怀往事"才是真。才是曹雪芹的本意。也就是说,如果确实是"暗隐俗物十件",确实是普通的喇叭、枇杷、团扇之类的东西,曹雪芹不会不让众女儿猜出来。因而,这十首诗中所"内隐"的也根本不是什么"俗物。"那么,十首诗怀古诗谜中究竟"暗隐"着什么呢?其中一定隐涵着非常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也是曹雪芹迫于当时残酷"文字狱"的环境而不能讲出来的,也就是说,曹雪芹如果说出来这些东西,就犯了杀头之罪。
    曹雪芹借薛宝琴之口说:"诗虽粗鄙,却怀往事。"这确实是曹雪芹的真心话。那么,他要借十首诗怀念什么往事?而赤壁、交趾、钟山、淮阴、广陵等古迹又都与政治历史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成为著名的历史遗迹。因此,曹雪芹在这十首怀古诗中肯定隐涵着与他所处的政治历史环境及发生的历史事件有着必然的联系。曹雪芹要借这十首怀古诗对曹家经历的历史事件作出评价,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感情。如果把十首怀古诗与曹雪芹家族参与的一些历史事件和夺嫡之争而遭受残酷打击的事实联系在一起,就不难作出解释了。笔者试着对十首诗谜作了破解: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煊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曹雪芹借三国火烧赤壁的典故,暗示康熙末年众皇子之间的那场夺取皇位之争,就如同赤壁之战一样,进行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失败的一方,死者甚众,自己家族因有人参与了那场夺嫡之争,最终获罪败落。
    "煊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曹雪芹认为在这场夺嫡争斗中失败的一方也可以称为"英魂"。而贾府中有人参与了这场争斗而败落,自己周围的众女儿也被牵连到这个悲剧的命运之中,她们也是"英魂。"
    东汉建安13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与曹操展开了一场大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败曹军。赤壁一战,孙刘联盟战胜了曹操,确定了三国分立的局面。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曹雪芹暗示自己的祖上虽为康熙的包衣奴仆,但由于曾作过康熙的侍读,而备受宠幸,康熙对其的才华和能力也非常赞赏并被委以重任。曹雪芹认为自己的祖上曾在军事、政治上为清朝统一中原,建立大清帝国出谋划策,虽不象马援式的武将吴三桂那样驰骋疆场建立功勋,但功劳也不异于运筹帷幄的张良。
    东汉光武帝时,交趾人民反抗官吏的暴虐举行了起义,攻克了六十五城。建武十八年,光武帝刘秀派马援率兵进行镇压。马援军平息了人民的起义,在交趾立两根铜柱为标志,作为汉朝的边界。马援立了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新息候。
    秦朝末年,刘邦击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子房,是张良的字。张良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刘邦称赞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清朝为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派吴三桂率军征战西南,扑灭了反抗清朝的南明永历政权。南明永历帝兵败后,逃到缅甸,吴三桂率兵进入缅甸,缅甸王迫于压力,交出了南明永历帝,吴三桂在云南处死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清朝封吴三桂为亲王主云贵。吴三桂帮助清朝统一了中国,大清帝国声名大振。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曹雪芹以此暗示自己并不是追名逐利的人,却也因家族中有人参与了那场夺嫡之争而致家族败落,而自己却毫无缘由地遭到牵连而备受磨难,牵连的范围很广又难以休止,曹家已经一败涂地,自己遭受牵连,已经沦为罪臣的后代,就不要怨恨有人频频嘲笑了。
    钟山是现在的南京紫金山。古代有人在山下建隐者居住的房舍。供一些隐士居住。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定位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曹雪芹的家族获罪败落,曹雪芹的生活陷入困窘。但他仍性格傲岸,自喻是年轻时曾受世俗小人欺辱的韩信。他穷困时的朋友敦诚的诗"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举家食粥酒常赊"、"何人肯与猪肝食?日照西山餐暮霞。"写出了曹雪芹生活困窘境况。但曹雪芹面对恶犬式坏人欺辱的恶劣环境,面对无人"肯与猪肝食","举家食粥"的生活窘境,仍然笔耕不輟。曹雪芹认为一部《红楼梦》足以给自己盖棺定论。他正告世俗之人不要轻蔑鄙视自己。而那些帮助过自己、对自己有过一饭之恩的人, 自己致死也是不会忘记的。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举行了农民起义。秦王朝灭亡后,刘邦项羽争夺天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后在韩信的要求下,又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帮助刘邦夺取天下,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后,刘邦贬韩信为淮阴候。后来,吕后与萧何又以韩信谋反为名,处死了韩信。韩信年轻贫贱时,曾遭受市井无赖的胯下之辱;韩信年轻贫贱时,在河边漂洗丝棉的妇人看他可怜,曾给他饭吃。韩信封王时,不忘漂洗丝棉妇人的一饭之恩,曾赠妇人千金。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出纷纷口舌多。"
    曹雪芹借隋炀帝运河游的典故,暗示近些年来(康熙年间),"隋堤风景近如何?"在隋炀帝时开通的运河之上,又出现了康熙南巡的盛况。"只缘占得风流号",曹雪芹暗示自己的家族曾经有独为康熙南巡接驾四次的风光荣耀。"惹出纷纷口舌多",曹家受到的特殊恩宠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然而,这也就不可避免地惹出众官对曹家妒嫉的口舌。
    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隋朝炀帝杨广时,开通了大运河。隋炀帝命在运河两岸,种植杨柳,沿渠修建四十余座离宫。隋炀帝与萧皇后等近二十万人沿河出游,穷奢极欲,耗尽国力,百姓遭殃,导致隋朝覆灭。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曹家败落,曹雪芹落难。曹雪芹的生活穷愁潦倒。后来,曾与曹家有"通家之宜"的两江总督尹继善邀请曹雪芹到南京做了一年的幕宾,曹雪芹借机重游了南京故地。曹雪芹追忆了因家族获罪,象"桃枝桃叶总分离"一样,离开南京北上之事。现在故地重游,看着有"六朝"古都之称、"梁栋多如许"的南京,曹家的府第虽在,故人已去,宅第易主,曹家在南京的痕迹已经全都看不到了。曹雪芹暗示,今后要在南京寻找到曹家的痕迹,可能只有友人陆厚信为自己画的小照题记空悬在墙壁之上。面对此情此景,曹雪芹发出这样的感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乾隆时的松江画家陆厚信在南京曾为曹雪芹绘了小照并题记:"雪芹先生洪才河泻,逸藻云翔;尹公望山(继善),时督两江,以通家之谊。罗致幕府,案牍之暇,诗酒赓和,铿锵隽永。余私忱钦慕,爰作小照,绘其风流儒雅之致,以志雪鸿之迹云尔。云间艮生陆厚信并识。"也有人对曹雪芹是否去南京作过尹继善的幕宾,对陆厚信画的是曹雪芹表示怀疑。从曹雪芹的这首所谓的"桃叶渡怀古"诗来分析,曹雪芹做尹继善幕宾一事,不是凭空杜撰的,当是确有其事;画也正是曹雪芹本人。
    桃叶渡是个古渡口,在今天的南京。桃叶是晋代王献之的妾。桃叶在渡口过河与王献之分别,王献之作"桃叶歌"相赠,后人就称这个渡口为桃叶渡。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絃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曹雪芹不只是对汉代和亲政策不满,他是借题发挥,否定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他的眼里"汉家制度"是指所有的独裁专制制度,这种制度实在如同不能成材的臭椿树一样,不是什么好的制度。制定出这样的制度,实在是一件万古蒙羞的事。
    青冢是王昭君的墓。在今天的内蒙呼和浩特市南。黑水是今天呼和浩特市南的大黑河。樗栎是臭椿树,古代人认为,臭椿树的材技不好,是不能作为建筑材料的。汉代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元帝因为后宫的女子多,就叫画师画美女的像,看图召见。因而,宫中的女子多贿赂画师,王昭君因为没给画师贿赂,画师毛延寿把她画得很丑,不得元帝召见。后来,匈奴来求亲,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去。临行时召见,才发现王昭君是最美的,元帝后悔不已,就把画师毛延寿等都杀了。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曹雪芹借杨玉环的典故,表达了对自己姐姐的凭吊。姐姐虽然当上了皇妃,但又因参与了皇族内部夺嫡之争而遭遇不幸,他姐姐的悲惨结局很可能与杨贵妃非常相象。这时,她的一切美好的梦想都付之东流了。从"此日衣衾尚有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与给予他启蒙教育的姐姐感情是很深的,并且,还是非常怀念他姐姐的呢。
    马嵬也叫马嵬坡,在长安西百余里处。安史之乱时,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死于马嵬坡。开元二十三年,杨玉环册封为寿王(玄宗子李瑁)妃。后来,玄宗看杨玉环长得貌美,就度她为道士,住太真宫,号太真。天宝四年,册封为玄宗贵妃。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暴发,安禄山的军队攻破潼关,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到马嵬坡,六军驻马不进前,指杨家为致乱祸根,杀了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缢死了杨玉环。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曹雪芹暗示自己的家族虽然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夺嫡之争,但与皇族相比,不过是小红式的奴仆。既成的事实,令人无奈,而且遭到了惩罚,既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蒲东寺是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虚构的佛寺。张生与相国之女崔莺莺寓居寺中,发生恋爱的故事,小红是崔莺莺的婢女,她主动热情地帮助张生与崔莺莺喜结连理。后来,因为被夫人发现,被责打,可是已经既成事实,也毫无办法了。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曹雪芹借《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抒发了对红颜知已的怀念之情。曹雪芹是多么希望自己的红颜知已也能象杜丽娘一样死而复生呀,然而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一年一年等待的结果只能是"一别西风又一年",曹雪芹的红颜知已经不可能象杜丽娘那样死而复生了。
    明代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中,杜丽娘死后葬在梅花观后面的梅花之下,柳梦梅在观内与杜丽娘的鬼魂相见,受托将她的躯体救活并与之结为夫妻。
    在这十首诗中,蒲东寺和梅花观并非是历史上确有的古迹。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曹雪芹也顾不得这些了。他又让黛玉、李纨等人批评宝钗"矫揉造作"的话,表达了自己不拘泥固执和灵活变通的思想方法。
    (12)"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之谜
    《红楼梦》中生活经历非常为悲惨的是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即香菱。曹雪芹为她设计的结局也是非常悲惨的。曹雪芹在对她的悲惨命运进行描绘的同时,也对她在大观园中向林黛玉苦学作诗进行细致的刻画。香菱作的前两首诗水平不高,经过刻苦的学习钻研,第三首终于得到大家的肯定和好评。曹雪芹这样的刻画,可能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正如在诗中说的"精华欲掩料应难"。清统治者想抹杀他们的精华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其一
    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四十八回)
    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睛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四十八回)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四十九回)
    甄士隐及其女儿的悲剧,其实是清王朝残酷的专制统治下遭遇"奏销案""文
    字狱"等残酷迫害的乡绅士子们的必然命运,曹雪芹把这些人及其家庭的的悲剧浓缩在甄士隐一家身上。同时,曹雪芹又进一步痛苦地发问:为何让他们遭遇这样的不幸,为何不让他们的家庭永远团圆呢?
    (13)"题帕三绝"之谜
    曹雪芹描写了贾政毒打宝玉的事件。宝玉挨打一是因为贾雨村要见宝玉,宝玉不愿意与贾雨村这样的人交往,听见金钏自杀的消息,心情很不好,自己正低着头感叹,却又恰巧与己的父亲贾政撞了个满怀,贾政恨宝玉与贾雨村见面时"委委琐琐"、"全无一点慷慨挥洒的谈吐";二是宝玉交往了忠顺亲王家养的戏子蒋玉菡,忠顺亲王家的长史官来贾府要索回蒋玉菡,贾政担心"祸及于我";三是因贾环诬告宝玉要强奸金钏不遂,王夫人又将金钏逐走,金钏跳井自杀。这三件事真的把昏愦无能的贾政气昏了头。与王府的戏子交往,已经"祸及于我"。又在宝玉身上发生了"逼奸母婢"的丑事,贾政往死里痛打了宝玉。宝玉挨打后,昏睡中听到悲切之音,醒来一看,是黛玉"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宝玉倒推说自己的疼痛是假装的,来安慰黛玉。黛玉走后,宝玉心中惦念,设法支开袭人,让晴雯以送两条旧绢帕为名慰问黛玉,黛玉悟出宝玉的深意,在帕上题了三首绝句。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三十四回)
    林黛玉这三首诗给人的突出感觉,就是痛哭流泪!从诗中看不出任何意思来。令人难以理解。似乎不象是黛玉因宝玉在家挨父亲痛打时所作,倒更象是曹雪芹因家族获罪而入狱,在狱中设法托人与自己的红颜知已取得联系,而曹雪芹的红颜知已是极聪明的人,她预感曹雪芹已经不会有好的命运了,自己也不会有好的结局了。她又知道这时不能有半点把柄落到朝廷手里。于是,她只能用这三首哭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曹雪芹的思想感情。
    (五)曹雪芹在甄士隐身上隐去了两件真事
    甄士隐和贾雨村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下知识分子走两种截然不同道路和不同
    命运的代表。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卷"那段著名的导语中说:"故曰'甄士隐'云云。……故曰'贾雨村'云云。"曹雪芹一语双关:一方面告诉人们:我也在书中隐去了真事,也用"假语村言"隐涵了小说的主题;另一方面,推出了小说中的两个重要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
    曹雪芹笔下的甄士隐是不愿与清廷合作并遭受清王朝"文字狱"株连和残酷迫害的乡绅士子的缩影。
    第一回中的甄士隐和第五回中的贾宝玉都经历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太虚幻境。"然而,在这个非常虚幻的地方,两人都有着恶梦般的经历。先是甄士隐"忽听一声霹雳,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第一回)。"后是贾宝玉"迷津内响声如雷,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吓得宝玉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第五回)!'"显然是在暗示甄士隐和贾宝玉都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残酷打击,他们有着相同的不幸命运。
    曹雪芹是这样介绍甄士隐及其一家的:"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只是一件不足:年过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甄士隐及其一家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然而,在曹雪芹的笔下甄士隐一家的悲剧是不幸意外丢失女儿,一场偶燃的焚家大火,岳父封肃的暗算。可见甄士隐一家的遭遇与政治没有什么联系。但是,曹雪芹却又让甄士隐对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作出与政治联系那么密切、那样深刻而令人深思的"注解"?这是无论如何让人也无法理解的: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注:明朝以前各朝代大臣上朝均使用笏板,自清朝始废止不用);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中埋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谁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莽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第一回)
    曹雪芹借甄士隐之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末清初外族入侵改朝换代过程中一幅幅政治惨变的图画,对那些遭受"奏销案"和"文字狱"残酷打击的官宦、乡绅、士子的悲惨遭遇做了形象的"注解",对那些靠诬陷升迁之徒进行了无情地揭露。更重要的是,曹雪芹用非常隐晦的语言、辛辣的口吻讽刺清朝封建政治舞台上是"乱哄哄"、"甚荒唐"的。而"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个"他人",正是封建帝王和他的专制统治。
    那么,甄士隐及其一家的遭遇究竟是真还是假的,就令人十分怀疑了。曹雪芹在描述甄士隐一家的悲剧时,又一次使用了"假语村言"。曹雪芹在介绍甄士隐所在的家乡苏州时,巧妙地借用中国古代"天塌西北,地陷东南"的神话,而"当日地陷东南",的神话,正暗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实,即当时在清兵的大举进攻下,包括苏州在内的东南大片土地已经陷落,江南已经在清王朝的残酷统治之下。曹雪芹为他笔下的人物取名是煞费苦心的。曹雪芹塑造的典型人物姑苏城中"姓甄名费,字士隐"的"望族""乡宦"。暗示了在甄士隐身上隐去了真事。甄士隐居住的姑苏城,是江南经济富庶、乡绅士子集中、人民抗清斗争比较剧烈的地区。
    清朝顺治18年,清廷将上年奏销未完钱粮的江南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并溧阳一县的官绅士子全部废黜。此案开始只限于无锡、嘉定两县,至18年夏,乃通行于四府一县。江宁巡抚朱国治的造册上报,清廷将欠粮者不问是否大僚,亦不分欠粮多寡,在籍缙绅按名黜革,秀才、举人、进士,凡未完钱粮者,皆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概行降两级调用。总计黜降13517人,其中不少人被逮捕,械送刑部议处。甚至某探花仅欠银一钱亦被黜。吴伟业、徐乾学、徐元文、韩炎、汪宛等江南缙绅著名人物几乎全部罗织在内,一时"士籍学校为之一空。"继之,又乘大创之后十年并征,"押吏势同狼虎,士子不异俘囚。"
    虽然官书绝不记载"奏销案。"但曹雪芹家族及其亲戚作为康熙的耳目,长期生活在江南的江宁和苏州,肯定熟知发生在江南的这一影响极大的历史公案,同时,江南的苏淅一带也是清王朝"文字狱"重点打击的重灾区。大批乡绅士子受到残酷株连。曹雪芹为他取名"甄士隐","隐去"了两件"真事"即两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一是"奏销案。"他真是(姓甄)被清王朝在奏销案中废黜(名费)的官宦。说他"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实际暗示他是已经看清了清王朝的残暴本质,不愿与清廷合作,而心甘情愿地作一位大隐于市的"真隐士";
    二是"文字狱。""假作真时真亦假"甄士隐大火焚家的遭遇是假的。"真事"是他又遭受了"接二连三,牵五挂四""的"文字狱"残酷株连,避难到了农村。由于"上年惊唬,急忿怨痛"。为躲避清廷的进一步迫害,而随疯道人"飘飘而去"不知所终。
    令甄士隐败家的大火是从"葫芦庙中炸供"烧起的,在这里,曹雪芹又非常隐晦地使用了他最擅长的谐音字。"葫芦"的意思,就是"胡虏。"古代中原人蔑称北方的金人为胡虏,宋代的抗金英雄岳飞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名句;"庙"的意思,就是"庙堂",指宫廷。宋代的范仲淹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名句;"炸"的意思,就是"信札","供"的意思,就是"进贡"。把"葫芦庙中炸供"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进贡给清朝帝王阅的信札",也就是向清朝君主密奏的举报材料。哪一场文字狱的大火不是因为有告密者的举报而从清朝宫廷中烧起来的呢?"烧得如'火焰山'一般","也不知烧了多少人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成了一片瓦砾场了。"极言"文字狱"祸之烈之残酷。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第一回)
    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则反映了遭受残酷打击的官僚、乡绅、士子的无奈和一种追求逃避、解脱的心态。
    (六)曹雪芹揭发了贾雨村升迁的内幕,暴露了清王朝荐官制度的弊端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贾雨村。贾雨村是一个为加官进爵投靠清廷贵族,最终堕落成封建统治者鹰犬的政治暴发户的典型。笔者推断,曹雪芹设计贾雨村这个典型,揭发了贾雨村升迁的内幕,暴露了清王朝荐官制度的弊端。
    曹雪芹除了在第一至四回,比较集中地写了他靠趋炎附势爬上去的真相和在葫芦案中草菅人命的卑劣行径外。还在第十六、十七、三十二、四十八、五十三、七十二回插叙了贾雨村频繁地巴结贾府及他的爬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升迁、降职这条线。
    曹雪芹笔下的贾雨村,"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他出生在仕宦之家,到了他这一代,祖宗的根基已尽,只剩他一人,是个穷儒。为重整基业,他进京求取功名,滞留在苏州城内的葫芦庙一年多了,靠卖文作字为生。然而,就是这个穷儒贾雨村,野心勃勃地为自己设计了"人间万姓仰头看"的人生目标。
    曹雪芹说他是"湖州人氏",正是"胡诌人氏"的谐音,明确指出;他是个胡说八道的人。他的名字叫"贾化,字雨村"。曹雪芹又告诉读者,贾雨村是个满嘴谎言的人。贾雨村满嘴胡诌的谎言是什么呢?就是"正邪两赋"。与贾宝玉"便向人间觅是非"有着本质不同的是鼓吹"正邪两赋"。点明贾雨村是个不分是非、不辨对错,典型的政治投机者。
    贾雨村明白只有爬到统治阶级的上层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要爬上去首先必须在政治上胡诌"假语村言"式的"正邪两赋"理论,以适应清朝封建统治者政治上的需求。在冷子兴与贾雨村谈论贾宝玉时,贾雨村就装腔作势地"罕然厉色道","子兴见他说的这样重大,忙请教其故",贾雨村便开始胡诌了:"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则世治,劫生则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朱、张,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祚永运隆之日,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自朝迁,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邪之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下,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中,偶因风荡,或被云摧,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逸出者,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致搏击掀发;既然发泄,那邪气亦必赋之于人,假使或男或女,偶秉此气而生者,上则不能为仁人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千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若生于公候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然生于薄祚寒门,甚至为奇优,为名娼,亦不断不至为走卒健仆,甘遭庸夫驱制----如前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之、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倪云林、唐伯虎、祝之山,再如李龟年、唐旛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异地而同之人也"(第二回)。"贾雨村说完后,曹雪芹借冷子兴之口,一语点破贾雨村"正邪两赋"的要害:"依你说'成则公候败则贼'了。"贾雨村说道:"正是这意。"有的红学家说"'正邪两赋'是曹雪芹的思想。"这实在是误解了曹雪芹。曹雪芹怎么会让自己的思想,从一个满嘴谎言、品质恶劣、"貌似有才,性实狡猾"的无耻之徒的口中说出来呢?曹雪芹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正邪两赋"是曹雪芹对当时投靠清廷的无耻文人的观点作了的归纳和总结后,以艺术性的手法进行表述的结果。
    "正邪两赋"的实质有三:"一是肉麻吹捧清统治者的残酷统治是"大仁者"在"修治天下;二是诬蔑各种形式的抗清斗争是"大恶者"在"扰乱天下";三是诬蔑那些不满清廷专制统治,不与清廷合作的知识分子是"邪气亦必赋之于人,…… ----如前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之流,此皆异地而同之人也"
    清王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制定和执行了一套极其专制残暴的政策,干了很多如"剔发令"、"圈地令"、"逃人法"、"奏销案"、"文字狱"等损害人民利益的事,特别是这些残暴的行径极大地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感情,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痛苦,人民群众的抗清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息。知识分子中的政治投机者,如贾雨村之流十分清楚只有巧舌如簧,吹捧清统治者是"应运而生"的"尧、舜、禹,"是"修治天下"的"大仁者;"吹捧清封建专制下危机四伏的社会是"祚永运隆……太平无为之世"。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而平步青云。而清朝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也确实需要用贾雨村这套"正邪两赋"理论来包装自己,正需要象贾雨村这样为他们歌功颂德的"有才"之人。贾雨村式的政治投机者迎和清朝帝王的需要,污蔑抗清力量进行的斗争是"残忍乖邪之气",是"蚩尤共工、桀、纣……等皆应劫而生"的"扰乱天下"的"大恶者。"贾雨村的升迁也就不足为奇了。
    甄士隐等不少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对清廷残暴的专制统治是十分不满的,是不肯与之合作的。贾雨村在"正邪两赋"中无耻地污蔑包括甄士隐、贾宝玉在内的知识分子是"邪气""赋之于人":曹雪芹通过贾雨村鼓吹的"正邪两赋",对一批良知泯灭,是非不分,气节丧失,投机逢迎、最终堕落成清统治者鹰犬的政治投机者进行了无情揭露和鞭鞑。
    然而,"根基已尽"的贾雨村仕途上遭遇的挫折和封建官场的龃龉,使他知道了仅凭鼓吹"正邪两赋"还不能顺利地爬上去,还要有大背景的后台做靠山才能顺利地达到目的。因而必须走捷径,"假"势飞,"假"时飞。他抓住了为林黛玉当塾师的机会,通过林如海与贾府"联了宗,"进而得到贾政的信任;先是得到贾政"极力帮助……谋了一个复职,选了金陵应天府。"又通过"葫芦案"为四大家族的薛家办了事。这时的贾雨村不顾葫芦案中的受害者英莲(香菱),正是为自己"进京求取功名"赠银五十两的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也不顾他的前任一年多不敢结案的事实,胡乱判了案子,使葫芦案中的主凶薛蟠逍遥法外。贾雨村"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第四回)。"从而得到薛蟠的舅舅王子腾的力荐:"贾雨村也进京引见,----皆由王子腾累上荐本,此来候补京缺(十六回)。"后又"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五十三回)"贾雨村就是这样一步步进入了封建统治的阶级最上层的核心。以往人们只是从贾雨村的个人品质方面进行分析。但如果系统地剖析曹雪芹对贾雨村的描述,就会发现曹雪芹惜墨如金地刻画贾雨村的真正意图是:揭发了贾雨村升迁的内幕;更重要的是:暴露了清王朝封建荐官制度的弊端。如果"这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曹雪芹对贾雨村的厌恶也已经达到了极点,他借贾宝玉之口说:"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登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都是他自己要请我见的。'……罢,罢!我也不过俗中又俗的一个人罢了,并不愿和这些人来往(三十二回)。"
    曹雪芹为贾雨村的住地取了"兴隆街"的名字,暗示贾雨村把封建官场当成了市场。曹雪芹借平儿之口揭发贾雨村的恶行:"都是那什么贾雨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紧接着又让平儿对贾雨村为巴结权贵而对石呆子明抢明夺、草菅人命作了无情的揭露:"谁知那贾雨村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法子讹他拖欠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做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四十八回)"这时的贾雨村已经完全堕落成了封建贵族的鹰犬。同时,曹雪芹通过这些文字让人们推测出贾雨村在贾府败家中的丑恶嘴脸和无耻表现。
    值得指出的是,甄士隐与贾雨村的结局似乎是相同的。甄士隐与贾雨村"方谈得三五句话,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第一回)这一情节十分突兀,让人莫名其妙。同样,门子给贾雨村看护官符时"尚未看完,忽闻传点,报:'王老爷来拜'"(第四回)也十分突兀,令人莫名其妙。笔者认为:曹雪芹这样设计,是使用了谐音字:严(闫)与王合在一起就是"闫王",似乎暗示两人虽然走的道路不同。但都没逃脱闫王老爷来拜的结局。
    (七)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社会环境及生存状态
    雍正六年,曹雪芹的家族被"调取进京治罪",曹家败落。这时的曹雪芹与祖母(曹寅之妻李氏)等,在"北京的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屋十七间半"居住,过着贫窘的生活。曹雪芹已经由一位"锦衣纨裤、饫甘厌肥"的贵族公子哥沦为一个罪奴之后。
    曹家败落后,曹雪芹的三位友人敦诚、敦敏、张宜泉与他有交往并留下与他唱和的诗词。这些诗词成为研究曹雪芹落魄时生存状态和《红楼梦》创作环境的珍贵资料,并成为研究曹雪芹当时生存状态的确凿的证据。这些诗作虽然不多,但如果加上曹雪芹自己在《红楼梦》中的一些诗,已经能够大致勾勒出曹雪芹生命的最后十年,进行《红楼梦》创作时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的轮廓了。
    曹雪芹假托后人之口给贾宝玉批的"西江月"二词:(一)"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乘张,那管世人诽谤!(二)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阕"西江月"词,是曹雪芹少年时期,随获罪的家族初到北京,过着罪臣后代的生活,被世俗之人嘲笑的真实写照。
    曹雪芹借薛宝琴之手创作的怀古诗"淮阴怀古",真实地描绘了曹雪芹落魄后,生活陷入贫窘的境况。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定位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曹雪芹家族获罪败落,曹雪芹的生活陷入困窘。但他仍性格傲岸,自喻是年轻时曾受世俗小人欺辱的韩信。仍然笔耕不輟。曹雪芹认为一部《红楼梦》足以给自己盖棺定论。他正告世俗之人不要轻蔑鄙视自己。而那些帮助过自己、对自己有过一饭之恩的人, 自己致死也是不会忘记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引用了戏剧《山门》中鲁智深的唱段《寄生草》"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二十二回)
    这正是曹雪芹落魄后皈依佛门,成为了一位"芹溪居士"。在大致知道了众女儿的悲剧结局后,了无牵挂,随心所欲,干脆一心著书心路历程的写照。
    曹雪芹落魄时的这三位朋友敦诚、敦敏、张宜泉,是什么身份呢?他们的家庭又是什么背景?他们为何与曹雪芹有着密切的接触?
    爱新觉罗.敦诚是努尔哈赤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因为英亲王阿济格被赐自尽,黜了宗籍。他的五世孙敦诚曾与兄敦敏在右翼宗学读书,与兄同参加岁试,同列优等。其父管理过山海关的税务,他父亲留给他的西园颇具名胜。其母死后,闭门不仕,以诗酒自娱。他的诗在宗室中名望很高。
    爱新觉罗.敦敏是敦诚的哥哥。比较热衷仕途,曾授右翼宗学总管,但觉得未展怀抱。兄弟俩与曹雪芹交往密切。他的家在北京内城西南角太平湖的槐园,是曹雪芹经常到的地方。
    张宜泉是旗人。比曹雪芹大十余岁。幼年父母双亡,兄嫂不容,逼迫分居。"家门不幸,书剑飘零",终身无功名,晚年靠教私塾维生。曹雪芹迁居西山后,两人意气相投,交往甚密。
    总之,他们三人的家族过去都与曹雪芹一样,有着较高的地位,但又都有着不幸的经历,以及坎坷的人生遭遇,都是怀有诗才和抱负的人。从现存的他们与曹雪芹交往的诗篇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曹雪芹才能都是十分钦佩和敬重的。对曹雪芹早早的不幸去世,都感到十分惋惜。从他们的诗中也可以看到曹雪芹生命最后十年的生存状态和他的才华。
    笔者以敦诚、敦敏、张宜泉诗的写作年代为序排列并加以解释:
    (1)乾隆二十二年,敦诚诗:"寄怀曹雪芹"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扬州旧梦久已觉,且著临邛犊鼻裈。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接 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译文)杜甫当年写诗赠给曹霸将军,说他是曹操的子孙。曹雪芹先生您莫非也是曹霸将军的后人,现在生活在环境恶劣的蓬草聚集的乡村之中。您早已从儿时南京的繁华生活的梦境中清醒过来了,现在过的是自食其力的生活。我爱您的诗有不同凡响之气,直逼李贺并打破他的诗对您的束缚。回想当年咱们在虎门以及西窗前的密切交往。你反戴着帽子那种傲岸的模样,你一边高谈阔论,一边随手扪死虱子的豪放气概。想到这些,我是多么思念您呀,可是却见不到您,我只能在蓟门外的松亭独自一个人喝着闷酒。劝您不要象冯宣那样弹着食客的刀,劝您不要去敲富家的门,吃着他们的残羹剩饭还得看他们得意的脸色,不如在偏僻的山村写您的著作了。
    (2)乾隆二十四年,张宜泉诗:"怀曹芹溪"
    似历三秋阔,同君一别时。怀人空有梦,见面尚无期。扫径张筵久,封书异雁迟。何当常聚会,促膝话新诗。
    (译文)与雪芹似乎有三年没见了,又想起与雪芹分别时的情景。白白做着怀念的梦,不知道何时才见面。曾经设下宴席扫净道路等您的到来,谁知送的信却迟到了,怎样才会经常聚会,畅谈咱们相互写的新诗。
    (3)乾隆二十四年,张宜泉诗:"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
    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雨色,墙颓可见补云阴。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
    (译文)我没有将您的诗当作一般的诗来吟颂,今天来游这个破败的寺庙,寄托了我无限的深情。石碑色暗是因上面有雨水,破墙倒了,却可见到阴云从那里经过。荒凉的山路上可以听到蝉声相互鸣叫,寺内神厨中的蟋蟀在鸣唱着寻伴,人们很少到这寂寞的西郊来,又有谁象咱们一样柱着杖走过这如烟的深林?
    (4)乾隆二十五年,敦敏诗:
    "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
    可知野鹤在鸡群,隔院惊呼意倍殷。雅识我惭褚太傅,高谈君是孟参军。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熏。忽漫相逢频把袂,年来聚散感浮云。
    (译文)我知道您就象一只鸡群中的仙鹤一样,隔着院墙就听到您殷切的声音。您说我是楮 ,可没有楮 辨别人的本事,您的高谈阔论才不愧是孟嘉参军。经历过秦淮旧梦的人还在,您在北京的街市喝酒是容易醉放悲声的。不意咱们又相逢了,手拉着手都不愿松开,一年多不见,真感到人生的聚散如浮云一样变幻莫测。
    (5)乾隆二十五年,敦敏诗:"题雪芹画石"
    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
    (译文)先生您画的石头就如同您自己的傲骨一样在世上堪称不凡,山石更显得挺拔奇峭。这是您在醉后用如椽巨笔挥洒出来的,写出了您心中的不平。
    (6)乾隆(?)年,敦敏诗:"闭门闷坐感怀"
    短檠独对酒频频,积闷连宵百感生。近砌吟蛩侵夜语,隔邻崩雨堕垣声。故交一别经年阔,往事重提如梦惊。忆昨西风秋力健,看人鹏翮快云程。
    (译文)面对着短短的蜡烛独自不停地喝着闷酒,连夜来积累的烦闷又产生了很多感想。近处的墙边蟋蟀的叫声似乎要不让我说话一样,听到大雨降到邻家的墙上的声音。与雪芹先生有一年多没见面,不料他竟重提了往年的那些旧事,使我如同在恶梦中惊醒一样。回忆过去的西风凭借秋天的力量是无法抵挡的,人家象鹏雁一样很快地乘云直上了。
    (7)乾隆二十六年,敦诚诗:"赠曹雪芹"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司业青饯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何人肯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
    (译文)家门前的路上长满野草,全家人只能靠食粥维持生活,酒也只能靠赊帐才能喝到了。看着处在偏僻里巷中的破门,正为雨下屋漏而发愁,居住在破贬的房屋里回忆着旧时的家园。才华横溢的曹雪芹就象郑虔一样,靠朋友送钱给他饮醉而归,曹雪芹又象阮籍一样以白眼傲视权贵。无人象安邑县令告诉人卖给闵仲叔猪肝一样,给曹雪芹以帮助,曹雪芹只能整日看着西山空吃晚霞了。
    (8)乾隆二十六年,敦敏诗:"赠芹圃"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新秋旧恨知多少,一醉 白眼斜。
    (译文)雪芹的家门前弯曲的山路通向远方,藤门小巷烟雾弥漫。我去寻找雪芹,才知道他已经随意地睡在僧人的屋里,他已经到了用卖画的钱还酒债的地步。雪芹曾在北京的街市上与故人相遇,共同回忆了繁华的南京生活,心中涌出多少新愁旧恨,直到大醉方休。
    (9)乾隆二十七年,敦诚诗"佩刀质酒歌"
    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以答之。
    我闻贺鉴湖,不惜金龟掷酒垆。又闻阮遥集,直卸金貂作鲸吸。嗟余本非二子狂,腰间更无黄金璫。秋气酿寒风雨恶,满园榆柳飞苍黄。主人未出童子睡,斝乾瓮涩何可当?相逢况是淳于辈,一石差可温枯肠。身外长物亦何有?鸾刀昨夜磨秋霜。且沽满眼作软饱,谁暇齐鬲分低昂。元忠两褥何妨质,孙济緼袍须先偿。我今此刀空作佩,岂是吕虔遗王祥?欲耕不能买健犊,杀贼何能临边疆?未若一斗复一斗,今此肝肺生角芒。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我有古剑尚在匣,一条秋水波苍凉。君才抑塞倘欲拔,不妨斫地歌王郎。
    (译文)我听说唐朝的贺之章看了李白的诗后,高兴得用随身佩带的金龟换酒喝。又听说阮孚解下金貂换酒,象鲸鱼吸水那样狂饮。可叹我并不象他们二人那样狂放,腰里更没有黄金的佩物。秋天的气息酝酿着寒风冷雨,苍黄的榆树柳树叶飞落满园。敦敏还没有出来,小童还在睡梦中,酒杯和酒瓶里怎么可以都没有酒了?况且来的是非常善饮的人,一石酒刚够温暖干枯的肠子。我身外又有什么多余的东西?这把宝刀昨天夜里磨的雪亮。暂且换酒来喝足了,还管他什么酒的清浊。李元忠有两条褥子就去当一条来喝酒,孙济拿棉袍换酒喝。我的这把刀只是个佩饰而已,哪里是吕虔送给王祥的那把位至三公的宝刀?卖刀剑买来阉过的牛,怎么能到疆场杀贼?不如一斗一斗地喝个痛快,让身心都感到舒服。雪芹大笑说痛快呀!敲着石头唱歌声音敲击玉石一样洪亮。我知道雪芹过去的诗胆如铁一样坚强,堪与刀锋交相辉映。我有一把古剑还在匣中,象一条苍凉的秋水。你被压抑的诗才如果想奋起,不如象王郎一样乘着酒兴执剑而歌。
    (10)乾隆二十七年,张宜泉诗:"题芹溪居士"
    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
    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借问古来谁得似?野心应被白云留。
    (译文)我喜爱雪芹那风流俊逸的文章,雪芹住在别有一番幽趣的西郊。门外的山川可以用来画画,堂前的花和鸟已经成为讴歌的对象。雪芹不羡慕李白曾受到玄宗为其亲手做菜的宠爱,雪芹善画而不忘阎立本的告诫。试问古来的人谁能与之相似?雪芹的山野之心应被白云留住。
    (11)乾隆二十九年,敦诚诗"挽曹雪芹"
    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惟有青山泪,絮酒生刍上旧坰。
    开箧犹存冰雪文,故交零落散如云。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邺下才人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他时瘦马西州路,宿草寒烟对落曛。
    (译文)四十多年的宝贵生命就这样失去了,去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那一片飘遥的幡上写的谁的名字?是追着死去的儿子的灵魂而逝,刚刚团聚的新媳妇又在世上飘零,让你怎么能闭上双眼?我们悲痛你象诗才如鬼的李贺一样留下了不朽的文字,你又象刘伶一样让人执锨埋掉醉死的你。你的老朋友现在只能泪洒青山之上,在你的坟前给你些酒喝,除去你坟上的草了。
    打开匣子你那如冰雪一样的文字还在,可老朋友们七零八落地象云一要样失散了。我三年考试落第,你曾为我悲痛,可你患病却没有得到医治,是我有负于你呀。象你这样如建安七子一样的奇才是应当有所遗恨的,我悲伤得象向秀一样路过嵇康的家门不能听笛子的声音。我又悲伤得象羊昙一样不能路过谢安曾走过西州的门,望着落日的余光,我心情悲痛得无法形容。
    (12)乾隆三十年,敦敏诗:"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
    花明两岸柳霏微,到眼风光春欲归。逝水不留诗客杳,登楼空忆酒徒非。河干万木飘残雪,村落千家带远晖。凭吊无端频怅望,寒林萧寺暮鸦飞。
    (译文)春天的柳絮蒙蒙花儿鲜艳,春天已经将要过去了。流过去的水不会留下,已经远去的诗才雪芹先生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登上楼的我又在回忆已经逝去的饮酒如狂的您。河边的树木还飘着残雪一样的柳絮,村庄里的房屋映着夕阳的霞光。对您频频不停的凭吊不需要任何理由,我看到的景色是春寒未尽的树林,萧索的寺庙以及晚霞中飞着的乌鸦。
    (13)乾隆二十九年,张宜泉诗:"伤芹溪居士"
    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
    谢草池边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北风图冷魂难返,白雪歌残梦正长。琴裹坏囊声漠漠,剑横破匣影鋩鋩。多情再问修藏地,翠叠空山晚照凉。
    (译文)曹雪芹先生的诗才就象谢灵运诗中的清晨水边露水一样香气袭人,我痛哭已经看不见的令我怀念的雪芹。曹雪芹先生的画作还在,可他已经不在人世了,白雪的冬日里我梦中怀念雪芹的歌长久不息。破袋子裹着的琴仿佛还在发出痛哭之声,破匣子里的宝剑还在放着寒光。我心中不尽的感情让我再次凭吊雪芹先生写出不朽作品之地,空空的村野,层层叠叠的青山,在晚霞之中,显得是那么的凄凉。
    从曹雪芹的三位朋友敦诚、敦敏、张宜泉的这些诗中,可以推断出曹雪芹的年龄。所以,是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曹雪芹出生于1715年,即康熙五十四年,逝世于1763年,即乾隆二十七年除夕。曹雪芹的家族在雍正六年获罪。当曹家被"抄没家产,调取进京治罪"时,曹雪芹已经十四岁左右。曹雪芹的幼年和少年时代经历了曹家的繁华生活,他有了《红楼梦》中切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贵族家庭的生活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这才有可能为他后来进行创作奠定扎实的生活基础。又由于曹雪芹生活在家学浓厚的生活中,有可能接受了比较良好的文化教育,又为他创作《红楼梦》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如果曹雪芹出生在1724年,即雍正二年。曹家被抄,"调取进京治罪"时,他才四岁。一个只有四岁的孩子,曹雪芹对家族繁华生活的印象肯定是非常模糊甚至是毫无记忆的。如果让他写出自己记忆中毫不存在的东西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曹雪芹还怎么能写出那么生动的贾府生活,贾府中的人物?曹雪芹落魄时的朋友张宜泉在"伤芹溪居士"的诗中也称曹雪芹"年未五旬而卒"。就是说曹雪芹的生命不足五十岁,大致是四十八九岁的样子,这样就比较符合实际了。如果按照曹雪芹生于1724年的说法来计算,曹雪芹的生命只有四十岁左右。那么,张宜泉就不会说他"年未五旬而卒"。而只能说他"年未四旬"或"年四旬"而卒了。
    曹雪芹随着家族被"调取进京治罪,"来到北京.曹雪芹可能经历了一年的牢狱生活。而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究竟是在他三十岁还是四十岁左右,这一直是个谜,如果按照他的生命是四十八岁计算,那么,十八岁到二十八到,这十年的时间,曹雪芹已经完全脱离了贵族公子的优裕的生活,已经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看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经历了怎样的生活?除了在旗籍有粮米,除了卖画,还依靠什么维持最低和最基本的生活?曹雪芹的生存状态究竟是怎样的?曹雪芹是怎样渡过这漫长的十年?他的这些人生经历,对他进行《红楼梦》的创作有哪些帮助?曹雪芹生命的最后十年,已经离开市井的"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屋十七间半"的地方,他为什么会离开这个地方,仅仅是为了创作《红楼梦》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还是有着其他的原因?曹雪芹是因何病而逝?曹雪芹的朋友敦诚的诗"一病无医竟负君",似乎是说曹雪芹患的可能是急病,由于经济上窘迫而没有得到医治,朋友还没来得及资助他治病,而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从敦敏的诗"往事重提如梦惊"中,可以知道曹雪芹与他又与朋友提到了曾经历过的惊心动魄的往事,以至连敦敏都如同又经历了一场惊心的恶梦一样。如果不是非常残酷的打击,他的朋友怎么会如此的心惊?
    从曹雪芹生命最后十年的朋友们的诗中,可以看到他这十年生活的大概,也可以知道他豪爽奔放的性格。有一年的时间,他曾经到南京作了尹继善一年的幕宾。从曹雪芹的这几位朋友的诗中,可以看出曹雪芹确实是一个有着"孤标傲世携谁隐"的神秘人物;是一个狂放豪爽的大诗人;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是一个命运多舛、被生活逼迫得举家食粥的窘迫的天才。然而,他又是一个有着超前的思想意识,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性格,纯真的个性的率真的智者。这确实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八)曹雪芹是在哪里创作《红楼梦》的
    胡适先生认为《红楼梦》写的是曹雪芹自己少年时在南京的繁华生活。笔者觉得胡适先生的"自叙说"和推断较为可信。因为,作为《红楼梦》作者的曹雪芹如果少年时代没有经历曹家在江南的繁华生活,没有对秦淮繁华生活的感性认识,而仅凭家中老年人的口传,是很难在《红楼梦》中准确生动地描绘出贾府繁华生活的,众多的人物、事件。再有,曹雪芹如果在很幼小的时候就经历了自己家族的获罪败落,(有一种说法是曹雪芹在五、六岁时,曹家就被"调取进京治罪")他受到较好的教育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曹雪芹再有才情,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也不会写成这部伟大的作品。有一种论点说:"书中所写的贾府,本来就在北京,作者写宝玉对金陵这块繁华佳丽之地印象模糊,且书中毫无一点写江南实景的地方,正说明雪芹在雍正六年迁回北京时年龄尚小,所写皆为北京之事。"然而,笔者更相信胡适先生的判断。
    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很多地方描写的是江南的南京才有的气候特征。笔者随便举几例来证明。如曹雪芹在:"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中,是这样描写晴雯在五月初五端阳节这天,失手跌拆了扇子骨的:"偏偏晴雯上来换衣裳,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下,将骨子跌折。"五月初五的北京,气候对人来讲是很适宜的,还没有到随手拿着扇子扇凉的程度。而这时在江南素有"火炉"之称的南京,已经如同进入酷夏,相当潮湿闷热了。曹雪芹对这个气候现象的描写,显然是南京才会有的。
    如果说曹雪芹写晴雯跌折了扇子并不能说明是她随手拿着扇子。那么,后面宝玉抢了麝月手中的扇子让晴雯撕的描写,就充分证明了天气已炎热到使人们随手拿着扇子扇凉的程度了:"只见麝月走过来,瞪了一眼,啐道:'少作点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给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作几半子,二人都大笑起来。"
    再有,曹雪芹描写了当天薛蟠请宝玉去吃酒,宝玉晚上回到怡红院:"只见院中早已把乘凉的枕榻设下,榻上有个人睡着。宝玉只当是袭人,一面在榻沿上坐下,一面推他,问道:'疼的好些了?'只见那人翻身起来,说:'何苦又来招我!'宝玉一看,原来不是袭人,却是晴雯。"五月初五的北京,晚上是还是很凉爽的,人们还不可能到为避暑睡在院子里的程度。而这时的南京相当潮湿闷热,人们为避暑,已经较普遍地睡在露天之下了。
    还有,曹雪芹紧接着描写了晴雯告诉宝玉:"……才鸳鸯送了好些果子来,都湃在那水晶缸里呢。叫他们打发你吃不好吗?(三十一回)"这时的北京还不至于热到吃水果都得吃经过凉水湃过的程度。
    曹雪芹通过刘老老二进大观园时的描写也可以证明是南京的景色。刘老老给贾府送了一些枣、倭瓜并些野菜,大观园的众姐妹已经作完菊花诗,天气已到了深秋。贾母带着刘老老参观大观园,来到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一条石子漫的甬路。刘老老让出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走土地。琥珀拉他道:'老老,你上来走,看青苔滑倒了。'刘老老道:'不相干,我们走熟了,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那鞋,别沾了泥。'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脚底下果踩滑了,'咕咚'一交跌倒,众人都拍手大笑(四十回)。"曹雪芹描写潇湘馆的苍苔,显然是江南才有的。如果是深秋的北京,大观园中的众女儿已经作完了菊花诗,这时的天气相当凉爽,地面干燥。即使有苍苔这样的植被,也不至于将人滑倒了。
    这些描写充分证明,曹雪芹描写的正是南京的生活,而绝不是远在北方的北京生活。当然《红楼梦》中,还有很多江南生活细节的描写,读者只要细心看,是不难发现的。
    (九)《红楼梦》叙事时为何会时序跳跃、颠倒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叙事时,不知为何有时出现时间大幅度的跳跃的现象。
    比如:在第二回中,曹雪芹叙述林黛玉"年方五岁","年纪幼小"。"看看一载有余","黛玉之母贾氏夫人一病而亡。"紧接着贾母正派人把黛玉接到贾府。而第三回中,林黛玉到了贾府时,已经是十一二岁的少女了。从五六岁的幼女到十一二岁的少女,中间没有时间的间隔,直接就跨跃了五六个年头,不知为何叙事的时间顺序会出现这样大幅度的跳跃。而且,还不止这一次。
    又如:第三十九回中,刘老老二进荣国府,受到贾母老太太的接见和款待。贾母问:"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老老忙起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第四十七回中,贾母道:"我进了这门子,做重孙媳妇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孙子媳妇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从这两段叙事推算,贾母当时的年龄大约应当是七十二岁。而到了第七十一回,"因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大庆……"贾母从七十二岁到八十岁,时间已经整整过去了八年。而在此之前,曹雪芹的叙事都是按时间的顺序,没有如此长时间跨度的痕迹和交代。而在七十一回里,不知为何贾母突然到了八十岁,着实令人费解。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叙事时,不知为何有时还会出现时间顺序颠倒的现象。
    比如:第二十六回中,薛蟠在自己的生日五月初三那天,用大西瓜、鲜藕、暹罗猪、大鳇鱼宴请宝玉等。而紧接着第二十七回,却又写"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曹雪芹怎么这样不按时间顺序进行叙事?
    又如:第三十回中,"伏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而三十一回,却又写"这日正是端阳佳节。"端阳节是五月初五。节气还远未入伏。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叙事时,为何出现这种时间跨度大,时序颠倒的现象?如果说"闰年闰月" 可以勉强解释时序颠倒的问题。那么,在叙事的时间上出现如此大的跨度又该如何解释?
    是曹雪芹的疏忽?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似乎不会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是曹雪芹的有意设计?这样的设计的目的又是什么?是抄书人文化水平低,不认识曹雪芹的笔迹,抄书时出现了笔误?还是曹雪芹的手稿几经辗转,已经散乱,抄书人抄书时把时序搞颠倒了?总之,这真是一个未解之谜。
    (十)高鹗续书与曹雪芹八十回《红楼梦》的巨大差距
    高鹗续的《红楼梦》八十一至一百二十回的内容,与曹雪芹的一至八十回《红楼梦》相比,无论从艺术魅力还是从思想内涵上均有着巨大的差距。如果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也同高鹗续书一样的艺术水准。那么,广大读者绝不会这样喜爱《红楼梦》;《红楼梦》也绝不会在世上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红楼梦》一定会同很多小说一样默默无闻,自生自灭了。
    然而,高鹗续书能够长期象一条狗尾似地附在曹雪芹《红楼梦》的貂身之上,究其原因,主要是:产生象曹雪芹这样水平的文学艺术大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是有曹雪芹这样水平的文学艺术大师,没有曹雪芹的生活经历,也很难创作出《红楼梦》这样的文学作品;
    笔者认为高鹗续书与曹雪芹的《红楼梦》在艺术魅力上相比主要有以下七个差方面的差距:
    一是:曹雪芹八十回的《红楼梦》,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曲赋并达到空前的水平。特别是在诗词曲赋中隐涵了曹雪芹的思想、见解,隐涵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隐涵了《红楼梦》的主题,这是任何作品都无法与其相比的。另外曹雪芹运用诗词曲赋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也达到了出神入画的水平。
    如对林黛玉的形象、性格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如对王熙凤的形象性格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第三回)"
    背诵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成为广大读者的一种艺术享受和爱好。很多读者就是因为喜爱《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进而喜爱上《红楼梦》的。
    而高鹗续书中,寥寥几首诗词,水平低劣,格调低下,粗俗不堪,有的诗词让人不知要说的是什么,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是:曹雪芹八十回的《红楼梦》,作了大量的人物对话和语言描写。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对话的语言,现场感极强;令读者有身临其境的强烈感受;对话语言活泼生动,人物个性鲜明;有的人物虽然只说了几句话,但其形象、性格已经呼之欲出。甚至有的对话和语言描写,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让今天的读者看来真有相声、小品的艺术效果。如薛蟠调戏柳湘莲,被柳在城外痛打了一顿。贾珍不见了他们两个,让贾蓉去找。
    直找出北门,下桥二里多路,忽见苇坑旁边薛蟠的马拴在那里。众人都道:"好了!有马必有人!"一齐来至马前,只听苇中有人呻吟。大家忙走来一看,只见薛蟠的衣衫零碎,面目肿破,没斗没脸,遍身内外,滚的似个泥母猪一般。贾蓉心内已猜着八九了,忙下马命人搀了起来,笑道:"薛大叔天天调情,今日调到苇子坑里,必定是龙王爷也爱上你风流,要你招附马去,你就碰到龙犄角上了(四十七回)!"
    而高鹗续书中,人物对话呆板、僵硬,了无生气,象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
    三是: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进行了大量的景物、场面的全方位的描写。对大观园景物的描写,对贾府祭宗祠等各种场面的描写,准确生动,既具极强的方位感,又极具动感。
    而高鹗续书中几乎没有这样的精彩描写。
    四是: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其人物的心理描写与大量的对话描写相比,显然较少,但短短几笔,已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准确传神地描绘出来。曹雪芹的笔下,也有心理描写相对较长之处,如宝玉与黛玉因张道士为宝玉提亲心情不好,两人之间发生了口角。曹雪芹有一大段心理描写来表现宝玉黛玉之间的感情纠葛的。然而,这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是极具特色的:
    "原来宝玉自幼生成来的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书僻传,凡远近亲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情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必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
    即如此刻,宝玉的心里想的是:"别人不知道我的心,还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解烦恼,反过来拿这个话堵噎我,可见我心里时时刻刻白有你,你你心里竟没有我了。"宝玉是这个意思,只口里说不出来。那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呢?我就时常提这个'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的是待我重,无毫发私心了,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多玉'的念头。我一提,你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心哄我。"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就立刻因你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知也也罢,只由我的心,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远。"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远了。"
    看官,你道两个人原是一个心,看来,却都是多生了枝叶,将那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了。此皆他二人素昔所存私心,难以备述。
    而高鹗续书中哪里有这样精彩的心理描写?
    五是:曹雪芹八十回的《红楼梦》,一反传统小说紧紧围绕事件刻画人物的写法。而是把相互毫不关联的纷繁的事件、人物串联起来进行描写。叙事风格独特,跳跃感极强,就象影视剧的画面,一幅幅呈现在观众眼前。即使熟读《红楼梦》的人,如果让马上你说出其中某一情节在哪一回,恐怕一时谁也很难准确地说出来。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对松散,正是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如:下面一段描写是在哪一回里?读者恐怕一时难以确定。
    说毕,凤姐见无话,便转身出来,刚至檐下,只见有几个执事的媳妇正等他回事呢;见他出来,都笑:"奶奶今儿回什么事,说了这半天?可别热着罢。"凤姐把袖子挽了几挽,跐着那角门的槛子,笑道:"这里过堂风,倒凉快,吹一吹再走。"又告诉众人道:"你们说我回了这半日的话!太太把二百年的事都想起来问我,难道我不说罢?"又冷笑道:"我从今以后,倒要干几件刻薄事了。抱怨给太太听,我也不怕!糊涂油闷了心的下作娼妇们,别做娘的春梦了!明儿一裹脑子扣的日子还有呢。如今裁了丫头的钱,就抱怨咱们!也不想想自己,也配使三个丫头!"一面骂,一面走了。
    六是: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如童话般的"梦幻"描写。构思奇特,诗情画意,美丽浪漫。如《红楼梦》"缘起"中,对"一僧一道、石头、空空道人"等的描写;如"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的描写;如甄、贾宝玉相会的"梦中梦"描写。
    而高鹗续书中设计的"梦幻"粗俗不堪,生硬血腥。如"病潇湘痴魂惊恶梦"中,林黛玉梦到了自己的父亲让贾雨村来接她回家,嫁给继母的亲戚,林黛玉不肯,来求贾母等人,贾母等人不管。林黛玉打算自杀,又遇到宝玉,宝玉却向她道喜。她说宝玉无情无义,宝玉又拿出刀来往自己胸口上一划,鲜血直流,宝玉又要把心给黛玉瞧。然后,又喊:"我的心没有了,活不得了。"黛玉从恶梦中惊醒,吐了很多血,林黛玉从此病入膏肓。第二天袭人过来说,夜里宝玉也嚷起心疼来,好象刀子割了去似的。
    七是: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否定和反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否定和反对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伦理道德和思想意识。
    而高鹗续书却宣传封建的思想意识和封建的伦理道德。
    特别是高鹗续书中的很多设计,违背了曹雪芹《红楼梦》的原意,大大降低了曹雪芹的《红楼梦》的思想水平。
    如:高鹗笔下的薛蟠在外地打死酒槽儿张三,陷入一场人命官司,被关进监狱。薛姨妈吓坏了,一方面忙向贾府求助,另一方面又赶紧行贿,最终由于向各级官吏行贿,使尽了银子,薛家因此败落。
    高鹗这样设计,忘记了曹雪芹根据自己家族及连络有亲的家族,与封建皇帝有着特殊的关系,曹家及与曹家有亲的几家贵族有向封建帝王密报地方官员言行、社情民意;推荐官员升迁及建议罢免降黜的职责权力,艺术地设计了这个"护官符"。地方官都有一个私单----:"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金如铁。""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薛家受到封建帝王特殊的宠幸,干的是皇家特许的肥差。曹雪芹通过贾雨村的门子之口道破了这个秘密。家族势力如此之大,地方官吏避之不及,谁敢审这样的案子?谁又敢收受薛家的贿赂?冯渊案中的薛家"没事人一般",哪里还用向地方官行贿?
    高鹗忘记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薛蟠喝命下人动手打死冯渊,抢走英莲。扬长而去。一年多没人敢审这个案子。曹雪芹笔下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根本没有理会冯渊案,地方官既没敢审,当然也就无法结案。而贾雨村一上任,就胡乱断了并了结了此案。所以得到贾府的垂青。而高鹗续书中设计的薛蟠打死张三案,薛家因巨额行贿而败落,既违背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完全违背了曹雪芹的原著精神。
    曹雪芹笔下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凤姐知道后,盛怒之下使诡计,让旺儿把张华养起来并唆使张华去有司衙门告贾琏"国孝家孝之中,背旨瞒亲,仗财依势,强逼退亲,停妻再娶。"张华根本不敢去告,凤姐骂他是"癞狗扶不上墙"。让旺儿告诉张华:"便告我们家谋反也没事的。不过是借他一闹大家没脸,若告大了,我这里自然能够平息的。"这简直就成了一场闹剧。在凤姐的一再指使,旺儿一再唆使下,张华才敢去都察院告状,察院也深知原委,才收了赃银三百两。贾珍也给都察院打点了二百两银子。事情就这样平息了(六十八回)。
    曹雪芹设计甄府和甄宝玉的意图是用来影射贾府败落的结局。而高鹗根本没有理解曹雪芹设计甄府和甄宝玉的真实意图。竟然在续书中设计了甄府的甄宝玉在现实中生活中与贾府的贾宝玉会了面。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甄府的人除了甄宝玉的外,没有为任何人取名,在高鹗的续书中,甄府的老爷有了甄应嘉的名字,甄府也蒙圣恩赐还世职,来京后,又被派去海疆,协助安国公征剿贼寇,前来祭奠贾母并托贾府照看随后赶到的家眷。贾政也托甄应嘉到了海疆照看探春。随后,甄、贾宝玉有了一次会面。然而,这次会面,却令贾宝玉大失所望,甄宝玉已经淘汰了少时的那些迂想痴情,说起了"文章经济",又说什么"为忠为孝"不过也是个禄蠹了。王夫人还做保山,把李纨的娘家妹妹李绮许给了甄宝玉。
    高鹗还在续书中写了贾政对人说起了贾雨村贫窘时与甄士隐的交往,这更是荒诞的了,贾雨村惟恐人们知道他贫窘时的情况,寻了那个原葫芦庙中的小沙弥,即在葫芦案中给他出主意的门子一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高鹗不顾这个事实,却让贾政说出了贾雨村的贫窘时与甄士隐交往的情况,这显然是没有理解曹雪芹的创作意图的缘故。高鹗续书中竟然又让贾雨村去总结红楼梦,这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当然高鹗续书中还有许多的破绽,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高鹗续书中,对贾府的"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的描写,则更是荒唐的了。
    然而,高鹗续书为何却能像一条狗尾似的长期附在曹雪芹《红楼梦》的貂身之上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高鹗根据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尽力在续书中按照曹雪芹八十回《红楼梦》中的描写和暗示对贾府的结局进行了补叙,总体来讲是个悲剧。特别是高鹗按照自己对曹雪芹为金陵十二钗写的判词曲词理解,对金陵十二钗的悲剧结局作出似乎合情合理的续写。因而,尽管是一条狗尾巴,因为没有能够替代的佳作问世,所以只能让其长期地续在《红楼梦》的貂身之上。
    曹雪芹为袭人写的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做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高鹗续书中,宝玉中举后不知去向,贾政看到宝玉时,宝玉已成为僧人。邢王两个夫人找了袭人的哥哥花自芳,将袭人嫁给了琪官蒋玉菡。袭人开始想死在贾府,觉得对不起贾府;又想死在家中,到家后,又觉得对不起哥哥;最后,决定到蒋家再作打算,到了蒋家更觉得死在蒋家更对不起蒋玉菡。最后,见到蒋玉菡与宝玉互赠的汗巾,"始信姻缘前定,……弄得个袭人真无死所了。"高鹗续书对袭人结局的设计似乎与曹雪芹的判词较相符合,且对袭人的性格的描述也与曹雪芹的刻画较为吻合。
    曹雪芹为元春写的判词:"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曲词:(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从曹雪芹为元春写的"虎兔相逢大梦归"和"须要退步抽身早"的判词、曲词看,元春的结局绝不会是高鹗续书中的正常因病而逝。元妃"因圣恩隆重,身体发福,……时发痰疾,………偶沾寒气,……勾起旧病,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贾母王夫人奉旨进宫,……已经痰塞口涎不能言语。……因病甍逝,年四十三岁。"
    高鹗对元春的结局的描述,虽然与曹雪芹的判词曲词有很大的差别,但毕竟写了元春的死,也算是完成了元春的悲剧结局。
    曹雪芹为湘云写的曲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中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阔楚云飞。曲词:(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风光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高鹗续书中,湘云出嫁后,她的女婿得了痨病死了,湘云守了寡。
    曹雪芹为迎春写的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獗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曲词(喜冤家)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觑着那,候门艳质同蒲柳,作践得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高鹗续书中,孙绍祖又与迎春闹了一夜,迎春哭了一夜,痰堵住了,孙家不给请大夫。于是,眼睁睁地看着迎春病死了。
    曹雪芹为惜春写的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候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曲词:(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头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高鹗续书中,惜春经过多次的坚持,贾府的管事的女人们终于同意她在自己的家庙里带发修行去了。林黛玉的丫环紫鹃也随着去伏伺她了。
    曹雪芹为凤姐写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曲词:(聪明误)机关算尽太,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凤姐最终病死,贾政扶贾母灵柩回南京安葬时,连同凤姐、林黛玉等人的灵柩一同随去安葬了。
    曹雪芹为巧姐写的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曲词:(留余庆)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高鹗续书中,贾环与贾芸、贾蔷勾结,以藩王要娶王妃为名,实际是要把凤姐的女儿巧姐卖给藩王作丫头。在刘老老的帮助下,巧姐逃了出去。
    曹雪芹为香菱写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曹雪芹设计香菱的悲剧结局应该是薛蟠娶了夏金桂不久,就被夏金桂迫害致死。而高鹗续书却把香菱的结局写成了最终成为薛蟠的正妻,后因难产而死。
    二是高鹗续书虽然从根本上违反了曹雪芹的原著精神,但他还是根据自己对《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理解,对后面的内容进行了一些自主的创作,这些创作也有似乎合情合理之处,这也是高鹗续书之所以能够长期狗尾续貂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高鹗创作了贾政让宝玉第二次入家塾读书,对宝玉进行科举考试的训练;创作了元妃患病,贾母等进宫探望;创作了宝玉参加了科举考试中了举人;创作了林黛玉学琴并小有成绩;创作了贾政有个新来的清客王作梅给宝玉说亲,是邢夫人的亲戚,林黛玉听到消息后开始绝食;创作了宝玉丢失通灵宝玉;创作了王熙凤始提宝玉与宝钗结为"金玉良缘"并施"调包儿"计等等。
    高鹗是否看过《脂砚斋评本石头记》,现在的人们不得而知。因此,高鹗续书中丢失通灵宝玉的写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高鹗可能看到过《脂砚斋评本石头记》,受脂评的启发,对八十回以后的内容进行了续补;二、高鹗没有看到过《脂砚斋评本石头记》,丢失通灵宝玉的写作是纯粹高鹗自己的想象。如果高鹗看到过《脂砚斋评本石头记》,而脂评中还有"甄宝玉送玉"而并非"癞和尚送玉"的评注。高鹗明明知道是"甄宝玉送玉",而再进行"癞和尚送玉"的续写,就有些不可理解了。这或者是高鹗的狡猾之笔。
    高鹗续书中,对丢失通灵宝玉的描写,也并非高鹗有什么新的创造。高鹗进行这样的设计,纯粹是不得不这样做的结果。因为,这样设计可以掩饰自己在诗词曲赋方面与曹雪芹的巨大差距,以高鹗对曹雪芹八十回《红楼梦》的理解,死了一个丫环晴雯,宝玉尚且悲痛万分,写出了长篇巨制的古体诗"芙蓉女儿诔"。而宝玉的红颜知已林黛玉死了,宝玉怎么可能无动于衷?林黛玉死了,宝玉的心灵会产生怎样剧烈的创痛,宝玉又会创作出怎样的诗词曲赋?高鹗知道以自己驾驭诗词曲赋的能力和水平,是无论如何也创作不出曹雪芹那样具有空前艺术魅力的诗词的。高鹗设计丢失了通灵宝玉,让宝玉傻了,既可以遮掩自己在诗词曲赋上的无能。更为进一步实施"调包儿"计,宝玉因丢失了"通灵宝玉",变成丢魂失魄的傻子,这样就好糊弄他了,进而为迷惑读者创造了条件。
    封建专制制度的叛逆曹雪芹经过政治惨变和落魄生活的磨炼,创作了这部否定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朽巨著,遗憾的是,曹雪芹只能将创作意图隐涵在"假语村言"中,只能把主题隐涵在"梦幻"的"片言"只语中,只能为这个悲剧结局搭建一个大的架构,写一个提纲,"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第五回)";只能为《红楼梦》作一个"家业凋零,金银散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设计。这样,也就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思维想象和研究的空间,这也可能就是《红楼梦》研究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吧。高鹗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尽管对宝黛爱情作了悲剧处理,但对《红楼梦》结局的设计,从根本上违背曹雪芹的原意,思想性、艺术性又与曹雪芹的八十回差距太大,而被称为"狗尾续貂",并在很长时期和很大程度上误导了读者、误导了红学研究,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然而,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二百多年来,为《红楼梦》续书的人不少,但成就似乎还没有超过高鹗的。
    最后,笔者再一次要强调的是:要正确解读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必须彻底解放思想,必须打破高鹗续书模式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必须斩断高鹗续书这条拙劣的狗尾。必须重新对《红楼梦》的文本进行全新的理解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红学研究走出多少年来形成的怪圈,才能真正理解曹雪芹,才能彻底破解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