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李健吾致冯锦钊书信两通(2)


    健 吾
    (1938年)七月卅日晨
    收信人冯锦钊,笔名华铃、华琳。广东新会人,现代诗人。1930年开始诗歌创作,有大量作品在《文艺新潮》《文艺》《大英夜报》等报刊发表。1938年入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学习,嗣后在昆明、桂林、重庆等地辗转谋生。1948年定居澳门,长期跻身杏坛而笔耕不辍,先后出版《向日葵》《满天星》《牵牛花》等诗集。
    李健吾之于冯锦钊,亦师亦友。冯锦钊入暨南大学时,李正为该校教授。冯敬佩李的学识,每当新作初成,每每先请李指教。李健吾诲人不倦而有时不免热情过头,于是有了上面两封信的应运而生:冯锦钊把自己的诗歌新作《再会了》寄给李健吾,李健吾读后甚喜,因为爱之深而责之严,对其中“略欠意味”或是“拖沓、重复,没有特别的力量”的几节做了大斧砍斫,而且还自作主张越俎代庖,完全替作者“换了三节新的”。之后又在未得作者允许的情况下,“另抄了一份”,署上冯的笔名,“当面交给王先生发表”。冯锦钊对老师此举不以为然,写信表达了不同意见。李健吾读信后先是觉得“也许有道理”,继之而“越发不安”,“实在后悔”自己的“冒失”,接着便是迅速行动全力补救:决定尽快“到王先生那边去”追索诗稿,若尚未发表,“顶好”;若“已然发了”,就把“原文寄到香港去或者内地去”。无论如何,一定要让诗作的“庐山真面”露出来。
    对于学生的批评,身为教授的李健吾不仅虚心接受,而且认真反思、深刻检讨、积极改正,其态度之诚恳作风之谦易不愧为人师表。最让人感动之处还在于他一边道着歉一边还在批评指导冯锦钊的创作,而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恪尽职守。他这么做,“不是为了‘捞一把进去’,而是为了‘掏一把出来’”(巴金语),但他又实实在在地“捞”着了——“捞”着了由衷的尊重,“捞”着了终生的友谊。1938年年底,冯锦钊拟出版《向日葵》诗集,序言一定请求李健吾来写;1947年夏天,知道李健吾生活拮据,冯锦钊特意托人送上万元钱款;1970年代后期,正当李健吾缺书少药之时,又是冯锦钊从澳门寄来稀有药物和外文书籍……尤有一事必须特别一提:《李健吾致华铃书信九通》中最后一封信写于1982年11月18日,那该算是李健吾的“绝笔”,因距其大限不过10天左右,而他还在兴致勃勃地谈着他的西安之行,谈着见到的和永远不可能再见到的亲人、朋友,还在诚心诚意地邀请冯锦钊夫妻到北京来玩……友情而“终生不渝”者,此之谓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