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访谈 >

——访冼星海女儿冼妮娜


    关键词:冼星海
    冼星海在冼妮娜8个月大的时候永远离开了她。长大后,通过母亲以及父亲的学生、同事、朋友的讲述,父亲的轮廓愈发清晰——“他是一个永远值得怀念的人”。
    
    常怀苍生疾苦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1945年11月14日,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主席给冼星海的挽词上写着:“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冼妮娜日思夜想着父亲,这种想念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半分衰减。这些年来,冼妮娜一直在做关于父亲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1983年,冼星海的骨灰由我国驻苏使馆一等秘书专程护送回国。之后,冼妮娜和母亲拜访了新上任不久的中国音协主席李焕之,向他提议出版《冼星海全集》。在搜集资料时,冼妮娜感到颇为遗憾的是,根据父亲的创作杂记来看,父亲至少创作了上千首作品,但是留存下来的只有二三百首。后来冼妮娜还曾专程拜访“海星歌咏队”(冼星海在武汉亲自辅导成立的歌咏队)队长万迪秀。冼妮娜告诉记者:“那时父亲创作好一首作品之后给万迪秀,他负责刻蜡版分给队员传唱。武汉沦陷后,战争局势愈发紧张,万迪秀和家人一起撤离了武汉,保存下来的手稿所剩无几,他对此也深感遗憾。”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冼妮娜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父亲的音乐作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能够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父亲的救亡歌曲为什么能唤醒那么多民众去参军参战,鼓舞八路军英勇杀敌?冼妮娜说,“父亲是把自己的疾苦与人民的疾苦联系起来,把小我融入到大我当中。”正如冼星海在淞沪会战打响后离开上海时给母亲的家书中写到的那样:“我是一个音乐工作者,我愿意担起音乐在抗战中伟大的任务,希望把宏亮的歌声震动那被压迫的民族,慰藉那负伤的英勇战士,团结起那一切苦难的人们。如果将来中国打胜仗以后,那一切的母亲们和儿子们都能有团叙的一天。国家如果被敌人亡了的话,即使侥幸保存性命,但在贪生怕死的生活中和不纯洁的灵魂的痛苦,比一切肉体的痛苦更甚。”
    冼星海将天下人的母亲视为自己的母亲。在冼妮娜看来,父亲的爱国言行与家教密不可分。“我奶奶黄苏英多年守寡,一个人把父亲拉扯大非常不容易,她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她把她的一颗朴素的爱国心传给了儿子。”冼星海曾创作过一首粤语歌,名叫《顶硬上》。黄苏英曾做过搬运工,这首歌的歌词正是由黄苏英口述而来:“顶硬上,鬼叫你穷,铁打心肝铜打肺,立实心肠去捱世。捱得好,发达早,老来叹番好,叹番好。”而这首歌的曲调,则是冼星海根据搬运工人劳动时发出的喘气声而作。歌唱苦难本身并不是目的,通过苦难唤醒人民的救国意识才是。“顶硬上”不仅寄托着冼星海对穷苦大众的同情,还有身处国破家亡的艰难时局,对不屈不挠、永不屈服的进取精神与英雄气概的礼赞。
    《黄河大合唱》:白糖和红枣汤酿就的旋律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此前光未然和冼星海已经有过数次合作。1939年在靖西打游击,光未然胳膊受伤,当地医疗条件较差,组织批准光未然一行去延安治伤,由抗敌演剧三队队员护送。“我父亲听说光未然来到延安,跑了十几里路来医院探望他,两位老友相见别提多高兴了,有说不完的话!我父亲提出二人再来一次合作。”光未然决定将1938年、1939年两渡黄河的所见所闻与感想写成长诗《黄河吟》,冼星海提出干脆来一首《黄河大合唱》,二人一拍即合。病榻上的光未然通过口述的方式,用5天时间完成了长达400余行的长诗《黄河吟》。
    除夕夜,联欢会正在延安窑洞举行,冼星海也被邀请去观看。最后一个节目将整场联欢会推向高潮,由于胳膊受伤,披着斗篷的光未然声情并茂地朗诵了长诗《黄河吟》,那些摄人心魄的诗句久久回荡在窑洞中,坐在门边的冼星海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朗诵结束后,一步向前紧紧握住光未然的手说“我有把握将它写好”,并承诺在抗敌演剧三队离开延安前交稿。
    冼星海带着稿子回到延安鲁艺。1939年二三月的延安,正值春耕时分。白天,他和鲁艺师生一同上山开荒;晚上,他便构思《黄河大合唱》的谱曲。到了3月26日,春耕告一段落,冼星海便全身心投入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中来。春寒料峭,冼星海患着感冒,仍用毛巾包着脑袋坚持创作,“他一会儿伏案疾书,一会儿靠在被垛上,一会儿站起身来在房间指挥、试唱”。
    每天早上,抗敌演剧三队的邬析零和田冲两位联络员会来到冼星海住处取头一天写就的曲谱,“我父亲告诉联络员,有不满意的地方随时改”。《黄河大合唱》共分为八个乐章,大家听完其他乐章觉得很是满意,但对《黄河颂》和《黄河怨》两首独唱曲却有不同看法。冼星海写这两首独唱曲时也很不顺手,“父亲根据意见进行修改,改完送去他们还是不满意,便又写了第三稿,这才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写累了,就会捏点白糖放入口中。有时候,“我母亲会给他熬点红枣汤”。
    从3月26日到3月31日,经过6天6夜的连续奋战,《黄河大合唱》谱写完成。《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融汇独唱、齐唱、混声合唱、轮唱、朗诵等多种形式。人们说,《黄河大合唱》是从延安窑洞飞出的金凤凰,是白糖和红枣汤“酿就”的旋律……
    以音符鼓舞人心
    当时延安物质条件匮乏,没有什么像样的乐器,只有学员随身携带的两三把小提琴,华侨带去的曼陀罗,再有就是当地的鼓、锣、镲、木鱼等,冼星海根据现有乐器进行配曲。为保证演出顺利,冼星海还开展了识谱运动,帮助队员提高识谱能力。1939年4月13日晚,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由演剧三队和鲁艺音乐系联合首演了《黄河大合唱》。这场演出由邬析零担任指挥。“父亲想要培养抗敌演剧三队自己的指挥,这样到了敌后便能更好发挥这首歌的作用。他亲自辅导邬析零熟悉《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
    时任延安鲁艺副院长的赵毅敏在主持汇报工作时说,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作品非常好,但创作很艰难,光是用过的蘸水笔尖就能堆成个小山头。毛主席知道后很感动,把外国朋友送给他的派克钢笔和墨水都转送给了冼星海。
    1939年5月11日,延安鲁艺于建校一周年之际召开纪念会。赵毅敏向组织汇报邀请毛主席当晚来看《黄河大合唱》的演出。白天纪念会上,中央领导同志作报告。赵毅敏心想,毛主席劳累了一天,晚上还能不能来看演出啊?晚上7点钟,演出开始了,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都来了。当晚,延安陕北公学礼堂庆祝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唱到《保卫黄河》乐章时,他来了一个转身,台上台下观众齐声合唱,声势浩大,撼天动地。冼妮娜还向记者透露了此次演出背后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此前父亲叮嘱李焕之演出当天带上自己的刀叉和茶缸子。李焕之出生于香港,后来到延安师从父亲学习作曲指挥。李焕之感到莫名其妙,演出又不是吃饭,带这些东西干吗?父亲让他演出时看自己的手势,看到手势就抱着缸子拼命地摇。当晚,刀叉在茶缸子里猛烈碰撞的声音犹如哗啦啦的黄河水,为演出增色不少。乐队缺低音乐器,大家集思广益,用羊肠线做成了低音二胡,演出时这把低音二胡很是争气,音色浑厚且带有金属质感的声音。”演出非常成功,得到一致好评。“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向毛主席和观众鞠躬致谢。”自此,《黄河大合唱》从延安鲁艺唱遍全国。如今,有中国人在的地方就有《黄河大合唱》。2017年“嫦娥一号”搭载的32首歌曲中就有《黄河大合唱》,经过漫漫旅程,在38万公里之遥的月境唱响。《黄河大合唱》不朽。即便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它依然发挥着鼓舞人心的力量。
    冼星海生活在艰难的年代里,他心中始终深怀对祖国和大地的爱。他于1929年年底留学法国巴黎音乐学院,1935年学成毕业归国后,表现得很活跃。“1938年11月,父亲和母亲来到延安鲁艺,父亲白天上课,晚上提着小马灯到各个地方去教歌。在这期间,他创作了数百首作品,表现得很积极,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拥护。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39年6月14日,冼星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延安鲁艺不仅是他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更给予了他宝贵的政治生命。今年适逢建党100周年,冼星海作为建党百年100位重要英雄模范之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因为他已把生命的乐章写进祖国的河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