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红楼梦研究 >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飞燕”指林黛玉,代表明朝;“残红”即“怡红院”之“怡(遗)红”,指末世之朱明,包括北京朱明末世(主要指崇祯朝)和南明;所谓“飞燕泣残红”即为末世朱明而悲泣。《葬花吟》是一首北京朱明的挽歌,也是一首南明的谶诗。
    从第二十三回起,作者就为《葬花吟》大做铺垫。第二十三回之“黛玉葬花”是《葬花吟》的前奏,《葬花图》里有“落红成阵”,有“花锄”、“花囊”、“花帚”和“花冢”,宝玉之“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又赋予了“埋香冢”另一层含义。《西厢记》和《牡丹亭》则点出了《葬花吟》的时代背景。第二十四回贾芸谋差事、第二十五回贾芸看守宝玉、第二十六回贾芸进怡红院,指崇祯帝在阉党乱政、农民起义、后金伐明的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明朝出现了一番中兴的景象。其间又穿插着“吃茶”的线索,“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无疑”,于是黛玉忘情地叹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则忘形地冲口而出:“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不料形势却急转直下,第二十六回薛蟠之“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标志着清朝入主北京,南明建立,北京朱明则已“红消香断”。(详解见第十六回“凤藻宫”、第二十六回“薛蟠生日”)林黛玉独立于怡红院外墙角边、花阴下,“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黛玉悲歌”是《葬花吟》的彩排。
    本回第二十七回实际上是第二十六回,指“秦二十六年”,本回又是“四月二十六日”,即“史曰二十六耳”,是宝玉(传国玺)的生日。探春对宝玉说:“我还象上回的鞋作一双你穿。”“鞋”在这里是生日礼物,比如第六十二回“又值宝玉生日”,王子腾的礼物中就有“鞋袜”。探春即南明隆武帝和郑成功,代表南明。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张道士道:“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遮天大王”即宝玉(传国玺),“四月二十六日”即宝玉的圣诞。(详解见“红楼入门之四”、第五十六回“兴利除弊”)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颻,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饯花辰”,南朝梁代崔灵思《三礼义宗》:“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但史书古籍上并没有关于“饯花辰”的详细记载,故脂砚道:“饯花辰不论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致生趣耳。”又道:“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
    但此处之“饯花辰”实际上是“花朝节”。“花朝节”又称百花节,《中国风俗通史》:“农历二月二十二(有的地方为二月初三或者二月十五)传为花王生日,民间幽人韵士,不仅赋诗唱和,而且赏花、饮花朝酒、聚宴。”“花朝节”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历代都有“过花朝”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在各地的风俗记载上,“花朝”也被称为“踏青节”、“挑菜节”、“春会节”或者“百花仙子节”等等。在苏州的地方志书中,《清嘉录》记载道:“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彩缯黏于花枝上,谓之赏红。虎丘花神庙击牺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吴郡岁华纪丽》道:“吴俗以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是日闺中女郎扑蜨会,并效崔元微护百花避风姨故事,剪五色彩缯,系花枝上为彩幡,谓之赏红。虎丘花农争于花神庙陈牺献乐,以祝神诞,谓之花朝。”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苏州的花朝节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赏红”、“扑蜨会”等。本回中将“轿马”和“干旄旌幢”用彩线系在树上花上,即“赏红”;“宝钗扑蝶”即“扑蜨”(“蜨”同“蝶”)。(石云生庄菁:《红楼梦》中的“饯花辰”之谜——“饯花辰”与江南“花朝节”)
    《红楼梦》中的“饯花辰”,还有一处也仿自苏州“花朝节”,即第二十九回之“清虚观打醮”。第二十八回元妃“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第二十九回“五月初一日”,荣国府几乎倾巢而出,前往清虚观游玩、看戏。所谓“清虚观唱戏献供”,其实即“花朝节”之“花神庙陈牺献乐”。
    作者为什么将同属于“花朝节”的庆祝活动,分别安排在四月二十六日和五月初一日呢?这关键在于“原来这日(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这一句。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一日是公历1644年6月5日,这日15点50分53秒“交芒种节”,与农历未时(下午1点至3点)只差50分53秒(古今计算有误差)。所以“未时交芒种节”之日,实际上是五月初一日。那么“这日(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一句,等于是将“四月二十六日”和“五月初一日”合为一天了。元妃“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所谓“清虚观打醮”即“花朝节”,亦即本回之“饯花辰”,而“饯花辰”只指“交芒种节的这日(五月初一日)”,所以这里等于也将五月“初一到初三”合为一天了。那么“这日未时交芒种节”一句,也就是将“四月二十六日”与“五月初三日”合为一天了。其实第二十六回薛蟠之“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早已将“五月初三日”与次日之“四月二十六日”合二为一了。所以“四月二十六日”即“五月初三日”。这就为“四月二十六日”之《葬花吟》确定了一个历史时间,即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日。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日,是明清历史的转折点。这一日是“薛蟠生日”,指清朝入主北京,翻开了清朝历史的新一页;这一日还是“贾政生日”,指南明建立;北京朱明则从此失去了“传国玺”(宝玉),走进了历史。
    苏州花朝节“以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这一日也是林黛玉和袭人的生日,说明林黛玉和袭人也是“百花”之一。(见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其他红楼女儿也一样,各自都有一种花相配。如第六十三回“占花名”,宝钗为牡丹,黛玉为芙蓉,湘云为海棠,探春为红杏,李纨为老梅,香菱为并蒂花,袭人为桃花,麝月为荼縻花……宝玉则旧号“绛洞花王”(第三十七回),“花王”即花神。所以本回“四月二十六日(五月初三)”之“花朝”,既为“百花”庆祝生日,也为宝玉(花王和传国玺)庆祝生日。而本回之“饯花”,则指“黛玉葬花”。在“满园里绣带飘颻,花枝招展”的“花朝节”,林黛玉独自一人在花冢“葬花”,并哭出了一首《葬花吟》,为“退位”之宝玉(花王和传国玺)饯行。
    宝钗代表清朝,探春代表南明,黛玉代表明朝。“五月初三日(四月二十六日)”是“花朝节”,满园女儿为宝玉(花王和传国玺)祝贺圣诞,又分别为“新清朝”和南明的诞生而庆贺。“宝钗扑蝶”,是为“新清朝”的诞生而庆祝;“探春送鞋”,则是为南明的建立而祝贺。 “五月初三日(四月二十六日)”又是“饯花辰”,“黛玉葬花”,为“红消香断”的北京朱明唱一首挽歌,为“退位”之“花神”(宝玉)践行,为北京朱明所失之传国玺(宝玉)践行;同时,也为南明和清朝之“饯花辰”埋下了伏笔。这就是作者将“四月二十六日”和“五月初三日”合二为一的原因,也是作者将“饯花辰”与“花朝节”同时写在本回即第二十七回的原因。
    本回还为《葬花吟》预备好了“燕子”和“杜鹃”。黛玉对紫鹃道:“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这里“燕子”有了,而“杜鹃”即紫鹃。第三回:“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雪雁”即“削燕”,指建文帝削藩,“燕”即燕王朱棣。贾母认为“一团孩气”的建文帝效仿古人(西汉文帝景帝)“削藩”是“鹦鹉学舌”,于是将“鹦哥”给了黛玉。黛玉则改“鹦哥”为“紫鹃”,说削藩失败的建文帝是泣血的杜鹃。第八回“紫鹃”第一次出现,脂砚道:“鹦哥改名也。”杜鹃又名子规、布谷鸟、杜宇,传说杜宇称帝于蜀,号曰望帝,后被迫禅位,国亡身死,魂化杜鹃,哀声啼叫。后用“望帝啼鹃”比喻冤魂的悲鸣;用“杜鹃啼血、子规啼血”等指杜鹃鸟的哀鸣并表哀怨、愁思之意。
    《葬花吟》在诗体上属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明代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王朝之兴亡,有如春来春去,令人“半怜半恼”,“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又如花开花落,“花开易见落难寻”;“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又如人在人亡,“闺中女儿惜春暮”,“明年闺中知有谁?”
    王朝一旦灭亡,燕子无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只要明年“花发可啄”,不管“人去梁空巢也倾”;杜鹃啼血,亡国者哀怨悲泣,“洒上空枝见血痕”,但“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黛玉悲歌,为花落?为鸟飞?乃为北京朱明之亡也。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比喻忠义殉国强于失节求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此为南明之谶。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本回之“春尽”指芒种节(“饯花辰”)。永历十六年(1662)四月二十日交芒种节,四月二十五日永历帝被缢杀于昆明,南明亡。
    第二十八回宝玉听完《葬花吟》,“不觉恸倒山坡之上”。“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 
    林黛玉代表明朝,薛宝钗代表清朝,香菱代表南明,袭人代表明清历史人物……黛玉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到那时,宝玉(传国玺)又何属?江山又何姓?“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葬花吟》便是一首两千多年来不断重复着的朝代交替之际的末世悲歌。“逃大造,出尘网”,指“遁入空门”,这又归结到了《石头记》的“无君”思想。宝玉(传国玺)只有“悬崖撒手”,才能从“这段悲伤”(末世悲歌)中解脱。(见第二十二回“宝玉悟禅机”)“大造”,佛教指佛法无边,能造大千世界。“解释”,解脱。“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脂砚道:“二句作禅语参。”这是对宝玉听《葬花吟》的总结,即所谓“鸟声花影得仙机”。脂砚道:“一大篇《葬花吟》却如此收拾,真好机思笔仗,令人焉的不叫绝称奇!”
    

    
     相关文章
    
    
    “衔玉之宝玉”即传国玉玺
    《红楼梦》作者不可能是“曹雪芹”
    红楼”亦“青楼”
    《红楼梦》作者是万斯同、钱名世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
    《石头记》解读方法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戚蓼生序》译注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说明
    《石头记》“还泪”真相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