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凝视与感悟冯雪峰写在《冯雪峰全集》出版之际


    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文学界的精神家园,那一方水草丰美的绿色圣土,曾经养育我的文学情怀,让文学之根牢牢扎在我的心间。人文社有句口号是“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其奠基者便是冯雪峰先生。冯先生1951年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次年至1954年又兼任《文艺报》主编。我对冯雪峰不熟悉是不可能的。2014年9月25日,就在《文艺报》创办65周年的那一天,我踏进文艺报社,从此步入职业生涯的一个全新领域。而我头一次在《文艺报》会议室坐定,一抬头便与对面墙壁上的冯雪峰相遇——锐利明澈的目光仿佛直视着我。2016年,报社办公室走廊墙壁上悬挂了茅盾、丁玲、冯雪峰、张光年等前辈的照片。从此,我天天可以见到这些文坛大家。所以,当《光明日报》编辑约稿的时候,我几乎未加思索就回复了“义不容辞”四个字——出于无意识,发自我内心。
    然而,在凝望冯雪峰坚毅清俊的面容时,我不能忘记告诫自己:其实你对冯雪峰的作品与思想并不熟悉。在我们这代人的心目中,冯雪峰更多地与鲁迅、“左联”、《红楼梦》研究、胡风、反右等相联系,他停留于文学史故纸堆,尘封于文艺争鸣史,曾经是考证、辨伪、争论的焦点,似乎主要属于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文艺思潮、文化纠纷,是存在于书本和论文之中远去的背影。而冯雪峰的文学创作,他的文艺思想、翻译成就等,远未得到广泛深入探讨。一直致力于系统整理冯雪峰作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建社65周年的时候,隆重推出12卷540余万字的《冯雪峰全集》,系统收录了冯雪峰文学创作、理论评论和翻译作品,并汇集了他那些弥足珍贵的书信、日记、编务文稿、政务文稿函件及外调材料等。这些文字无声地诉说着冯雪峰,诉说着这位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作家老革命家,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湖畔诗派”优秀诗人,作为“生为人杰捍卫党的旗帜,死犹鬼雄笔扫尘孤妖”的刚直不阿的知识分子,到底是怎样炼成的,也见证着他光辉一生中值得人们记取的文化遗产到底有哪些,到底有多深广。5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这泣血的540余万文字,便是人们认识与研究冯雪峰最可靠的凭证与依靠。面对凝聚着作者、编辑及亲人心血的书卷,遥想冯雪峰留下的足迹,感悟这位命运多舛的文化大家的心路历程,每个人都会感慨万千。
    冯雪峰曾经说:“我们不要把眼睛生在头顶上,致使用了自己的脚踏坏了我们想得之于天上的东西。”他一生脚踏实地,始终牢记自己的文化使命,未曾忘记过自己的文化担当,并毕生实践。自从在北大受到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激励之时起,他就一刻不停地投入新文化建设事业之中。他用自己的笔,靠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生命不息、耕耘不止。冯雪峰自称是路边的一块小石子,但正如他的朋友和战友们所认为的那样,他倘若真的是一块石子,“也绝不是块普通的小石子,而是筑成我们这座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石之一。他以先驱者的汗血,灌溉着社会主义的文艺,滋润着我们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他性格中有决绝、坚忍、强悍的一面,意志格外坚毅,九死一生,但仍鞠躬尽瘁,如他的后代所言,冯先生“能咬牙,肯牺牲,在委屈下坚持,在绝望中希望。”“甘于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起承受这历史的磨难。”而武器就是手中的笔,这确保了他留给后人一笔光辉而高品质的文化财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