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送别徐重庆


    徐重庆走了,走在2017年1月30日上午8点08分,享年73岁。
    我与他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我写了一篇《郁达夫之死新说》,未经核实详察,就轻意提笔撰文,并先后在新加坡的《星岛日报》副刊、上海《文汇月刊》刊发。不久,收到《文汇月刊》编辑部的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转来了徐重庆的一篇与我商榷的文稿,谓拙作有误,不是“新说”,而是“旧说”。关于郁达夫之死因,死于日本天皇召告战败投降之后,惨遭日本宪兵的杀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为什么郁达夫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后还会惨遭杀害?海内外学界却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与胡愈之、王任叔当时从棉兰给郁达夫发的明码电报有关,电文要求郁达夫查明1944年“9·20”事件中有关被捕的12名参与地下抗日组织的中国同志下落。当时日军虽然已告投降,但宪兵总部发现这封电报后,怕郁达夫查明真相,于他们不利,所以下令杀害了郁达夫。这个说法较早出自海外学者。由于海峡两岸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歧,此说未被大陆学者认同。我从前辈郁风先生处听说后,误成“新说”,并敷衍成文。徐重庆撰文纠正,平心静气,有理有据。我阅后马上复告《文汇月刊》编辑部,徐文质疑有理,可予刊用。事后才知,徐文也已在《星岛日报》副刊刊发,又跟踪追到《文汇月刊》,怕以讹传讹。俗话说不打不相识,要说相识,我与徐重庆就是因这篇质疑的文章而相识的。
    义务为湖州文脉牵线搭桥
    不过,我与徐重庆真正见面相识,却是在10年以后。新世纪初,老友沈左尧年逾八旬,家中有一批恩师徐悲鸿、傅抱石及谢稚柳、吴作人等艺术大家的书画藏品,这批藏品若投放市场,价值定然不菲。但沈老不为利动,他听说上海著名书画篆刻家钱君匋将家中藏品和作品,分两批全部捐赠给浙江老家桐乡市和海宁市政府,两地政府分别为他建造了钱君匋艺术馆。叶落归根,他也想把这批藏品连同自己的书画篆刻,全部捐赠给老家的有关文化部门。这个消息传到徐重庆的耳中,他当时正想为湖州市引进文化建设项目。经人引荐与沈祖尧取得了联系。沈老把此事告诉了我。我听说是徐重庆在联系此事,自告奋勇,愿为此事去湖州探路考察。正是在这次考察中,我才第一次与徐重庆相见。他个头不高,语言不多,但十分热情地陪我参观了当地著名的嘉业堂藏书楼及湖州师范学院。在交谈中获悉,他想把沈老的这批藏品和作品,引进到湖州师范学院,该院正面临升级改制,由学院改成大学,要筹建一座13层楼的图书馆大楼,馆内需要藏书,也需要名人藏品。沈左尧的这批藏品和作品正好可以充实丰富图书馆的馆藏。他还告诉我,图书馆落成后,可以沈左尧的名字来命名图书馆。
    回京后,我把湖州考察的情景告诉了沈老,沈老是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是著名书画篆刻家、科普艺术家。他祖藉是浙江吴兴,出生在海宁。吴兴、海宁与湖州都是近邻,捐赠单位又属大学院校,他表示同意。但要做成这件捐赠事情,徐重庆却付出了多年努力。首先为取得沈老的信任,重庆主动担负起为沈老编校诗词、篆刻、楹联作品,并由师院出资,联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华宝斋、西冷印社,数年内先后出版了《悼师集》《胜寒楼诗词集》《左尧印存》《沈行楹联集》等线装书集,古色古香,印刷精美,堪为沈老一生诗词、楹联、治印等文艺著作的集大成。为了便于编校请教,重庆还把沈老夫妇一起请到师院留学生招待所,朝夕共处,整理编辑诗词楹联手稿。2006年12月26日,我收到重庆自湖州的一封来信,信中说:“到昨天为止,帮沈老校对他的诗词集、楹联集,因零乱颇吃力。”可见他在编校中是出了大力的。
    图书馆落成后,师院以“沈左尧图书馆”命名,并在馆内特辟出一层楼,专供陈列沈左尧藏品及书画篆刻作品。徐重庆还协同师院、沈老一起,筹备布置“沈左尧楹联艺术馆”开馆典礼。开幕仪式上,各方来宾熙熙攘攘,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可是作为主办方的牵线人和策划人,徐重庆却远远站在一角,不发一言,含笑地迎候来宾观众,毫无得意夸耀之色。
    徐重庆为湖州师范大学引进了沈左尧的艺术藏品后,又为湖州博物馆引进了著名诗人、古文字学家、古代家具收藏家陈梦家和夫人赵萝蕤的23件明清古家具旧藏,这批家具以黄花梨为主,非常珍贵,其中定为馆藏一级文物有5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8件。博物馆特辟二楼500平方米展厅,长期陈列。
    值得一提的是徐重庆为湖州师范、博物馆牵线搭桥、策划组织,完全是尽义务,不收报酬,连车马交通费、往来电话通信费有不少都是自掏腰包。这对于一位无学历、无职务、无职称的三无普通职员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资。据说湖州文化局曾要补助他数万元作为劳务津贴,被他严词谢绝。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