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我的家
http://www.newdu.com 2025/07/05 03:07:46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 中国作家协会杭州创作之家的创建充满了戏剧性。 新中国成立不久,以丁玲为所长的中央文学研究所在京成立。1953年,与全国文联在1949年同时成立的全国文协更名为中国作协。中央文学研究所随之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 中国作家协会把培养作家摆到重要议程上。这时有同志提出,既然北京有了一个文学讲习所,若能在江南也搞一个,岂不是大江南北双葩齐放,可以推进文学事业大放异彩吗?这个想法很快在书记处取得共识,并派人到南方考察,最后确定在杭州的西子湖畔择地成立江南文学讲习所。 江南文学讲习所的筹建很顺利,所址选在杭州西邻灵隐寺,东通白乐桥,南仰飞来峰,北靠北高峰的孟庄。占地不到一亩,原是一处农居小院,周围是青青翠翠的茶园,有淙淙的灵溪绕过,钟灵毓秀,不是桃源胜似桃源的人间仙境。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江南文学讲习所筹建的过程中,“丁陈事件”在文学界蒙上一层厚厚的雾霾。中国作协设在北京的文学讲习所在“丁陈事件”中已风雨飘摇,接着而来的是“丁酉反右”的暴风雪凶猛袭来,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从1958年开始停止一切活动。江南文学讲习所便窒息胎中,再无人过问。 十年浩劫过后,祖国的文学事业迎来第二个春天。随着《诗刊》和《人民文学》的复刊,中国作协从1978年开始拨乱反正,逐步恢复工作。 刚调来中国作协工作的吴殿熙等同志在清理作协“文革”前的财务档案时,发现中国作协50年代曾在杭州购买过拟作文学讲习所的房地产收据和当时地方报纸发表的消息,于是喜出望外地报告了老秘书长张僖同志,这才又勾起他沉寂20多年的沉重回忆。张僖派遣总务科的吴殿熙和财务科的刘沂伦到杭州找有关部门联系咨询调查此事。他们找到杭州规划局,规划局的同志了解到他们的来意后,很认真地查阅了有关历史档案和图纸,确认图纸上的标识产权实属中国作协所有。他们按图索骥找到白乐桥一号院。此时的一号院已成为浙江省图书馆的图书仓库。他们又在浙江省作协的热心帮助下,顺利地找到省图书馆的主管单位浙江省文化局。据文化局的同志回忆和查找相关资料确认,1957年“反右”运动之后,中国作协曾委托省文化局代管此处房产。由于中国作协再无人过问此事,此处的房子便一直闲置到1961年。在三年困难时期,浙江省文化局将此院用作疗养院,后来又改成省图书馆书库,直到1981年。中国作协和浙江省文化局经过反复协商,图书馆经过两年筹措,把图书搬往新的地方。被遗忘20多年的白乐桥一号院,在1983年,才像被遗弃的孩子回到中国作协的怀抱。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让人心生敬佩的巴李之交
- 下一篇:李健吾:刺猬型的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