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红楼梦研究 >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得与失


    2010年50集新改编版电视剧《红楼梦》(下文简称2010年版《红楼梦》)正式面世了。这部历经坎坷的电视剧一经公映便立即引起轰动,媒体评论如潮。与1987年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下文简称1987年版《红楼梦》)上演时的热评有所不同,对新版《红楼梦》的评论可谓更广泛、更激烈、更深刻,而且评论者的观点形成了尖锐对立,反映出《红楼梦》改编工作的复杂性。本文仅就2010年版《红楼梦》改编的得与失发表一些看法。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名著,其宏大的结构体制、精深的思想意蕴、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等为其后无数人所敬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出于喜爱和敬仰,许多人殚精竭虑苦心钻研《红楼梦》,二百五十多年来形成了专门的学问,即“红学”。“红学”与《红楼梦》相伴而生,相辅而行,以至于人们谈起《红楼梦》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涉及到红学,将《红楼梦》文本改编成影像声音的电视连续剧更是如此。
    《红楼梦》文本有多种,红学论见更是纷纭复杂,这既为电视连续剧的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坚实的创作基础,为改编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给改编造成困难。这就要求改编者对《红楼梦》和红学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把握,否则是难以承此重任的。
    1 1987年版《红楼梦》的得失
    1987年版《红楼梦》首次将《红楼梦》文本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一方面是适应了当时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当时学术文化繁荣发展,整理挖掘古代文化遗产的民主性精华为新时代服务形成潮流;二是借助了红学家的支持和红学研究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是红学高度发展的时期,红学家们意气风发,思想开放,将《红楼梦》搬上银屏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和愿望。以此为基础和后盾,王扶林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执导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王扶林以对时代和历史负责的态度,与广大红学家密切合作,终于取得成功。1987年版《红楼梦》问世后,受到好评,并且20年连演不衰,这部电视剧作品被红学家和广大观众誉为经典之作。
    《红楼梦》是一部以现实主义为主,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它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被包含在一个由仙界和梦境构成的虚幻外壳中,虚实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而1987年版《红楼梦》大大削弱了文本中虚幻的情境内容,尤其是对文本情境中至关重要的“太虚幻境”没有充分展示,使1987年版《红楼梦》偏离了《红楼梦》文本的基本艺术特征。由于规模限制,也由于强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文本之中许多重要情节没有表现,客观上造成故事情节的不完整,使观众产生心有不足之感。特别是由于受到红学家研究观点的左右,1987年版《红楼梦》在许多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处理上都与广为流行的120回高鹗续本《红楼梦》的描写不同,造成观众的困惑。这些缺欠和不足为以后的重拍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2 2010年版《红楼梦》的成就
    2010年版《红楼梦》基本上遵循了“忠于原著”的改编原则。这部电视作品大体依据广为流行的程伟元刻120回本《红楼梦》的完整结构情节进行改编,与1987年版《红楼梦》去粗取精的“精编”版不同,它展示了《红楼梦》更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更为全面的人物面貌,使人们通过电视剧能更真实地接近《红楼梦》的文本内容,改变了1987年版《红楼梦》情节不完整,人物结局与原著不合的状况,这对《红楼梦》的普及是很有助益的。
    其一,基本体现了原著的思想主题。《红楼梦》的思想极其复杂,除了“色空”观念外,其主要的思想是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贾、王、史、薛四大封建贵族家族的衰败,通过众多青年女子“红颜薄命”的不幸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婚姻爱情的悲剧,揭示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忍,赞颂人类美好善良的情感和品格,表现作者对理想社会和爱情的渴望。《红楼梦》深刻的思想主题和鲜明的爱憎情感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和启迪。这个思想主题在2010年版《红楼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这也就保证了2010年版《红楼梦》神魂未失,主旨犹在,这是改编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
    其二,重大情节场面的展现表现了艺术魄力。《红楼梦》中有许多人物众多、矛盾复杂、宏阔壮观的情节场面,它们是全书结构的重要结点,最能展示人物性格,最能体现《红楼梦》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这些重大情节场面能否处理好是改编成败的关键。1987年版《红楼梦》重大情节场面展现比较成功,相比之下,2010年版《红楼梦》依据原著对重大情节场面也有很好的展示。“黛玉入贾府”、“贾雨村审案”、“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秦可卿出殡”、“贵妃省亲”、“贾政棒打宝玉”、“贾母为凤姐办生日”、“宁国府宗祠祭祖”、“贾琏偷娶尤二姐”、“王夫人抄检大观园”、“贾府被抄”等,或局面宏阔,环境优美,布局道具精致;或情节波澜起伏,局中有局,戏外有戏;或人物比并,各现其姿,各显风貌。这些重要场面情节的处理,确立了2010年版《红楼梦》的基本框架,使“忠于原著”的改编原则基本得以实现。
    其三,细节及心理描写取得较好效果。《红楼梦》的人物心理刻画及情节的细致描写与重大场面情节描写骨肉相连,展现出作品的神韵和特色。《红楼梦》原著的细节描写既多又好,心理刻画既深又细,在银屏画面上充分展示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电视剧借助环境氛围的烘托,并大量采用“旁白”手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例如,宝玉与黛玉共读《西厢》、黛玉倾听《牡丹亭》戏文的情节,剧中采用听曲、表演、旁白相结合的手法,有助于观众理解此时此境黛玉情窦初开时微妙缠绵的少女心态,如果没有旁白点染,观众很难理解得那么深细。再如,妙玉出场,借助旁白介绍她的身世性情,对后来了解她的人品行事很有帮助;黛玉听到宝玉定亲后激烈复杂的心情也借旁白点染以出,收到不错效果。旁白运用的成功,一是文本有非常好的底文,二是导演的灵活运用。旁白的运用,起到了勾连情节、点染氛围、介绍人物、剖析心理等作用。大量运用旁白,是剧情艺术处理的需要,有助于观众的欣赏,不可简单加以否定。
    其四,人物传记展示较为完整。《红楼梦》是立体网状结构,人物思想性格、仪容行事及遭际命运等内容虽分散在各个章回中,但又首尾照应,线索连贯,形成人物传记,这也是《红楼梦》艺术结构的重要特点。2010年版《红楼梦》在展示情节场面时,注意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性。主要人物如宝玉、黛玉、宝钗、凤姐、贾母、鸳鸯、平儿、袭人以及晴雯、紫娟、司棋、金钏等,都线索清楚,首尾照应,形象完整。其中黛玉、凤姐、贾母三人传记尤为精彩,形象真实鲜活。
    其五,基本保持了悲剧的格调。《红楼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言情”之作,而是广泛深刻反映封建社会世态人情的现实主义作品,应属于“世情”剧。它在批判封建末世现实腐败之时,表现了强烈的悲剧美,这是它的基本格调。2010年版《红楼梦》在展示贾府由“萧疏”而至于“败落”的家族悲剧的同时,也展示了贵族青年爱情悲剧,展示了贵族青年女子“红颜薄命”的悲剧,展示了众多女奴命运的悲剧。宝、黛、钗婚姻恋爱的悲剧,晴雯之死,鸳鸯之死,都强烈地震撼人们的情感世界。《红楼梦》的悲剧艺术不是强调个人命运的感伤,而是表现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批判,是悲而不伤的。2010年版《红楼梦》基本再现了原著悲剧的多层次性,保持了原著的情韵格调,使改编没有滑入“戏说”的泥沼。
    3新版《红楼梦》的缺失
    正如人们所担忧的,由于投资方过于看重经济利益,过于强化市场运作,相对弱化对改编工作艺术人员和艺术规律的重视,致使2010年版《红楼梦》的改编工作逐渐出现了负面效应。
    1987年版《红楼梦》改编的宗旨和目的是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服务社会,是把改编名著和造电视剧精品相关联,是作为一项精神文化事业来对待的。20年后提起再次改编《红楼梦》,人们当然是希望创造出一部更精美的《红楼梦》电视剧精品,以弥补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不足和缺憾。
    3.1商业运作所带来的问题
    现今面世的2010年版《红楼梦》显然与人们的期望相去甚远。完全的市场运作,以出资方的制片人为主导,由制片人、导演、红学家和演职人员等组成改编队伍,这种合作方式产生不同的利益需求和思维取向。制片方关心成本和利益,经济利益高于艺术追求;导演注重艺术风格,关心自己的声望名誉;红学家关注《红楼梦》的历史意义和文本价值;演职人员关心自己的前途名望:不同的利益追求和价值取向使《红楼梦》的改编成了各种利益的“大拼盘”。在合作改编的过程中,利益攸关方心中各有一个算盘,各算各的账,于是过度的市场运作的结果扭曲了《红楼梦》改编的初衷,艺术价值让位于市场价值,电视剧的艺术品位被商品属性所取代。
    3.2导演的个人风格破坏了忠于原著的原则
    导演以自己的昆剧情结解悟剧情人物,让小说中贾府里的太太小姐着上戏装,戴上“铜钱”似的头饰,形象类似舞台剧里的“窦娥”、“张倩女”,这种人物造型不仅造成这些女性人物的特征雷同,而且造成与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不和谐,使作品情境变得怪异和被扭曲,损害了作品的和谐之美。《红楼梦》故然有昆曲的影响,但决不能把《红楼梦》中人物形象作舞台昆剧表演的程式化处理。人物造型设计,违背了“忠于原著”的原则,严重损害了2010年版《红楼梦》的艺术性。
    3.3场面情节处理方面存在偏差
    场面情节处理方面的问题甚多,许多论者都有涉及,故不赘言,仅谈一下关于“太虚幻境”的处理。“太虚幻境”是《红楼梦》中十分重要的艺术情境,是《红楼梦》浪漫主义艺术方法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贾府的命运和贾宝玉的性格命运。其中的警幻仙子是贾宝玉的人生导师和性启蒙者,她在梦幻的境界对贾宝玉作家族命运和红颜薄命的暗示,作性意识和性行为的指导,使贾宝玉的人生发生重大变化,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里的经历都与现实中他的性格命运密切相关。这一情境情节在1987年版《红楼梦》中没有展示,是个巨大缺憾,2010年版《红楼梦》把它补拍上,是一件好事。但令人遗憾是这个重要的情境情节却被误读了。太虚幻境本是幽美的仙界和情场,却被颠覆成了鬼魂狰狞的“冥府”,警幻仙子与可卿仙女本是两个仙女,警幻仙子与贾蓉之妻秦可卿更非一体,剧中却让同一个演员饰演秦可卿和警幻仙子两个人物,而且一样的妆扮,这对不十分熟悉《红楼梦》的人来说,极易造成认识和理解的混乱。2010年版《红楼梦》把太虚幻境拍成了迷离惝恍的仙鬼混杂的世界,却没能揭示它的真正意义。
    《红楼梦》的再改编是一项系统工程,复杂而艰巨,2010年版《红楼梦》改编有得有失,得者归结在成就了一部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并且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轰动;失者在新版《红楼梦》问题不少,令广大观众大失所望,甚至引来“恶评如潮”[1]。相比之下,1987年版《红楼梦》精而不全,2010年版《红楼梦》全而不精,可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参考文献:
    [1] 卢荻秋.资本强权与学术霸权挤压出的《红楼梦》[N].中国青年报,2010-09-14(18).
    作者简介:王湘(1967-),女,吉林通化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刘孝严(1942-),男,吉林白城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原载:《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原载:《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