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圣:大学里怎么读书(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5:11:09 中国青年报 杨玉圣 参加讨论
在大学里,分数的意义已经不再像在中学里那样是学生的“命根子”了。为分数而学习的大学生,一定是舍弃了博览群书的取向、自由探索的过程,基本上是围绕着教材、讲义或者教室打转转。这样,与其说是读大学,不如说是读高四、高五、高六、高七。尤其在综合性大学还不会读书的话,大学算是白读了。 作为家长,同时也是身为有25年教龄的大学老师,我从未在分数上要求过杨肯。从大一一个学年的情况看,除了必修课和自己本专业的课外,杨肯还选修了王希教授、阎步克教授等主讲的历史类课程,并旁听了贺卫方教授的课,这使我感到特别欣慰。尽管作为文科生在“高等数学”这门头痛的必修课上仅得了可怜的70分,但杨肯仍然在选修课、专业课上成绩优异,一个学年下来,在“牛人”济济的北大法学院160位同学中,排在60名左右。我觉得,这已经相当不错了。何况,在过去的一年,杨肯还一直主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摄影,拍片,策划,剪辑,导演,设计,并在《中国青年报》、《散文百家》和《律师文摘》上发表了3篇习作。凡此种种,可能比高分数更有意义。 当然,这还只是一个大一新生作为学徒的学步。大学4年,貌似很长,实际上,很短。尤其是“毕业季”的大四,大约是最“不靠谱”的一年:除了毕业论文、各色聚会外,或考研,或找工作,或联系出国,无论是校园还是内心,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 因此,大二可能是4年大学生活中最自在的两个学期:度过了大一新生的好奇与兴奋,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的环境、节奏与方法,心态回归正常,思维开始活跃,有可能进入读书与学习的自由状态,从而可以在修习专业课的同时,或结合课业,开始自由地阅读、思考和写作。我很欣慰的一点是,从这个学期开始,杨肯有意识地主动亲近经典,把阅读《利维坦》、《政府论》、《联邦党人文集》和《通向奴役之路》提上了日程。迈出这一步,可能就是大学读书生活的一个新起点,也意味着,迎接知识上的新挑战、学术上的新机遇。同时,我还期望杨肯能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沉潜下来,精读,思考,比较,力求有所心得,并写出学术性的读书报告。因为写作是大学生的另一个基本的素养。 我总是跟我的学生讲,读大学,不在于读什么专业,而在于是否能学好,其中关键是学方法,因为一旦学会了方法,即可触类旁通;就文科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技艺有二:其一是“说”,其二是“写”;能说,会写,能全面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准、综合素质和学术修养。如果一个文科生读了4年大学,到头来,连“说”和“写”这两关都过不了,大学就白读了,无形之中,4年就浪费了。 人的一生约略可以划分为3个大的时段:一是30岁之前,二是30~60岁之间,三是60岁之后。从“90后”新生代的可预期前景看,这3个时段应该各有侧重:第一个时段,只要条件允许,应该一鼓作气读完高级学位(至少是名牌大学的硕士学位,最好是拿下博士学位),同时再娶(嫁)一个可以托付一生的另一半。第二个时段,只要身心健康,应该是绝大多数人做事的最好时光,也是成就事业的黄金年华;至于60岁之后,应该是以享受人生为主。不管怎么说,每个人的情况或许有所不同,但大学4年绝对是前提中的前提、基础中的基础。所以,大学生活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生的幸福指数。 作为过来人,我还想特别提醒一点的是,与电脑、网络适当保持距离。电脑也好,网络也罢,一言以蔽之,无非就是工具而已;如果反过来,一天到晚抱着电脑,电脑和网络就异化成我们的“主人”了。如此一来,久而久之,除了对视力的严重损害外,包括颈椎、腰椎,早晚得出大问题。(杨玉圣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带一本书去课堂
- 下一篇:教育,做一个公民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