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无知性(大家手笔)
http://www.newdu.com 2025/01/07 05:01:51 人民日报 马啸原 参加讨论
认识人的无知性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讨论过。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曾提出两个重要思想,一是“自知己之无知”,二是“知识即美德”。意思主要是说,人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有限性,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处于无知领域之中;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自己无知,就更要努力求知、扩展知识,这对人来说是一种美德。 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来被许多西方思想家继续阐释。比如,黑格尔就说,任何个体都是有限的,人是个体,因而人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有限,活动范围有限,因而人的知识也就有限,人必须认识这种有限性才能获得相应自由。他说:“一个人要想成为现实的人,就必须是特定存在的,而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必须限制自己。” 到了当代,一些政治哲学研究者仍然在关注人的有限性问题。比如,哈耶克就认为,承认个人无知的不可避免性乃是自由的基础。有人认为人类已经征服了无知,这是一种无知的乐观。他说:“现代人已经变得十分不愿意承认其在知识上的总体局限性,这已经妨碍到本着理性的态度去建设社会,其重要原因是来自对科学能力的盲目自信,认为知识的局限性似乎随着科学的进步在不断消失。这种观念来自对科学任务和能力的错误看法,认为科学是确定具体事实的方法,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得我们能够确定地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我们的无知即我们知识的局限,不是科学和理性所能克服的,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在我们面前展现一个更加陌生、更加无知的领域。如果认为人类文明是建筑在对无知的彻底征服上,这就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想法。既然科学和理性不能克服所有无知,作为个人,就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掌握宇宙中的全部知识。 人的无知性会使人犯错,但有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英国思想家罗素提出,避免的办法有两个,即调查研究和听取不同意见。由于人的成长环境、经历、学习方向以及天资等不同,人的知识有很大的个体特殊性。我们只要虚心求教,就可以用他人的知识弥补自己知识的短板。许多错误可以通过听取他人的意见,特别是那些熟悉情况的人和专家的意见来避免。但许多人由于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和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见。罗素说,对这种人只能告诉他:“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里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暂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不仅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而且已有的知识也可能出错,因为以往许多科学结论都是运用实证方法得出的,因此也存在证伪的可能性。承认人的无知性,是谦虚谨慎和宽容的认识前提。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评杜林“个人思维的无上性”和所谓“无条件的真理权”时所说,这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也只能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性才能实现,但是“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作者为云南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好的写作如同水下游泳
- 下一篇:读书的“体”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