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宏大抒情表层下的隐喻仪式现场——重读纳·赛音朝克图抒情长诗《狂欢之歌》


    摘要:蒙古族著名诗人纳·赛音朝克图政治抒情长诗《狂欢之歌》素以时空联想著称于世。但我们发现,在其宏大抒情表层下暗藏着一个那达慕仪式隐喻现场。它是一种内敛的意境世界,使奔放的诗行保持着稳定的内部架构。在诗人的联想下,那达慕仪式观礼台变成了祖国大好河山的观景台,缩小了蒙古族社区与浩瀚国土疆域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感受到了共时性"四海一家"式的亲近感,看到了自然景象背后新生民族国家形象。这个那达慕仪式深层现场还与全诗"国庆"主题形成叠合,构成双层仪式空间,映射出多层次隐喻关系。具体来讲,那达慕隐喻了国庆,隐喻了人们今非昔比的社会关系,隐喻了从游牧社区走向共和国多民族社会舞台的蒙古族,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审美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关键词:纳·赛音朝克图; 《狂欢之歌》; 那达慕仪式; 隐喻
    作者:乌·纳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点击阅读全文】宏大抒情表层下的隐喻仪式现场——重读纳·赛音朝克图抒情长诗《狂欢之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