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给孩子读什么——我的亲子阅读经验之三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1:11:27 中国教育新闻网—读书频 张贵勇 参加讨论
如果在学校,决定教育效果的是师生关系,那么在家庭,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则是亲子关系。 而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实就是亲子共读。 给孩子读什么?有人聚焦于本土原创,有人认为国外作品画面有特色且颇具审美趣味。平心而论,国外的图画书作品历史更悠久,经受了图书市场和家长的体验,确实是首选,但国内也有不错的图画书作家,只是需要深入了解,例如常新刚的《兔子,快跑》就挺不错,既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也突出了自立、团结、拯救与亲情等青少年喜欢的主题。 某次在深圳采访,一位资深教研员说,现在的小孩子要读经,熟读三字经。并指出现在小学生阅读的东西太浅,要加大难度。从学校教育角度讲,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爸爸,我不认同这种观点,我不但不会和儿子共读三字经,甚至愿意读一些浅显的东西。 而且,阅读最关键的不是加大难度,而是让孩子有兴趣,始终期待。 我喜欢睡觉前,儿子粘腻腻地倚在身边,打开一本书,然后开始“从前啊,在地球的另一边,有一个茂密的大森林,里面住着……”我喜欢儿子听故事时的那股开心劲和享受的表情,也喜欢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的问题,喜欢看他情绪激动时涨红得像披萨饼一样的小脸。 儿子听故事喜欢发问,像冰雹一样常常把我打得手忙脚乱。例如,为什么人类一次只生一个孩子,小动物怎么能一次生好几个?为什么那么多的动物都灭绝了?为什么钟会告诉我们时间,它是怎么发明的呢?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么多颜色?……坦率地说,这让我很不适应,就像老师正讲着课却被学生突然打断,或者正打着球,突然手机铃响。 更深层的原因是想早点“完成任务”。当爸爸后,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儿子身上,所谓鱼和熊掌不能得兼,很少有时间和空间做自己的事,此消彼长,于是抱怨在他身上已经“浪费”了大量时间。后来,慢慢发现,自己错了,错在了司空见惯的成人立场。 就像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所言,一节学生没有任何问题的课一定不是好课,这样的老师也肯定不是好老师。真正的好课是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新问题离开课堂。而好老师就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心里埋下急欲一探究竟的种子。 后来,试着迎接儿子的提问和评论,再也不敢忽略或打压。有段时间,儿子总喜欢问题图画书里的人物都说了什么,其实书上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不得已开始施展起瞎编的专业特长。例如,“巴巴爸爸”系列里的《巴巴爸爸回到地球》,人类猎杀珍惜动物,巴巴爸爸一家予以迎头痛击那段。瞎编如下:人类说,哇,这么多动物,我们发大财了,那个斑马我要做一件衣服,鳄鱼我要做一双手套,那个毛茸茸的黑球我要做成拳击套……布拉伯一听自己要变成了拳击手套,撒腿就跑,边跑边说,我才不要变成手套,要变也要变成口罩,堵住人类乱说的嘴……编完一次还算完,小伙还要再来一次,且不许重复,真是有难度的挑战。 后来,让我胡诌对话的情形渐渐减少,转而开始像海派清口的周立波一样,评论起故事情节的优劣来。例如,《蜗牛的长腿》让小伙很感动,在为青蛙悲伤的同时,也诅咒起贪吃和坏心眼的国王来:“那个国王应该吃眼镜蛇和蝎子,吃完后就被毒死。我要是当国王,天天吃素,让小动物快乐地活着。”《狼大叔的红焖鸡》让他改变了对大灰狼的看法:“狼大叔还真挺好,还能做那么多好吃的。爸爸,其实,我们觉得是坏人的人也不都是坏人,对吧?” 对《小蝙蝠德林》,小伙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本书讲的是一只善良的蝙蝠颇具个性,别的同伴都是倒挂的,只有他是正立的。所以,他看到的世界总是和别人相反,例如树梢上的月亮反而在脚下,草丛和蝴蝶反而在头顶。合上书后,小伙议论开来:爸爸,我觉得其实啊,小蝙蝠德林的视角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蝙蝠和人类不一样,所以其他的蝙蝠都不太喜欢德林。不过呢,你看,把书倒过来,我觉得站在蝙蝠这边看,也挺有意思。 那几天,外出游玩,小伙总是喜欢弯腰把头埋进裤裆里,兴致盎然地看着屁股后面的世界。问他干什么呢,他有板有眼地说我在学习小蝙蝠,还告诉我,倒立的世界真的很美妙,就是时间长了有点头晕。我突然想起,《卖拐》里赵本山“你跺你也麻”的经典台词。其实啊,两者有一个共通处,都源于——大脑缺氧。而这种思考也许就是阅读带来的乐趣。 |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也说什么是孩子的起跑线
- 下一篇:读书最忌“死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