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站在国徽前,致敬张仃先生


    
    “向设计致敬——中国设计艺术学科创始人艺术研究系列之张仃”展的“新中国形象设计”展厅
    
    右起:张仃与关山月
    今天,“向设计致敬——中国设计艺术学科创始人艺术研究系列之张仃”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圆满落幕。
    今年是著名艺术家张仃诞辰一百周年,关山月美术馆以“新中国设计大师系列展”首展的方式,致敬这位为新中国设计事业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艺术家。改革开放之初,张仃曾多次来深圳写生创作,参加深圳举办的重要艺术展览及美术节等活动,对于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并对深圳的文化建设给予过很多中肯的指点。
    张仃博学多才,在近80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涉猎领域广泛,是一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门类中均有建树的美术家。本次展览分六大板块,包括“新中国形象设计”“新中国邮票新风”“漫画界的一座金矿”“毕加索加城隍庙(彩墨及装饰绘画)”“山水画革新与创作”“墙梦(壁画与动画创作)”,从多个方面展现了张仃的艺术成就。
    参与“包装”新中国
    一进关山月美术馆,大红色的“新中国形象设计”展厅分外醒目。中央悬挂了庄严的国徽,两边还挂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会徽、共青团团徽……
    1949年7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公开发布《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对国徽的设计提出三点要求:一,中国特征;二,政权特征;三,形式庄严富丽。在当时成立的两个设计国徽的专家小组中,一个是以林徽因为首的清华大学营建系专家小组,另一个则是以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专家小组。红色齿轮,金色嘉禾,齿轮嘉禾下方结以红带、天安门,这些我们熟悉的国徽元素,均出自张仃的设计思路。
    除我们熟悉的国徽之外,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会徽、共青团团徽,开国大典活动,中南海怀仁堂和勤政殿,从1951年到1959年间在欧洲举办的各种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总设计师,都是张仃。虽然张仃自己非常低调沉默,但历史的影像铭刻了他的这些作品。“一句话,没有张仃的存在,一部新中国的实用艺术史根本无从写起。”在此次展览的总策展人王鲁湘看来,张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以他特殊的才华积极参与“包装”了新中国。
    鸡年生肖邮票风骨凛然
    2017年恰逢鸡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1981年发行的第一轮生肖邮票,即《辛酉年》特种邮票中的雄鸡,就是出自张仃之手。在这张如玻璃镶嵌画的邮票中,张仃采用了他惯用的装饰画法,通过各种颜色的色块组合,展现了一只昂首啼鸣、英姿勃发的雄鸡。雄鸡的羽毛根根如刀似剑,鸡冠直挺像喷出的火焰,鸡爪俨然是两柄钢叉,一副凛凛不可侵犯的模样。
    这张画能作为《辛酉年》邮票的主图,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当初邮票设计局向张仃约鸡的画稿,是因为张仃绘有许多艺术品质都很高的鸡画,任意挑选一张皆可成为邮票图,1959年发行的《剪纸》邮票,其中一枚就采用了他的鸡画。可是张仃取出的却是一张皱巴巴的旧画。原来,这是当年一张失而复得、值得纪念的画作,张仃希望将这张画作为《辛酉年》生肖邮票图,以示中华民族决不低头的不屈精神。同时,张仃认为,鸡是克毒的家禽,因为鸡吃蜈蚣,在端午节,老百姓会将鸡消灭五毒的画贴在灶头上,希望毒虫全部被鸡杀灭。所以,贺年的公鸡就应该这样威武雄壮,它将保佑老百姓平安过年。邮票设计局的同事听了张仃的这个故事和这番解释后,欣然采纳。于是,这只铁骨铮铮的大公鸡就出现在《辛酉年》邮票上,并成为了经典。
    一生痴迷书法,晚年与书法为伴
    书法是张仃一生痴迷的艺术活动。幼年的张仃就已展现出超凡的书法天赋。他年少时曾认真临习过《张迁碑》,深得其中朴拙、刚劲、沉稳的韵味。新中国成立后,他时常临习《石鼓文》,对有篆学丰碑之称的吴昌硕书法进行认真研究,最后形成了既有金文之遒丽、又有秦篆之匀整的书法面貌。
    2003年3月,张仃在获得文化部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后毅然撂下画笔,只以毛笔书法自娱。其实,在此之前,他就曾封过笔。据王鲁湘回忆,张仃晚年身体不好,尤其是脑部长了肿瘤,无法手术,医生一再警告他不许出去写生。然而为了艺术,张仃不顾医生的警告,多次进行写生创作。
    1997年,王鲁湘随从80岁高龄的张仃到祁连山、河西走廊、陇西等地写生,行程长达1万公里。回来以后,张仃画了一批好作品,如《松鸣岩》《马蹄寺河谷》《腾格里沙漠》等。但是,天坛医院的医生对张仃提出了严重警告,甚至直接“禁足”。自此,张仃便像个孩子一样,赌气不再画画。这次死亡危机折磨了他两年多,期间一直精神不佳。
    2001年左右,在王鲁湘等朋友的劝谏下,张仃开始依据以前的速写稿画四尺三开的小画,画了几百张,2002年才彻底封笔。但张仃并没有停止艺术的探索,自此转向了书法,直到2010年去世前,他仍然笔耕不辍,悉心探究,将绘画章法、点线运用、焦墨意味,融入书法创作中,使其作品达到润燥相济、无心自达、劲健隽永的境界。(罗婉/文 刘忆斯/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