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名家与书 >

王小鹰:“我一直就在生活中”


    《你为谁辩护》《长街行》的作者王小鹰——“我一直就在生活中” 
    年逾花甲的王小鹰端坐着,细细聊着自己的写作,淡雅从容,正应着时下一句话——平静的人,心中自有山水。
    从197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到今天,世易时移、时代变迁,王小鹰心中的山水始终在。“当时尚的审美跟我个人的审美发生冲突时,我永远只坚持自己的审美,否则作家拿出来的东西就不是你自己的。作为写作者,我一直就在生活中。”
    2009年,王小鹰花5年时间、潜心创作的上下卷60万字长篇小说《长街行》正式付梓。
    《长街行》以一条小街的历史变迁、改造发展为线索,通过叙述这条街上的女人许飞红悲欢离合的一生,全景式展现了小街上生活成长起来的几代人曲折动荡的生活轨迹和命运遭际。
    《长街行》的引子,早已埋藏在王小鹰的心中。“地段、街区的不同,会造成文化的差异和冲突,这不仅是街区的变化,更是阶层、人心的变化,这个题目,构思过程非常漫长。”生活中,愈来愈多的人物、事件、素材点点滴滴积淀已久,等待有一根线将它们串起来。直到有一天,王小鹰找到了想写的那条街——她家附近的法华镇路。
    这是一部“磨”出来的作品。王小鹰以苏东坡的“非人磨墨墨磨人”来形容。从酝酿、动笔到完稿,《长街行》的打磨过程,就是不断反复深入生活的过程。这样寂寞甚至有些枯燥的事情,王小鹰乐在其中,“必须到生活中去增加下笔的质感。”
    “我的每一部长篇,都先是生活启示了我。”在王小鹰看来,作品的每一点细节都会相互串联,自己在生活中所体会的所有故事,都会像熠熠生辉的珍珠,“像河水一样,每一滴水都是有用的,源源不断、毫无痕迹地流淌,最终汇集成河,这是我写作时想要追求的感觉。”
    评论界认为,《长街行》探索了城市的变化发展与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心灵嬗变之间微妙的关系,挖掘出上海独特的文化积淀,写出了小弄堂里的大乾坤和都市生活的哲理。作品获得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扎扎实实深入生活,不断从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王小鹰向来如此。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小鹰创作长篇小说《你为谁辩护》,为了体验律师办案生活,就去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兼职律师。她两年里跟办了23个案件,跟着师父去监狱会见当事人,在临时法庭做过书记员,还从政法学院借来刑法、民法的书自学。“法庭上的每句对话都记录下来,比速记员都记得仔细。”
    那正是王小鹰当专业作家之初的迷惘期,“当时一下子觉得自己与生活隔层了,很惶惑。”但当《你为谁辩护》最终完成时,王小鹰也自觉找到了通往生活的路。从此,她养成了习惯,有时听到一句什么话或一件有趣的事,就会随手记在小纸片上,半夜想到什么事情,也会赶着记下来。时至今日,她仍能随手从提包中拿出自己的速记本,上面密密麻麻都是生活的细节、灵感的片段,晚上回家,再把当天所记录的重新撰抄到素材本上。多年写作中,王小鹰的素材本,足有30多本。
    王小鹰的作品,几乎全部脱胎于生活。相比现当代文学创作五花八门的流派与思潮,王小鹰所坚持的,一直是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她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用她认为最朴素的文学方式表述生活。
    事实上,王小鹰自己本身过的就是平民生活,做家务,跑菜市场,弄堂里收垃圾的阿姨都会跟她讲自家的事。王小鹰说,“改革开放这30多年,国家发生的变化太大了。”这几乎每天都会带给她情感的冲击,促成灵感的迸发。“一定要感谢生活,生活每天给作家提供鲜活的素材,关键是作家有没有敏感度去抓住它,这考量着每一个作家的情感、思想、境界。”王小鹰说。(记者 曹玲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