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吾:刺猬型的狐狸
http://www.newdu.com 2025/07/07 02:07:38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作为著名的文坛多面手,李健吾在戏剧、小说、散文创作、文学批评、翻译和法国文学研究等领域都卓有建树,自成一格。 李健吾的文学生活是从戏剧开始的。他当时在北京寓居的解梁会馆,地近新开业的娱乐场所“新世界”。十余岁的少年,深深地迷恋上了这里的文明戏。由文明戏的“摆渡”,他又跨进话剧——“一个真的,一个切近真实的人生”,又能满足他的“模仿本能”的“更好的东西”。父亲已经去世,没有人拿“封建帽子”限制他,他投入了爱美剧运动,成为北京舞台上的女角专家。李健吾多年以后慨叹:“它让我晓得人世有一种东西,可以叫一个小孩子在舞台上表现自己”。 演而优则作。1922年底,他与北师大附中同学蹇先艾、朱大枏等人一起,组织了一个文学团体“曦社”。徐志摩向这群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奉献了《诗人与诗》的演讲;在北师大兼课的鲁迅,也应邀前来,谈了一番“未有天才之前”的道理。在“曦社”主办的期刊《爝火》上,李健吾发表了他最早的剧本《出门之前》和《私生子》。两个剧本,故事情节都不复杂,但李健吾一出手就显示了他展示人物微妙心理活动的文学才能。 与剧本写作平行,李健吾也进行了小说写作的尝试。由于徐志摩和王统照等前贤的赏识,他的“小把戏”陆续不断地出现在《晨报副刊》和《文学旬刊》等刊物上,也在文坛激起了不错的反响:《一个兵和他的老婆》赢取了朱自清的赞叹,《终条山的传说》则得到了鲁迅热诚的品题。 与鲁迅相比,朱自清由于师生之谊,似乎更了解这位高徒。表面上看,李健吾的小说取材很广,主人公既有抑郁伤感的青年学生,也不乏丧子少妇、亡命之徒、估衣摊主、丘八大爷……这样的底层人物。他熟悉青年学生的生活,这不令人意外;但他的才华更在于,无论是采取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事的形式,他总能将底层人物的声口和举止加以相当惟妙惟肖的描述,虽然也许若干隔膜难以逾越。 他的很多小说都有这样的特点。长篇小说《心病》,采取了复线叙事的结构。前两卷一为主人公之一陈蔚成的第一人称“自记”,一为对秦太太、洪太太等人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却覆盖了基本接近的时间段落。甚至在“自记”中,作者还插入了一段颇显冗赘的胡方山的长篇独白。仿佛不钻入小说角色的心里,不拿角色的身份说话,作者就还觉得不够过瘾似的。 李健吾的“拟人”作风也感染了老师。朱自清为《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所写的评论文字,全篇都特意“拟”了评论对象的文体。不妨说,李健吾写小说跟写剧本,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经典的现实主义戏剧中,作者不能进行过多的主观介入。相反,作者只有充分尊重角色的内面生活与主体性,把言行的权力充分下放给他们,才能使他们令人信服地活起来。若想进入角色内部,只能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这,正是李健吾所说的“模仿”,也是朱自清所说的“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