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难得的好编辑黎丁(3)


    说起来也许让人不相信,黎丁还给这位大作家代笔呢!那是1965年4月,中国乒乓球男女队在第28届世乒赛中双获团体冠军。为此,报社派黎丁去约郭沫若写文章赞颂。黎丁跟郭沫若磨破了嘴皮,他就是不肯写。
    说到后来,郭沫若说:“那你就代我写吧。”黎丁立即回家代他赶出了一篇短文。郭沫若对稿子略作修改,用毛笔书写了长长的标题,签上了名,承认是自己的文章。翌日,文章同时刊登在《光明日报》和《体育报》上。
    郭沫若生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宅前有警卫站岗,但黎丁与警卫、秘书和家人都很熟,可以长驱直入。每逢黎丁造访,郭沫若都会幽默地说:“黎丁大总统到!”接着两人就促膝长谈。
    有时聊到饭点,郭沫若会留黎丁吃饭。郭家的饭菜很简单,饭碗又小,黎丁整天在外面奔波,饭量大,每每吃不饱。有时,黎丁也和郭沫若、于立群一道打乒乓球,或者玩扑克。黎丁就好像是他们家中的一员。
    郭沫若病重时,黎丁几次想去探望,可又没有去,他怕影响郭老的休养。一次,在首都剧场看郭沫若名剧《蔡文姬》时,郭沫若的秘书王廷芳告诉他,郭老在病中神情恍惚地对自己说:“光明日报的黎丁来了,怎么没进来?你叫他进来啊!”
    王廷芳告诉郭沫若,黎丁没有来,郭沫若不相信,以为是秘书挡驾。王廷芳只好再三说明:“他真的没有来,隔些天你身体好一点,我打电话去找他来。”
    谁能料到,两天之后,黎丁没有等到王廷芳的电话,却听到了老人逝世的噩耗。黎丁立时热泪横流,他为郭沫若在病危之际还想念自己而感动,他为自己未能在郭沫若去世前与之见最后一面而遗憾。
    一位编辑和一位大作家之间能建立如此深厚的情谊,这在中国编辑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吧。
    黎丁的前半生历经坎坷,他初小没有读完,只读了半年初中,就过早地踏入社会,做过海味店的学徒、油漆工人,还当过“皮包”出版社的“老板”。
    黎丁靠刻苦努力,自学成才。青年时代,他就出版了散文集《故人》和杂文集《怒向集》。我有幸在中国社科院图书馆借到了这两本书,他的散文优美动情,杂文精练犀利,正义气概洋溢于字里行间。
    可惜,新中国成立后的肃反运动,黎丁因与“胡风分子”有书信往来,被隔离审查一年有余。
    这场审查使黎丁惊恐万分,也挫伤了他的锐气,抑制了他的才气。从此,黎丁很少撰文,甘心为作家“作嫁衣裳”。
    我们与黎丁共事了四分之一世纪,一谈起来,最佩服他两点。一是他的交际能力、活动能力;二是他的无私奉献精神。
    无论作家、科学家,还是将军、部长、劳模。黎丁都能结为朋友,登堂入室,亲如家人,没人会把他拒之门外。
    黎丁不善言辞,操一口浓重福建乡音的普通话,呜噜呜噜的,不易让人听懂,却能结交上千个各界朋友。他靠的是一颗真诚的心。他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的精神,他为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望尘莫及。
    黎丁认识那么多名要,却不攀龙附凤;他认识那么多报刊编辑,却不搞“交换稿件”,真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黎丁的晚年虽身居斗室,但心情乐观,一年四季,晨泳不辍。酷夏,雨中畅游;严冬,破冰一跃,老人练就了一副硬朗的身子。他还不时出现在电视上,成为冬泳“明星”。象棋也下得很好,在首都新闻界老年组比赛中,黎丁进了前八,获了奖。
    文体活动之余,黎丁热心收藏报刊的创刊号,迄今已达千余种。当然,文字资料工作他也没有中断,一本题为《他人笔下有黎丁》的贴报集,汇集了数十篇人们描绘黎丁形象的诗、文、画和摄影。其中有郭沫若、茅盾、巴金、丰子恺、聂绀弩、沙汀等名家的手笔,也有像我这样晚辈的小文。黎丁偶有闲暇,就信手翻翻,回忆旧情故谊,品味人间冷暖,怡然自得。
    今年,黎丁先生已届96高龄,愿他健康长寿,愿他一心为作者服务的精神后继有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