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土地上的梦想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5:11:46 文艺报 吴克敬 参加讨论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前一天,我来到延安,搜集整理脱贫攻坚方面的写作素材。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我赶在国庆节前来到延安,是想走进八一敬老院,与在这里疗养的老八路、老革命,有一次重温革命历史、不忘初心的学习。 我是在延安市作协党组书记霍爱英的陪同下,去到八一敬老院的。6位老人谈起了各自参加革命的情况。这6位革命老人是:同景飞,93岁,志丹县意镇人,原359旅轻机枪手。孟振亚,90岁,洛川县石头镇人,原359旅重机枪手。王步福,101岁,宝塔区蟠龙镇人,原359旅战士。王乃胜,92岁,延川县永坪镇人,原西北局战士。高志昌,89岁,安塞县坪桥镇人,原西北局战士。李福功,88岁,米脂县城关镇人,原西北局战士。 “为了什么呢?为了吃得饱,穿得暖。”谈起最初参加革命的目的,老人们说得非常朴实。同景飞老人回忆说,他们兄弟姐妹共9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前前后后饿死了几个哥哥姐姐。父母亲为了让他能活下来,在他13岁时就送他参加革命。由于年纪小,最初的工作就是整天纺线。这是他所擅长的,一天纺个七八两的棉花,一点问题都没有。他因此还获得了“纺线线能手”称号哩!后来,到南泥湾参加开荒种地大生产,他也是一把好手。最后跟队伍上战场,扛着枪,打胜了扶眉战役,然后一直往西打……老人穿着军装,左胸佩戴了几枚灿亮的军功章,看起来神采焕然。 “我出来革命,是我爸把我打出门的。”王步福说,他年轻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衣衫破烂、面黄肌瘦的讨口人,有气无力地讨到他家来了。他不仅没给讨口人一口食,还作势作态地撵走了讨口人。那时候的陕北,苦极了,他父亲为了家里人不太受饿,就学了门手艺,在农闲时节给人打石条箍窑。父亲并不知道他撵走讨口人的事,是他说给父亲的。原本还想得到父亲的夸赞哩,但结果是被父亲抬手一个巴掌,把他打得趴在了地上。父亲揪住他的后脖领,把他拽出窑院门去,让他跪在一堆乱草前……父亲吼道:“做人要厚道。家里有一口吃的,自己吃一半,分给讨口人一半。你咋能忍心让讨口人饿死呢!”沉痛的教训被王步福记了下来,记了一辈子。 在与老人们的交流中,我知道了“梢林”这个词,还知道黄陵县的一大片林区有革命时期陕北红军建立起来的“小石崖根据地”。我要采访的主人公柯小海,就住在这片“梢林”里的索洛湾村。他的大伯柯玉斌、父亲柯玉荣,曾是“梢林”里与敌顽势力坚决斗争的游击队队员。 从八一敬老院出来,我先后采访了延安市的宝塔区、安塞区、延川县、子长县等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点,最后来到黄陵县的索洛湾村,见到了带领索洛湾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柯小海。他和我交流时说:“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这句话和八一敬老院的老人们说得一样。他说,“我们遇上了一个好时代。我们不仅要吃饱、穿暖,还要有新的成长、新的发展。” 柯小海此前赴京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当时,他就站在“乡村振兴”彩车上。宏伟壮阔的国庆庆典,陕西的元素有许多,然而陕西农民代表估计就柯小海一个。他是红色土地延安的骄傲。他也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他不负青春,为了家乡,为了家乡的百姓,坚定不移地付出了努力。就在他参加国庆庆典的5天前,他还在人民大会堂获得了2019年全国“最美奋斗者”的荣誉称号。 正是因为我心怀着对于他的那一份敬佩、那一份感动,我一定要把他写出来。与柯小海头一次交流,他提到了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的一句话:“一切将会怎么发展?什么时候闪电?什么时候吼雷?什么时候卷起狂风暴雨?”我惊异于柯小海的开场白。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他还说到了《创业史》里的梁生宝。梁生宝,再加上《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孙少安,成为了柯小海的榜样。他学习他们,自愿放弃原先做得风生水起的生意,回到故乡,完成父辈们没有实现的梦想、没有完成的使命,带领索洛湾村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向美好小康生活。 我在黄陵县索洛湾村驻扎下来,与村里的许多村民成了朋友。我从他们嘴里听到对于精神产品的需求,既是强烈的,更是积极的,他们需要能够滋润心灵、滋养精神的好作品。这是我参与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写作的最大感受了。我们文学艺术工作者必须向文学前辈柳青学习,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写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学作品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追怀里下河的民魂
- 下一篇:黑龙江研讨报告文学《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