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越读”优化教育和人生(图)(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9:11:32 中国教育报 郝明义顾雪林钱理 参加讨论
【专家分析】别把生存性阅读当正餐 ■北京大学 钱理群 如果一个人从学校到社会,一辈子都局限在生存性阅读,不仅会造成精神的僵化,以至奴化,而且也会造成阅读眼光、品位的扭曲和阅读能力的缺失。 以书籍来说,中文每年有将近20万种的新书,无所不有,还有无数方便可得的外文书籍。以网页来说,全世界又以难以计测的速度分分秒秒地诞生着新网页,还别提那许多转发的电子邮件、讯息。 但也恰恰是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放弃了阅读,或者把我们的阅读局限在越来越狭窄的范围内。阅读环境条件的丰饶与实际阅读的贫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郝明义先生看来,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自觉不自觉中,局限于一些界限之内。他提到的界限中的两点:教育的原因以及对网络的认识问题,我以为都是抓住要害的。 我曾经说过,学校教育的全部工作和意义,就在于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其主要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读书。我们的中小学生、大学生正是通过读书,进入民族和人类的文化殿堂,吸取前人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精神资源,在文化传递中完成从自然人变成文化人,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的精神蜕变过程。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对教科书的阅读应该是基本的。 问题在于,在今天所实行的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中,教科书的阅读与学习成了应试的敲门砖,成了必须死记硬背、盲目信从的僵硬无趣的“知识教条”,不但完全扼杀了学生的怀疑精神、独立思考和作为求知的基本动力的好奇心,而且事实上形成对学生的精神束缚、压抑,以至奴役。这样的“阅读”,就从根本上倒了学生的“胃口”,使本来是最有趣、最有创造性、因而最能吸引充满求知欲的年轻人的阅读(包括教科书的阅读与学习)变成了学生厌恶的、避之不及的沉重的精神负担。 许多学生因此而一生远离阅读,而另一些学生则逐渐习惯于这样的“教科书阅读”,以至于不知道离开了教科书还有什么阅读,也不知道除了死记硬背,还有什么阅读方法、方式,成为“书橱”和“书奴”,一个有死知识、无文化、无精神的畸形人。 另一方面,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完全限制在教科书阅读、学习的范围内,也造成了严重后果。如前所述,教科书的阅读现在已经变成了纯粹的生存需求阅读,如果将其绝对化、唯一化,就破坏了阅读的平衡,更会引发精神的失衡,使人成为“单面的人”,除了死守住那点有限的生存技能之外,既不懂得追寻思想之美,也不会享受自由驰骋于精神世界的快乐,并且从根本上堵塞了“为人生开启各种不同的想象与可能”的发展之路。 如今,我们在大学里的阅读与学习,同样是以就业为中心的生存需求阅读为主。而这样的阅读眼光是极其短视的,如《越读者》所引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所言:“在太功利的社会里,如果预先决定未来的职业,再把受教育完全当作为就业作准备,这会妨碍现在的智能发展,从而使为未来就业作的准备大打折扣”。这样,就实际上把自己的人生之路引向狭窄化和极端实用化、功利化。 如果一个人从学校到社会,一辈子都局限在生存性阅读,不仅会造成前文所说的人的精神的僵化,以至奴化,而且也会造成阅读眼光、品位的扭曲和阅读能力的缺失。 其实,郝先生的著作对我最有启发的,还是他关于网络问题的讨论。他提醒我们注意:即使是书籍的阅读也只是历史的产物。在人类演化的400万年历史中,5000年前学会阅读文字、1000年前懂得使用书籍,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人类在使用了文字和书籍一段路程之后,又透过科技发明了一种新的形式,企图摆脱文字和书籍阅读的限制,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网络终将结合文字以外的声音、影像、气味、触感,甚至意念,提供一种全新的认知经验,让人类重归全观的认知经验,也可以说是被书籍阅读压抑了的精神需求的一种释放。 但这样的影像阅读会不会形成新的遮蔽,造成阅读的平面化、世俗化,影响了阅读的深度与个性化?而且也还有郝明义先生所说的局限:在当下的技术条件下,网络阅读还远不是那样方便和舒适,内容与设计概念还没有独立,配合新形态的阅读所需要的新型服务还没发展成熟等。 因此,网络阅读与书籍阅读还可能长期并存,形成互补。如郝明义先生所说,我们也要学会善用网络与书籍的不同特质,来对待过去与新生的知识及资料,来对待影音像及文字不同的媒体。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将学生带入多元发展的百花园
- 下一篇:阅读的趋向与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