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好编辑黎丁(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1:11:33 光明日报 盛祖宏 参加讨论
黎丁平时很少“坐”办公室,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外面活动,访问各界名家,谈天说地,组约稿件。别看他瘦骨嶙峋,腿却特别勤快。他的脑子里有一张名家联络图。今天到甲处取稿,顺便也到附近乙家拜访,不一定约稿,联络联络感情。 黎丁四出活动,靠的是一张汽车月票、两条腿,几乎没有坐过报社的小汽车。他的时间是很难分上下班。平时不说,每年春节,挨家挨户去给《东风》的老作者、老朋友拜年,从初一拜到初三,连拜几十家。这是多么宝贵的感情投资!但它又是无私而纯洁的。 平时勤烧香,临时就无须抱佛脚。每当逢年过节,《东风》急盼名家好稿,主编不必着急,只要想好人选,让黎丁打几个电话,好稿会如期送到编辑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黎丁约不到的稿子。 黎丁用数十年心血编织的作者联络网是惊人的,作家、艺术家、诗人、画家、科学家、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将军、工人诗人、中学教员……无不在他的联络之中。记得他在“文革”受审查时,军宣队要他交代各种“黑”关系,他认真地和审查者开了个玩笑,交代了近百名“反动权威”“三名三高”人物,着实让军宣队吓了一跳,又不知从何处下手。 “文革”前,在《东风》这桌文化宴席上,“名厨”创造的“佳肴”达到了精彩纷呈的地步:郭沫若、田汉、邓拓的诗, 吴伯箫、杜埃、季羡林的散文;吴晗、邓拓、秦牧、关锋的杂文;华君武的讽刺漫画,米谷的国际漫画;何香凝、李可染、李苦禅、陈半丁、关山月、黎雄才、黄胃等人的国画,黄新波、荒烟、王琦、古元、刘岘、晁楣的木刻;臧克家的诗评,孟超的剧评;蔡若虹、郁风的画评;四大名旦的谈艺录……轮流端上席来,真是脍炙人口,令人经久不忘。其中一半以上都是黎丁用一颗虔诚的心请来的。 黎丁和不少老作家在长期的合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广东作家秦牧每次来北京,必打电话找黎丁,黎丁必去饭店看他。秦牧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散文佳作,如《榕树的美髯》等,都是黎丁约来的。 一次,秦牧来京不久,广东来电话急召他回去。不想他旅差费不多,又有些意外的开销,口袋里的钱连买火车票都不够了。他就和黎丁商量,可否向报社预支稿费。黎丁向部主任报告后,找财务科商量,得到的答复是“无此先例”。 黎丁可以就这样告诉秦牧,但是他不愿意让秦牧失望,立刻把家里存折上的全部存款一百多元借给了他,秦牧颇为感动。一个作家面对如此乐于助人的编辑,能不为他赶稿吗?! 最让我们这些青年编辑难忘的,是黎丁与郭沫若的友谊。本来,郭沫若并不认识黎丁,只是在以后多年的交往中建立和加深了友谊。 20世纪60年代,《光明日报》进行《兰亭序》讨论,郭沫若为写文章,开了一大堆书目,要黎丁帮着借。他不辞辛劳,到北京图书馆捧回了一大摞书,把每本书中与兰亭序有关的段落,用毛笔大字抄下来,陆续呈给郭沫若。 写完文章后,郭沫若把这些手抄材料还给黎丁,并在一张纸上大字书写:“谢谢你 黎丁同志 郭沫若”。后来,黎丁把这些手抄资料装订成厚厚两大本。读者在欣赏郭沫若的雄辩文章时,有谁会知道其中有黎丁的心血呢?但他觉得为作者做这些事理所当然,从未向别人炫耀。 有一次,黎丁陪郭沫若到琉璃厂旧书店寻找资料,归途中,郭沫若要看一份黎丁放在家里的资料。当他们所乘的轿车抵达人民大会堂西侧时,黎丁让司机停车,说胡同里不便行车,他走回家去取来。 当时,黎丁住在石碑胡同花园大院两间简陋的平房,不好意思让郭沫若看。岂知,郭沫若悄悄让司机开车尾随而至。当黎丁在书柜里寻找资料时,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以及秘书、警卫员一起踏进室内。斗室难容如此多的客人,黎丁有些尴尬。郭沫若环顾了一会儿他的屋子就离开了。 此行之前,郭沫若夫妇曾送给黎丁一幅字,是于立群写的毛主席《长征》诗,郭沫若作的跋。黎丁接受后并没有拿去装裱,而是折起来放在书柜里。黎丁得到名人字画颇多,如马一浮、丰子恺、叶恭绰、潘天寿、傅抱石等人的墨宝,他都是这样收藏的。在黎丁家里的墙上,没有挂一幅字画。 黎丁万万没有想到,郭沫若在突然造访他家的第二天,严肃地对黎丁说:“我给的字幅写得有不对的地方,请你还给我。”黎丁感到突兀,哪有送人的东西又要索回之理?但他还是把原字幅送了回去。 半个多月后,郭沫若又送给黎丁一幅裱好的字,展开细看,竟是原来索回的那幅。顿时,黎丁明白了:郭沫若以为他收入不高,家庭人口多,舍不得花钱装裱,因此代他装裱了。 黎丁拿着画轴,淡淡一笑,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直爽地说:“谢谢你的费心,不过,我还是不会挂的,我这旧屋子值得挂字画吗?”我想更重要的是,不求虚荣的黎丁,不愿意拿名人字画来炫耀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