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徐光耀:战士风采,赤子情怀


    
    徐光耀的家紧临世纪公园,每逢春暧花开,总是景色怡人。每天两次,徐光耀都会去那里散步。年届九十的徐光耀平和、谦逊,和一位普通的老人没什么区别,可是一旦我们的话题重新纳入到他曾经拥有的生命轨迹中,他内心的激情就会在言谈中释放。
    浪漫的革命情怀
    徐光耀的思维依然那么清晰,对自己参加过的第一场战斗仍然记忆犹新:“1938年冬天,距离农历春节还有十几天,肃宁县西关。我是120师特务团第一连的一个小战士。大早晨的,刚刚起床,还没有完全从梦中醒来,日本鬼子就摸了上来,我就这样慌张地被拉进了火线。大雾笼罩了一切,这也使我打的第一场战斗稀里糊涂的,我记得那一仗,大炮声比春节时的鞭炮都响。我们丢了一挺机关枪,而且两个战士被俘了。”实际上,正是从那次算不上胜利的战斗开始,徐光耀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大大小小的战斗不下100场,在硝烟中滚过,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也从一个小八路一天天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而在他的心中,一股想要表达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徐光耀说:“我走上文学之路,是由于生活的刺激,加上对敌人的仇恨、对人民斗争精神的热爱。当然,对文学的兴趣,起了重要作用。我从小喜欢文学,喜欢读旧小说。参加革命之后,在房东家翻书,翻到一册国文中学课本,如获至宝,揣着课本去打游击,一边战斗一边读书,几乎能把上面的每篇文章都背下来。”这让生活在枪林弹雨中的徐光耀离文学越来越近。1942年至1946年,他满怀激情地陆续写下了《不让你喝》《猛将王峰》等报告文学。在用笔触直接而正面地描绘感人的生活时,徐光耀也日益感觉到报告文学远远不能满足他内心的冲动:“报告文学在艺术上不能让人尽兴,真正地要表现那个时代,用活灵活现的人物去感动人,还得靠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它能让我在现实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于是,小说这种艺术形式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他的写作中,一部部小说相继面世:先是反映练兵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周玉章》,两年后是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再到中篇小说《小兵张嘎》……
    徐光耀的作品大部分是反映抗战的。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严格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历史,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而历史也回应了徐光耀创作的天分,赋予了他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力,“我的艺术素养差,没有受过严格的文学训练。1947年,我有机会到华北联大文学系做一个插班生,学习了八个月。在那里学习到一些文学上的基础知识,也意识到了文学作品主要是用人物形象来支撑的。同时也朦朦胧胧地觉得,表现‘五一大扫荡’的责任,自己也要担负起来。所以,我就留心起来,把经历过的战斗、事件,把认识的一些战斗英雄,记到一个小本子上。当我写《平原烈火》时,我就把那些事件、人物整理归纳,小说的框架就出来了。”徐光耀说他作品中大部分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这也充分说明作家对现实的把握能力和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
    《平原烈火》写出来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全国文代会上,周扬两次提到了这部作品。丁玲也认为这部作品与当时流行的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只差了那么一点点。《平原烈火》获得的成功,给了徐光耀巨大的自信,但是他毫不回避这部作品的缺陷,他在反省自己的同时,产生了更大的文学目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