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巨变的世界
http://www.newdu.com 2025/01/23 09:01:28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常生龙 参加讨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身处当今这一巨变的时代,更能深切感受到变化对社会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巨大推动力。罗朝猛老师的《寻变:与域外教育面对面》一书,引领我们走进这变化的时代,领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在这巨变的世界里所做出的各种改变,以及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的种种探索。 中国教育的寻变之路 我国的教育,从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起点的100多年中,一直走在寻变的道路上。仅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基础教育就经历了5个阶段的变化。 从1978年到1984年,以恢复高考为标志,基础教育从混乱状态开始逐渐走向规范办学,重点中小学伴随着社会“快出人才、早出人才”的呼声而恢复。第二个阶段从1985年到1992年,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契机,拉开了基础教育法制化的序幕,并从改革教育体制这一关键点切入,在教育结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全面实施改革。第三个阶段是1993年到2000年,积极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微观教育改革,强调要克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通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全面认识人才观、质量观来化解相关的矛盾。第四个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以提高质量、均衡发展和制度创新为重点,推进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各类教育,形成体系完备、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第五个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着力转变教育的发展模式,通过实施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管办评分离等,促使基础教育从效率优先转向育人优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目光聚焦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 各国教育的改革路径 在我国启动改革开放的同时,世界各国以及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纷纷开始关注教育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启动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阅读罗朝猛老师的这本书,你会发现,不同的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在实施基础教育变革的过程中,其着力点各不相同,实施的路径也千差万别。但从大的方面看,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第一,世界各国以及相关的国际组织都将教育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教育的成败和国家未来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就取决于今天的学校以及所实施的教育。于是,各国纷纷通过教育立法、出台新的教育政策等多种举措,来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第二,普遍将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第三,普遍重视教师在学生成长、学校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逐渐提高入职门槛,对教师的学历提出更高的要求,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准;通过绩效改革不断增加教师的收入,确保其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薪酬水平。在让教师有获得感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使命感,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机制,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育人本领和教育功底。第四,普遍重视信息化对教育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第五,普遍重视道德、价值观和国际理解教育。这些共同的特点,体现着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实施变革的共同价值追求,是我们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过程中要汲取的思想精华。 面临挑战的应对之策 世界基础教育的改革如火如荼,我国的基础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步履也无比坚定。身处这样的时代,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大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已经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模式。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模式,这对他们来说无比艰难;零起点、等第制、走班教学、翻转课堂……一个接一个教育改革举措如雨后春笋般地突然来到教师的面前,要求教师放弃习以为常的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的工作流程,改变自己的工作习惯,尝试着依据这些新要求来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在“革”老师的命;从关注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到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教师“目中有人”,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具特色的表现,要能够给不同的学生画出不同的“像”,做出符合他们个性特征的评价。学校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整齐划一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今天,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管办评分离的改革与试点,要求学校构建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从管理走向治理;由学校是开展学习的主要场所,到现在倡导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校的疆界正在被拓展;由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孤岛,到社会、家庭一起参与学校教育的变革,“三位一体”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挑战和机遇总是结伴而行。越是面临困难甚至挑战,越潜在着发展的重要机遇。以不变应万变,在今天完全行不通。教师原有的那一桶水,和每天所创造出来的信息之海相比,如同沧海一粟,如果教师自己不能成为学习者,不能紧紧跟上变革的步伐,很快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几乎所有的教育经验和理论,都是在特定的环境或者条件下所提炼总结的,都有其局限性,不能生搬硬套。比如说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学说,就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与工业文明没有什么关系。农耕文明时期的道德主要是私德,工业文明时期所需要的秩序、契约等社会公德,在那个时代几乎没有什么市场。教育改革需要继承传统,但如果不明白传统文化诞生的社会环境,总是期望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今天教育发展的问题,就可能会在改革的道路上走弯路。再比如说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及他所推行的新式学校、新式教育,是建立在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教育的基础上的,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陶行知在将其教育思想和理论引进中国时,就没有照单全收,而是依据当时中国遍地文盲的现状,对其进行了改造,用省钱、省时间、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平民教育,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直到今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依然熠熠生辉。 以开放的心态来拥抱这巨变的世界,着力把握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动态,仔细审视我们自己在教育改革道路上的经验和缺陷,汲取他人的教育智慧,弥补我们在实践中的短板和缺憾,我们就有可能在改革的征途中做得更好。而罗朝猛的《寻变:与域外教育面对面》一书,就为我们提供了登高望远的阶梯。 (作者常生龙,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 《中国教育报》2017年02月20日第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