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京:著书的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25 光明日报 严红枫叶辉 参加讨论
著书的故事——记穷十年之功为《资治通鉴》写“续纪”的吴海京 “十年时间,我虽然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投入其中,但我似乎活了一千年。” ——吴海京 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完成了名垂青史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在浙江省诸暨市,一个非史学专业的年轻人,穷十年之功,七易其稿,用文言文完成了400余万字的《资治通鉴续纪》。 盛夏7月,记者在诸暨市文广新局采访。该局局长金海炯指着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三大册《资治通鉴续纪》对记者说:“且不论书的学术价值如何,在世风浮躁的今天,10年业余时间足不出户,潜心写作,完成了中国史学上这样一部奇书,有几个人能做到?” 这部奇书的作者就是吴海京。 《资治通鉴》后的千年缺憾 《资治通鉴》是一部划时代的编年体史书,清代学者王鸣盛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这部300万字的巨著,毛泽东生前一直摆放床头,曾经通读17遍。 吴海京也痴迷《资治通鉴》,大学没毕业,他已通读了10遍。 吴海京1977年出生在诸暨市陈宅镇一个山村。诸暨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这方灵山秀水曾孕育过元代大画家王冕,诗坛领袖杨维桢,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陈洪绶等俊杰。他所在的陈宅镇一直传诵着先祖“延陵季札”的事迹:据《史记》记载,季札是吴国贤公子,父亲、兄弟都想将王位传给他,但季札不愿为王,逃至此隐居,后就成了诸暨、东阳地区吴氏的祖先。 吴海京对历史的兴趣自幼俱来。其父是“文革”下放农村的中专生,吴海京幼时常听父亲讲历史故事,许多故事是在和父亲一起劳作时听到的。玉米收获季节,晚上一家人围着箩筐搓玉米,父亲给他们的奖赏便是讲故事,精彩的故事使劳作成为精神享受的过程。潜移默化中,吴海京幼小的心灵已播下钟情史学的种子。 吴海京小学时就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初中看《史记》《左传》《战国策》;高中开始阅读《资治通鉴》。嗜书使他把所有零花钱都用在购书上。他上高中时,哥哥上大学,弟弟上初中,父母打工供养他们。他每月的零用钱是20元。为买书,他从不在食堂买菜,一大缸干菜吃一个星期。日积月累,高中时他就买了整整一箱书。 1996年考上西南政法大学,他仍心系史学。上大学时每学期生活费增至1000元,一部《二十四史》就花去了他半学期的生活费,他只能靠勤工俭学维持生活。这套繁体竖排无标点的《二十四史》成为他的最爱,一有空他就潜心苦读。寝室熄灯后,他打着手电筒、点上蜡烛继续读。 在同学眼里,他是一个怪人。 吴海京实在太喜欢文言文了。他不但喜读,还经常用文言文写作。 在史学专著中,《资治通鉴》是吴海京最喜欢的书。然而自谓“读温公通鉴十余遍不厌”的他,每看到《资治通鉴》的结尾,就会因该书只记载到五代而深感遗憾。《史记》之后有《汉书》《后汉书》,而《资治通鉴》之后的续作虽有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清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夏燮的《明通鉴》,但这些续作记载繁冗,史料缺失,缺乏考证,可读性差,无一能传承《资治通鉴》之神韵。 由宋及清近千年历史无一部好的系统编年体史书,这是司马光之后的千年孤独!是《资治通鉴》之后的千年遗憾! 一个小人物的史学梦 2000年,吴海京大学毕业,先在上海当了两年律师,因仍心系史学,他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回乡考入诸暨市政法委成为一名普通干部。 生活安定下来后,他把所有业余精力投入到史学上。在继续研读《宋史》《辽史》《金史》之余,他将所读内容按《资治通鉴》的风格进行摘抄和归纳。当他翻阅已有一定规模的读书笔记时,突然萌发一个念头:可否按《资治通鉴》的体例和风格,编写一部《资治通鉴》续作? 此念一出,连他自己也吓了一跳。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前后有两朝皇帝支持,不但为其专门设置书局,还给他配备了5名助手。司马光自称“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资治通鉴》续作当属国家工程,凭一己之力,还是业余,这岂非痴人说梦? 然此念既萌,从此便在他脑海中盘桓不去。 2003年春节,爆竹声声,26岁的吴海京终于按捺不住,他躲进书斋,决心踵武前贤:“温国公先生,我追随你来了!” 从此,吴海京下班回家,晚饭后即泡上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摊开书本,打开电脑,敲击键盘。每天写多少不作硬性要求,晚上11点准时结束,保证不影响次日工作。 吴海京写书的事传出后,有人不解,有人质疑,有人讽刺,有人支持。父亲吴生贤对他说:“大丈夫一生,立德、立功、立言,既然德、功不能立,就当立言。”在上海工作的哥哥吴海东鼓励他:“为社会、为后人做有意义的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深受中国知识分子传统影响,处江湖之远仍位卑未敢忘忧国,吴海京效法先贤,“为往圣继绝学”。 但要完成既定的目标并不容易。诸暨毕竟不是大城市,查找资料十分不便。 1997年翻阅《元史》,吴海京发现其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后获知民国初年柯绍忞的《新元史》弥补了《元史》不足,便到处寻觅此书。2000年在浙江省高级法院实习时,一日下班后在一家私人书店里吴海京突然看到一套海南出版社新出的《二十六史》,马上翻阅,《新元史》赫然在列,他马上买下。柯绍忞深感《元史》不佳,而以一人之力重编《新元史》。这为他日后续写《资治通鉴》提供了勇气。 为了寻找翦伯赞编写的《中外历史年表》,他“众里寻他千百度”。此书是上世纪50年代出版,现早已踪迹难觅。2005年10月,他到上海出差,在一个路边旧书摊上竟觅得此书。后来在写书过程中,此书一直摆在案头,帮了大忙。 就这样日积月累,他占有的史料越来越多。 为伊消得人憔悴 《资治通鉴续纪》从宋建隆元年开始,中间跨越辽、金、蒙元、明、清诸朝。吴海京以正史为基本参照,以各类实录、通鉴、本末为辅,对照并采纳一些野稗杂抄,同时借鉴近现代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补正史之不足,对各朝的政治、军事、经济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系统详尽的记载。 编写工作枯燥繁杂,但吴海京却觉得有滋有味。寒来暑往,他默默工作着。青灯照壁,冷雨敲窗,他却感到春风拂柳,超脱于世俗之外,感到自己已穿越时空,与历史交融,与圣贤对话:写到司马光放弃位高权重的枢密副使,以垂老之年隐居洛阳,潜心编撰《资治通鉴》,他似乎感觉自己当时就在司马光身边,把酒论史,笑语弥空;写到岳飞进兵朱仙镇,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将其召还,他似乎看到了万千中原百姓“哭声震野”的场景,不禁为之唏嘘;写到明孝宗以六岁之龄初次认父,胎发未剪,“发披地,走投上怀”,他流下怜爱之泪;写到南明遗臣瞿式耜拒绝降清,慷慨赴义,他潸然泪下;写到康熙之世,君明臣贤,“士敦诗礼,民安耕凿”,他悠然神往…… 吴海京很认真,他不愿因写书而耽误工作,所以他写书全是在业余时间进行。一个人业余时间难免有交往应酬,若参与,就会占用写作时间。吴海京推掉所有应酬。渐渐地,他远离了社交圈,沉浸在书斋里,成了一个孤独的人。 即使这样,时间仍需像牙膏那样挤。起初,吴海京会把正在写的那部分稿子打印出来带在身边,一有空就拿出来阅读修改。后来有了笔记本电脑,他随身携带,一有空就打开来写。他还备有便笺,脑子里的灵光一闪,对某个问题的突然领悟,来不及打开电脑,就在便笺上记下。 从2003年春至2009年7月,400余万字的初稿完成。 接着,吴海京开始修改书稿。在初稿搜集史料的基础上,二稿重点是考证、分析、辨别,同时前后对照,系统撰写。吴海京治史甚严,引用史料尽量详尽,坚持字字有出处。二稿工作量虽没有初稿大,但要求远甚于初稿。为考证一个人名,为将某一段历史叙述得更清楚、更准确,他翻藏书,查资料,在浩繁的史料中爬罗剔抉,反复推敲论证。 2011年10月,二稿修改完成。接着,三稿对文字语言的加工又开始了。随后又进行第四、第五稿…… 书稿完成后,校对是很费劲很枯燥的事,要逐字逐句地对着看,时间一长,头昏目眩。找人帮忙吧,当地实在无法找到既擅文言又懂历史的人。无奈,400余万字的稿子只能自己一遍遍校对。在校第四、第五稿时,他总是拿出一卷先看一遍,然后再从头开始校对。全稿校完,再通览一遍。2012年校第七稿,此时已到最后阶段,他夜以继日,每天校到深夜。休息时抬头看窗外的路灯,竟是一团团烟火,繁星乱闪。 “那段时间,我一直不断地掉头发。”他对记者说。 踽踽独行于自己的世界,当吴海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生活、家庭却离他越来越远。由于太专注于写作,他无暇顾及家务,无法顾及妻子,夫妻之间缺少交流。当他意识到时为时已晚:2012年,妻子带着女儿,与他离婚了。 他不怨妻子。相遇、相识、相爱,最终却是分离,吴海京对妻子和女儿的愧疚永远是心头的痛。 2012年岁末,第七稿完成。至此,这部鸿篇巨制全部完成。此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时之得失,系统记载了自宋建隆元年至清宣统三年间952年历史中的军事、政治、经济等重要活动和重大事件,这是《资治通鉴》之后规模空前的一部史学巨著,此书使我国自战国至清末2000年历史得以贯通。 从25岁到35岁,为使《资治通鉴》走出千年孤独,吴海京用了整整10年时间,付出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没有市场价值”的奇书 吴海京的家是一个书的世界,书架上,桌上,床头,堆满了《清史稿》《史集》《中国史稿地图集》《百子全书》《多桑蒙古史》等木刻版、线装版、现代版古籍史料,还不包括他从网上下载的从宋至清的史书、纪事本末、历史年表、人物传记、历史演义、明清两朝实录,以及《国榷》《国史考异》《大学衍义》等史料。许多书和资料都被他翻破,不少页码都用透明胶粘住。 吴海京告诉记者,书稿完成后,他先后投给几家文史出版社,均无回音。 是此书没有价值?显然不是。出版社的回答是:书太专业,没有市场。 没有市场,赚不了钱,哪家出版社愿做赔本买卖呢? 无奈,吴海京决定自费出版。 经了解,出版这部书需要10多万元。 对吴海京来说,这是一笔巨款。工作十多年,他把自己积攒的钱全花在了购买书籍、搜集资料上。而离婚后他已背下债务。 无钱出版,十年辛苦的结果就是一堆废纸! “书一定要出!”吴海京所在单位诸暨市政法委副书记杨永水说,“小吴,你做的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不用担心,费用我们一起想办法。” 诸暨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郭浩良表示,无论这部书质量如何,单就其精神已属难能可贵,一定要支持! 诸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元清听说吴海京的事迹后非常感动。他说,一个年轻的公务员,不图安逸,不受利诱,耐得住寂寞,穷十年之力,终成《资治通鉴续纪》。这种钻研精神、坚守精神、担当精神,值得学习和倡导。 市委宣传部资助他5万元。 “奇人奇书啊!这样的年轻人太不容易了!”浙江东方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经理王澍深为感动,拿出3万元资助。 吴海京老家陈宅镇也伸出援手给予支持。 吴海京通过网络找到北京点击成金文化传播公司经理吴光利,吴光利将此书推荐给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马合省。马合省读罢,认为此书很有价值,在他的推动下,《资治通鉴续纪》于今年初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册,338卷,430万字。 为完成这部史学奇书,吴海京付出的代价难以想象。 “十年时间,我虽然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投入其中,但我似乎活了一千年。用十年换千年,值得!我无怨无悔!”吴海京说。(记者 严红枫 叶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任溶溶:“天造地设顽童心”
- 下一篇:栾贵明与中国古典数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