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那种有一盏心灯的人——回忆童庆炳先生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6:11:52 《中国艺术报》 newdu 参加讨论
童先生走了,我很难过,心情也很复杂。我的导师钟敬文先生与童先生的恩师黄药眠先生是莫逆之交。钟老曾带我多次去见过黄老。但时间不长,黄老逝世,童先生就成了半个黄先生,挑起了文艺学学科的千斤重担,于是在我跟随钟老读书和工作的岁月里,民俗学与文艺学两个学科的交往主要是在钟老与童先生和他的诤友程正民先生中间展开的。谁知时光荏苒,我又站到了童先生的灵前,万般感慨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我在头脑中闪电般地开始了比较:将童先生与钟老、黄老一代比较,也将童先生与他的同时代人比较,我需要定位,需要领悟,也要表达一份感恩。 中流砥柱 我们这一代人走进学术圈是由老一代学者直接领进门的。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高层人才培养的重要事业。所谓恢复,是此前曾有“文革”十年的断裂。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国情,当时尽管有一批前辈学者走出了“文革”的灾难,重返大学讲坛,但他们年事已高,需要帮手,可是又供应不足,于是那时还有一个说法叫“青黄不接”。“青黄不接”就是需要“青黄接续”,正是在这个时候,童庆炳先生等一批中年学者顶了上来,他们在老幼之间,挺身而出,承上启下,挑起了大梁。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史,这个阶层的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稍微低估的,其意义至少有两点:一是在前辈学者奠基的具有国学传统,又为我国现代化文化建设所急需的学科群中,被历史性地选择为人才;二是在后来不断深化的对外开放时期,他们又成为补课兼创新探索者。最近报刊上有不少文章谈到童先生的贡献,都应该在这个范围内。其实当时这批中年学者也到了人生事业的黄金期,急需个人投入精力去抢种抢收,可他们却来扶老携幼,俯身铺路,同时还要抓紧业务,跟上时代,学习新事物和继往开来,这样才真正起到了学术桥梁的作用。我们这代人都是通过这座学术桥梁才得以进入前辈的学问殿堂的,文科的东西差一步也不行,所以我们都必须向童先生这一代人感恩。 精神传世 近五年来,在北师大校院领导的支持下,《钟敬文全集》的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全面启动,童先生是钟老《散文卷》的编者,他做了一件事让我特别感动。事情是这样:我原以为钟老的散文出版过多次,编校相对成熟,应该不会有很多的工作量,所以就把书稿放心地交给了童先生。但我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童先生跟钟老一样也是客家人,他看钟老的散文,能看出钟老在什么地方使用了客家方言,还能看出这些方言的妙用;不仅如此,他还要将这些发现写下来,再用文艺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评论,这样他就给自己增加了工作量。钟老发表散文的时间长达80年,还从来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任何一位编辑做过这件事,童先生算是第一个。他为此反复翻阅钟老的书稿,还查了许多资料,对书稿中的方言做了注释,最后撰写了长篇《编后记》,仔细地交代了自己编校的方法和经过,再对钟老散文的思想、艺术和语言特点做了眼光独到的分析。如此超额的付出彻底地把他给累倒了,他犯了病,住进了医院,然而他从入院到出院都没跟我说过一个字。等我偶然知道了,剩下的全是后怕。时下常用“良心活”三个字比喻责任感,我想对童先生用这三个字去形容还不够,他是那种有一盏心灯的人,这盏灯用他发自内心的良知良能去点燃,为此他毫无保留地发掘前辈的学术遗产,全力促其向未来传承。 2013年是钟老110周年诞辰,也是黄老的110周年诞辰。童先生提前打电话嘱咐我说,他已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的主编说好,要为二老出两个纪念专栏,钟老的专栏先发,黄老的专栏后发,还让我尽快跟学报的主编接头。我说王宁先生已安排在《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上发文章了,他又说,中心的杂志是专业性的,大学的学报是综合性刊物,学报影响更大,还是应该抓紧联系学报,当然也可以两个刊物都发。闻听此言,我马上去找《学报》主编蒋重跃教授,果然老蒋早有准备。后来钟老的生前好友、《西北民族研究》主编郝苏民先生也来索稿,《人民日报》海外版原负责人钱江也来组织纪念钟老的稿件,结果2013年发了四组纪念钟老的文章,童先生则是第一个主动安排这件事的人。 钟老辞世几年后,童先生找到我,说儿子小溪从美国留学回国,带回了一个基金项目,要资助贫困乡村的教育公益事业。他听说我正在华北农村做民间水利调查,就派小溪过来跟我谈谈,看看能不能为当地的山区教育做点实事。这个基金项目的小册子我至今保留着,因为它对我的教育意义远远胜过资助。童先生门下弟子众多,本应无暇顾及其他,他又怎么可能还有精力、又很准确地知道我在农村调查呢?我们在自己的导师逝世后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于是对这类学术关怀十分敏感,格外地走心。 如果说钟老等前辈是一座大厦,那么童先生这代人就是大厦中的殿宇、甬路和湖水。我们在殿宇中读书,在甬路上诵习,在湖水中游泳,然后才能如鱼得水。我们这批人正是通过他们去看钟老等前辈的,他们是这条历史长路上不可或缺的砖石。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求知永不言倦,求学永不言老——忆叶渭渠
- 下一篇:我在寻找一颗星——悼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