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评论 >

如四重唱一样美妙的扶贫壮歌——读何涌长篇小说《泥窝物语》


    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全国每年有近千万人脱贫,伴随这项伟大的人道主义事业的推进,这一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涌现。许多作品在艺术手法和思想深度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对凝聚社会资源解决精准扶贫中的问题、加快脱贫速度起到了鼓斗志、强势气的作用。
    由四川作家、扶贫干部何涌创作的长篇小说《泥窝物语》,运用具有川北地域特色的叙述语言,将两任住村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讲得妙趣横生,尤其通过物质扶贫和文化扶贫两个层面的转合、跳跃、勾联,使作品的思想性达到令人赞叹的高度。通篇阅读下来,有如四重唱般荡气回肠。
    书写住村第一书记的坚韧求实之歌
    小说起笔于两任住村第一书记工作交替之时。前任卢子美为什么没有完成脱贫任务,以一个失败者不得以的脚步离去?而继任者唐小哈又面临着哪些难以应对的困难?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把村民来自于小农意识的等、靠、要思想揭示得一览无余,同时指出贫困村的问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困乏,而是思想观念落后形成的精神涣散和对政府的依赖,也可以说根子是心灵贫困。小说在描写卢子美这一悲情角色的同时,也重书了他仍然心系泥窝村,为激发村民的心灵苏醒所作的努力。唐小哈在继续推进猕猴桃种植、甲鱼养殖等脱贫项目的同时,也把注意力向村民思想脱贫这个焦点上倾斜,两任住村第一书记通力合作,达成了物质脱贫和心灵重塑目标的实现。
    描绘脱贫路上村民自强不息之歌
    泥窝村虽然是贫困县中的贫困村,有很多人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是村民中既有出类拔萃的富裕户,也有无论如何也不当贫困户,一定要自主脱贫的“一只手大嫂”,她是中国农村勤劳苦干妇女形象的代表。虽然命运多舛失去了丈夫,打工时又伤了一只手,却靠养殖甲鱼成为全县自主脱贫的典型。村民蔡分田虽憨厚能干,却也是未能脱贫,他不仅成为懒汉贾吉庆嘲笑的对象,贾吉庆更以他为参照系坐实了“我懒懒到底,有政府来送米”的价值观。但是,蔡分田身上体现了一言九鼎的优秀品质,唐小哈把市里赠送的波尔种羊交给他养以后,他日日牵挂、魂牵梦绕的只有“波爹”“波妈”,当一只羊意外死亡时,蔡分田几乎悲痛欲绝。读到这里禁不住为这个善良、诚实的农民流下感动的泪水。
    作家铁凝说:“我觉得一个中国的作家,如果对乡村你不屑于去了解,你可能会写出漂亮的小说,但是你不会真正刻骨铭心地了解中国这个民族和这个社会。”蔡分田这个形象让我们看到了农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脱贫任务的紧迫性,从更深层次解读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延展日久弥新的乡贤文化之歌
    四川苍溪县贾家在历史上出过一个著名的乡贤贾儒珍,他在先人凿出的洞窟原址,重凿五间石室,洞内外石壁上镌刻书法作品百余幅,在大殿内兴办义学,刊刻、翻印《四书》《五经》等典籍,供四川内外的学子阅读,这就是苍溪县的著名景观寻乐书岩的来历。小说中的懒汉贾吉庆被作者设计为贾儒珍的后代,自然成为性格矛盾的个体。虽然如今没有贾家的功劳薄可供贾吉庆享受,生活中他破罐子破摔,但是他身上流传着祖上行善乡邻的基因,当在上海读研的卢子美把寻乐书岩作为研究课题后,回到泥窝村举办“百姓大讲堂”,有名有姓地演义了贾儒珍施惠乡邻的一生,贾吉庆的心灵受到很大的促动,萌生了改变自我的良好愿景。以卢子美的故事“抛砖”,引出唐小哈思虑良久的“玉”。唐小哈从贾儒珍富不忘邻里、富不忘社会入题,强调脱贫致富是前人的愿望,也是今天所有人的共同愿望。大家要在政府的帮助下,“有年有月地干,不能让养羊喂猪、管护几根核桃芽都等着国家来做”。唐小哈还对富裕户语重心长地告诫说,不要以别人的贫穷为乐,以自家没有得到政府帮助心生怨气。两任第一书记的“二重唱”,为村里兴了正气,整合了正能量,他们决定举办第二届“大讲堂”,以乡贤之举为基础大兴文化扶贫之力。
    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感化作用。有专家在论文中阐释道:“对待传统乡贤文化资源,我们应当以时代的要求挖掘和梳理,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起到影响、教化和鼓舞后人的作用。”这部作品让我们深度思考农村现代文明建设中,该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是扶贫重在扶志的重要课题。
    落墨地域色彩浓郁的乡愁之歌
    作品的结尾处贫困户都搬进了新居,唐小哈完成了泥窝村的脱贫任务,看似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但是这个尾音留下的不仅仅是欣喜,更有令人惆怅的乡愁。村主任李泥香的母亲,曾因女儿的恋人陈明地家里贫穷棒打鸳鸯,迫使陈明地一气之下远走他乡,经过几年的拼搏后,陈明地成为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为了发展村里的集体经济,李泥香果断地把村主任一职让贤给陈明地。这个敢做敢当的女子,果断地终结自己村主任的使命,她确信陈明地能够带领乡亲们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远。李泥香为了在丈夫病重时撑起一个家,决定到沿海的大城市工作,陈明地的归,有乡愁的牵挂;李泥香的去,有乡愁的不舍和牵挂。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展现了当代农民生活多姿、命运多变的时代特点。城市发展、农村脱贫、全民小康的主旋律,构成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滚滚洪流。
    有如四重唱般的结构特点成就了这部作品的亮色,川话、农民用语的巧妙运用,使读者在感受作品故事脉络、人物形象、乡村面貌改变的同时,领略到川北地域语言的独特魅力,情、景、声、歌融汇于情节推进,一向是何涌小说创作的风格,希望他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保持这一特色,并不断地进行强化和提升,使小说创作更上层楼。

(责任编辑:admin)