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白鹿洞书院(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2:11:50 《光明日报》 刘伟 参加讨论
稍许,如丝的细雨又在书院上空弥漫,先贤的教诲就如这雨雾,润物无声,沁人心脾,渗透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那美妙的感觉,难以言传。 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书院在朱熹的手上,拓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书院,在华夏学子心目中地位崇高,巨大的影响延续至今。1928年,胡适来白鹿洞书院小住,他赞叹道: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宋学大趋势。我漫步院内,“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碑廊里,上百块石碑,有的碑文清晰,有的文字漫灭,悄声述说着白鹿洞乃至中华文化悠悠的历史。 在朱子祠内,立有一块硕大的青石碑刻:“朱子白鹿洞教条”。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他亲手制订了后来为中国所有书院遵循的教规: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陆九渊当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讲学,文字刻于石碑,至今历历在目。联想到现今社会重利轻义,造假害人,不守信用的现象泛滥成灾,令人扼腕,令人忿然。朱子教条注重对个人道德品格的培养,比如修身之要,与我们当今价值观的践行大有契合之处。王阳明来白鹿洞问学,或许受教于朱子“博学之、笃行之”,尔后“知行合一”。毛泽东也未必不是从先贤思想中汲取营养,一生重视学习与实践。当然,朱熹理学,生动不足,迂腐有余,虽然“存天理灭人欲”理解不同,为后人诟病,但朱熹治学精神令人钦佩,教育理念值得传承。 千百年来,圣贤辈出,无一不谆谆教导:做人,要做有德有义的君子,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的使命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安身立命,以德为本。中国知识分子有内圣外王的抱负,内圣,涵养德性,外王,报效国家。这些价值观已化入中华民族的血脉,绵延不绝,代代相传。 现在,国家既重视增强国力,也重视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为期不远。 网络是个好东西,也是个坏东西。纵观当今社会,无论何时何地,几乎人人低头看手机,不相往来,鲜有读书,鲜有笑语交流。那真是令人窒息的景象。那张大网,已紧密地把我裹在里面,吞噬了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现在,我很少读完一整本书,大多是浏览,感到自己缺少文气了,“三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我劝与我有相同感觉的读者诸君,抽时间到这些古老的书院走一走,看一看,一定会挣脱一些束缚,增强一点文化自信。真的,我感觉到了。 白鹿洞书院被誉为海内第一书院,我倒觉得,更美妙的是在白鹿洞书院读书,那才是天下第一境界:朱子“傍百年树,读万卷书”,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得意之情,美妙之景,越过数百年,仍令人神往。 朱子当年手植的丹桂还开得茂盛,书院门前,那一株株高耸挺拔的水杉、银杏、松树,如那一个个来过此地的先贤身影:颜真卿、白居易、周敦颐、朱熹、陆九渊、李梦阳、王阳明、徐霞客…… 4月25日晨,于北京寓所 刘伟(北京)(作者为光明日报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王瑶文集》出版旧事一则
- 下一篇:吴伯箫《羽书》稿费曾被冒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